□黄丹/文
传统戏曲源自群众,流于民间,传承千年,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快餐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们的思维逐渐发生了变化,很多传统戏曲的曲种在传承上面临断层,国家虽已重视到此类情况并把这些传统文化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但笔者认为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戏曲工作者及爱好者的共同参与,培植传统戏曲发展的土壤。现笔者从自身的研究视角来浅谈下传统戏曲的价值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从本质上说,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中观察生活、学习生活、追求生活、享受生活中不断提炼与总结下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美学范式。它通过这种方式娱乐了大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以艺术的形式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历经千年风雨,辗转轮回,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彰显着华夏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1)传统戏曲的“形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讲究形态美,它是人们把生活形态与动作加以精简与修饰并赋予音乐和唱词的舞台艺术,台上的一动一静、一字一句的表演都有着特有的艺术美。如游园赏景、策马扬鞭、踏步泛舟等都与一般生活中的状态有所区别却又比生活中更生动、更具代表性,动作真实简洁优美,具有独特韵味;同时戏曲还要求演员感情真挚饱满,笑有张力,喜有氛围,怒有气势,骂有特色,唱做并行、声情并茂,形具而神生,较其他艺术更为直观,这是中国戏曲艺术和文化独有的魅力。
(2)传统戏曲的“词美、曲美、意美”。中国传统戏曲不仅讲究“形美”,还讲究“词美、音美、意美”。其唱词朗朗上口,独字可成诗,独音可成曲,词与曲对称工整,曲与形彼此呼应,形与心相互印证,词随心动,身随曲动、心随意动,一声呼唤百转千回,一个侧身思绪万千,互相映衬辗转包容。如在昆剧《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曲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的这段唱词,优美精练,辅以笛声伴奏悠扬,人随音乐款款而动,眉目神情明媚而又朦胧,恰是这春光美好,但随着笛子曲调婉转,让听众顿觉这美好中似乎有些美中不足,随着唱词的迸发原来是春色美则美矣却没有相称的东西为陪衬,鲜花虽美却无人懂得欣赏,杜丽娘求不得又放不下的无奈一下就击中了观众的柔软。真正做到了“形美、词美、音美、意美”的戏曲精髓,供娱乐观赏的同时平添了几分凄美与惆怅,使之更具欣赏与艺术价值。
(3)传统戏曲综合结构美。中国传统戏曲结构相较国外同类艺术结构更为完整与系统,它不同于只唱不说的歌剧、不同于只说不唱的话剧、不唱不说的舞蹈,更不用说现今分化独立的其他技艺。中国传统戏曲是以故事为笔墨,以唱、念、做、打为花鸟虫鱼,词、曲、美术为清风拂柳人家,以音乐为流水,舞蹈为松石描绘出的一幅幅如梦如幻的水墨丹青。处处都能独成美景,处处都可精雕细琢,处处都充满意境,合则浑然天成,分则越罗蜀锦。中国传统戏曲传承千年,历史悠久,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也是三大剧种中至今仍然活跃的唯一戏种,对国内和国际文化艺术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剧目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的火花,内涵丰富,饱经风霜,它反映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等思想和观念的民族精粹,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戏曲诞生于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地方的人文精神与民俗特点,代表着不同民族与不同时期的价值观,虽然语言不同,节奏旋律不同,但情感相通,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戏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不同地域民族风情,丰富自身情感;传统戏曲的故事、唱词、器乐、技艺来源于生活,反映于艺术。它与生活紧密相连,同生共长,相互依存,蕴含的思想哲学博大精深,有效地填补群众文化的空缺。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核心一直弘扬文化与价值,教育我们佳言慎行,孜孜不怠。与经典同行可以很好地陶冶情操,培养出坚强、诚信、豁达的人格。中国传统戏曲还是另类的诗歌,其唱词精练,意境优美高远,熟读戏曲,不仅能增强语感,在感受文言唱词优美的同时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另一方面它又发挥着经典诗文无法替代的社会作用,传统戏曲故事一般以名人传记,地方经典事迹为典型,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传统戏曲引人入胜,它默默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审美、道德,还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去创作剧本,探索文学与戏曲间的碰撞。也因此我们有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现代剧目得以欣赏,比如京剧《廉吏于成龙》、越剧《枫叶如花》、豫剧《焦裕禄》、川剧《草鞋县令》等。
在传统的戏曲中,戏曲在教化人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陈独秀在《论戏曲》中说到:“戏曲者,普天下人类所最乐睹、最乐闻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故不入戏园则已耳,苟其入之,则人之思想权未有不握于演戏曲者之手矣……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笔者认为是非常贴切的,戏曲源于日常生活,大多以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名人传记、惩恶除奸、国仇家恨、儿女情长为故事原型,讲述的内容多为忠孝仁义礼智信,故事的人物情节对人们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符合人们的审美价值与精神需求,那么其中所倡导的精神与思想也就能轻而易举的被人们接受。如此,把想要传递的思想与精神融入戏曲,就能自然而然的在思想上、情感上的形成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民众思想观念的教化引导,建立较高的品德标准。如在湘剧《楚辞》选段中,屈原不愿同流合污遭遇贵族诋毁排挤被楚怀王疏远流放后仍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鼓励自己,一心为国为民,最终无力回天以死明志,以身殉国的落幕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恨不能同仇敌忾,恨其生不逢时……不得不佩服其追求真理的决心与思想境界。
在社会的交往中,往往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地域与民族第一精神面貌,是世界认识一个民族、国家最好的宣传手册,20世纪末,世界银行就曾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与条件的重要因素。这预示着优秀的文化不仅能直接创造经济收益还对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影响力,创造生产力,还可以增强竞争力,吸引人才。美国就通过好莱坞向世界输送符合他们利益的核心文化,直接创造了该国继高科技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收益,经济效益远大于其军事出口与农业出口。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也表现不俗。建国前,梅兰芳先生率领的京剧团队就率先走出国门,赢得了国内外一致赞誉的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应,让世界了解和喜欢上了中国,对中国心生向往。在改革开放国际形势较为严峻时期,我国政府也曾多次组织了以京剧为主的艺术团队到世界多个国家进行文艺交流,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有力推动了中外建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与人才涌入中国,助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
传统戏曲的创造者多为心怀家国的智者,他们对社会有着比普通人更高的认知,对生活有着更执着的追求,对社会有着更美好的寄望,其所创造的作品也多蕴含家国天下,故事富有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为我们辨识客观现实,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方向。《荀子·乐论》中就曾指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是王者之始也。”不同的音乐能带给这个社会带来不同的精神面貌,不同的精神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面貌与社会凝聚力,高质量的核心价值观能有效的加强民族思想文化建设,维护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甚至还能形成战斗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社会价值。如评剧《杨三姐告状》的无畏;豫剧《红灯记》的矢志不渝,湘剧《忠诚之路》的赤胆忠心等。传统戏曲蕴含的信念与仁人志士的价值观无不让人热血沸腾,对生活充满感激,爱国情怀悠然而生。
中国传统戏曲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我辈在接续传承的同时应从不同的方面将其以更为新颖、现代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戏曲之美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在当今文化高度发展,信息高速流通的全球化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渠道便捷多样,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全球其他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刺激,人们的审美更具多元化,作为曾经最为灵动亲民的传统戏曲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形式上还是价值上都显得过于绝世而独立,似乎不太符合当今社会主流文化,很难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与热捧,民族经典传承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多达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每一个剧种每一部剧目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但在今天听戏赏剧似乎成了少数人的爱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传统戏曲是一门方言的艺术,在普通话白话文普及的当今社会,年轻人多听不懂看不明白,诸多浓厚精练古韵的大雅与地方草根的大俗让当代诸多年轻人不明所以琢磨不透,如若不懂方言,字幕与剧情同时观看不及,则大为影响观感。其二,传统戏曲多是通过讲长故事的方式来抒情、育人和娱乐,但这些在科技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人人都能轻而易举的获得且更具优势与节约时间,加上传统戏曲表达方式比之当下流行的直白与开门见山更为隐晦含蓄,人们不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共情和捕捉其中的韵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风格不再满足当代人的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戏曲工作者的呕心沥血,传统戏曲大量推陈出新,均获得了不俗的反响。尤其是在经典剧目的复排上,保留精神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新的现代元素,使其舞台更具渲染,表演更具张力,同时戏曲工作者还对传统技艺和唱腔都做出了重大优化和改进,无论观感还是听觉上均让人心潮澎湃耳目一新。比如在现代剧目的创排上,抛弃过去传统保守文化与繁文缛节,故事的表达与内容方紧随时代风格,爱憎分明落落大方;在音乐形式上不拘一格,启用民族管弦乐队、西洋交响乐队,或利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打造恢弘的气势烘托人物故事,做到了在各方面不断拔高审美,刷新视听冲击。同时,我们应有忧患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在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场合加强古文学教育与宣讲,努力发展传统戏曲的有生力量和后备力量,传统的经典需要人去继承,新的经典也需要看得懂的人去创造。
在20世纪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曾说过:“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西方列强亡我之心昭然若揭,正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输入糟粕文化,试图慢慢侵蚀我国当代年轻人,最终从根源上抹去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打响,形势岌岌可危,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惕。中国传统戏曲作为我国综合性文化的代表作,过去已经证明过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现仍不失为一个典型代表,我们应努力打造出属于我们自身民族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与自信,是一个政治的成功、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我们应扶持自身经典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建立防火墙,强化自身建设。
第一,挖掘传统戏曲的育人及社会价值。突出经典传统,高度唱响时代旋律,讴歌时代楷模,弘扬社会正气,助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经典剧目的推荐,传播上做到深入人心。使典型人物在舞台中有感染力,现实中有教育意义及感召力。大胆尝试剧本、音乐、唱腔、灯光舞美与现代通俗文化的融合,找到契合现代价值的审美,使之在年轻观众中形成共鸣,创造影响力。如现今流行的戏腔歌曲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尝试,带来了一种不同欧美的蛊惑、韩日的魅惑和中国传统厚重外的一种全新的审美。
第二,加大人才与资本的投入。近些年,随着国家与地方对传统戏曲的投资与支持的力度逐渐增大,不仅止住了下滑的颓势还收复了不少的失地,传统戏曲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迹象,但是仅仅依靠国家与地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积极号召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与个人加入进来,共同对我们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引动一定规模的人才与资本进来,笔者相信传统戏曲自然会随着市场的运行找到新的突破口与发展方向。
第三,通过宣传强化品牌意识,深入市场扩大受众面。我们的传统戏曲不仅要通过舞台、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告和网络来满足大众求知欲,还要充分利用数字平台向手机终端用户展示传统戏曲最精彩的部分来吸引人们的目光,同时通过定期直播的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也要顺应发展趋势推行明星主播效应。结合社会与国情推出折射效应,例如在影视中加入传统戏曲的画面与镜头,在旅游宣传册、公共标志建筑中加入传统戏曲的绘画图片等。笔者相信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传统戏曲一定会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最后,我们戏曲专业从事者也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溢出,有必要更加主动学习理论与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艺上精益求精,在范围内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推广,从个人到集体,从圈内到圈外。应该坚强而自信,相信我们领先的水平,不受其他的干扰,稳扎稳打,谨慎参考一些外部的经验进行变革,大胆进行尝试与探索。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各地人民糅合了当地的地域风格、语言、图腾、宗教、文学、音乐、腔调、动作、器具与绘画等多种要素创造出的一门综合性戏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曾经,它是华夏大地劳作人们的精神粮食,努力讲述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老病死、爱离别、恨长久、求不得与放不下,承载着民间的美好与寄望,传递着人们的收获与智慧,凝聚着伟大中华民族的坚韧与血性,是我国传承千年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然而,在信息全球化及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把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完好的传承下去是每一个戏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中国传统戏曲一出现便扎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独特的个性、丰富的表现、蕴含的人生哲理无不影响着我们祖祖辈辈,在这千年来的传承中,它畅所欲言、它不拘一格、美轮美奂、经历过沉寂,也有过兴替,但它最终都能在历史洪流中迸发顽强的生命力畅然四顾。现如今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因时代和环境的巨大变化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我们保持警惕的同时更要充满自信,用科学发展观的眼光重新审视它,利用今天的社会资源去努力淬炼,传统戏曲的光辉必将继续照耀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