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辉,王 巍,甘 佳,石 溢,贺 芳,付茂忠,易 军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川南山地牛是经长期选育形成的适合山地生长的小型肉用牛品种,作为四川省传统地方畜禽品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具有体型较小、体躯紧凑结实、性情温顺、抗逆性强等特点。不同品种的黄牛,生长模式和对营养、环境的要求不一样[1],研究其生长发育性能有助于我们制定及调整合理的饲养方案。本研究对不同性别、年龄阶段的川南山地牛进行了体尺、体重测定,旨在明确其生长发育性能及规律。
1.1 研究对象 对宜宾市筠连县、珙县、兴文县等地的川南山地牛进行调查,测定并记录各月龄段共148头川南山地牛的体重、体尺指标,其中公牛45头,母牛103头。
1.2 测定方法 体重、体尺按《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NY/T 2660-2014)测定,内容包括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十字部高、头长、最大额宽、胸深、胸宽、后腿围、腰角宽、管围及坐骨端宽。肉用指数计算公式如下:肉用指数(BPI)=体重/体高。
2.1 体尺、体重 对148 头各月龄段的川南山地牛进行了体重、体尺测定,发现公、母牛成年体重分别为377、308 kg。公、母牛的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且早期生长强度明显高于后期,48 月龄后体重增长均趋于平缓;母牛在6~12 月龄的增长速度较公牛同期增长更快,而公牛在12月龄后增长较快,结果与王玲等[2]的研究一致。
体尺中胸围、体斜长、十字部高、体高等随年龄增长变化较大,最大额宽、管围、坐骨端宽随年龄增长变化较小;母牛的体尺变化总体呈现前期增长快而后期慢的态势,而公牛的体尺在后期持续增长。不同月龄川南山地牛的体重、体尺数据见表1、表2。
表1 不同月龄川南山地牛公牛的体重、体尺数据 kg、cm
表2 不同月龄川南山地牛母牛的体重、体尺数据 kg、cm
2.2 肉用指数分析 对不同月龄的川南山地牛进行肉用指数分析,发现公、母牛的肉用指数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见图1),成年公、母牛的肉用指数分别为3.07、2.69 kg/cm,不同年龄阶段川南山地牛的肉用指数见表3。参考张英汉[3]的研究结果,发现川南山地牛公牛的BPI 值略小于中国47个地方品种的平均值(3.145 kg/cm),母牛的BPI值大于地方品种的平均值(2.583kg/cm)。按照不同经济类型牛(肉用或役用)的BPI范围进行分类,显示成年川南山地公牛、母牛均属于役用牛(公牛≤3.5 kg/cm,母牛≤2.6 kg/cm)。
图1 川南山地牛肉用指数曲线图
表3 不同月龄川南山地牛的肉用指数(BPI) kg、cm
川南山地牛公、母牛成年体重分别为377 kg和308 kg;母牛在6~12 月龄前期的生长发育较快,公牛前期发育较缓慢但后期发育较快,且较母牛具有更强的持续性,符合生长发育规律。成年公、母牛的肉用指数分别为3.07、2.69 kg/cm,按照不同经济类型牛的BPI 范围进行分类,认为成年川南山地牛属于役用牛,建议加强对肉用指标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