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应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2-09-02 13:18:12袁咏梅刘畅赵鑫何莹莹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丁苯脑组织神经功能

袁咏梅,刘畅,赵鑫,何莹莹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急诊科,河南 郑州 450007)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昏迷、吞咽困难、肢体无力等,发病率较高[1]。患者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损伤后,预后差,可致残疾,严重时可危及患者性命[2]。作为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ACI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因此,寻找安全有效、降低病死率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重要课题。ACI无特效治疗方法,恢复缺血组织灌注是治疗ACI的核心。常规治疗和单独用药治疗ACI达不到满意效果,需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加以配合治疗。丁苯酞治疗ACI具有双重机制,能够重构微循环,使缺血区灌注显著增加,同时也能对线粒体起到保护作用[3],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本文探讨超早期应用丁苯酞治疗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脑血流等各项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56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4](2016年版)ACI诊断标准;②病程≤6 h;③自愿加入本研究;④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②恶性高血压;③脑出血;④其他重要器官严重疾病;⑤凝血功能障碍;⑥严重感染;⑦意识障碍;⑧手术治疗史;⑨外伤及外伤史;⑩恶性肿瘤;丁苯酞药物过敏史。将入选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78例)及对照组(7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灶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确诊后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包括降压、降糖、抗凝、微循环改善、溶栓治疗、控制颅内压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两组患者行不同方法的治疗。给予对照组依达拉奉(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07)治疗,将30 g药物溶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次,持续14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每次0.2 g,每日3次,持续14 d。

1.3 观察指标

1.3.1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5]如下:患者在治疗完成后,临床症状均消失,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6]评分下降程度>90%以上,为显效;治疗14 d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NIHSS评分下降程度为46%~90%,为有效;治疗14 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呈现加重趋势,NIHSS评分下降程度<45%,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3.2脑血流指标 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脑血流进行测量,测量指标包括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

1.3.3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离心速率为3 000 r·min-1,离心10 min,将血清保存在-80 ℃的冰箱中待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cy、OPG水平。

1.3.4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NIHSS量表进行评价,总分42分,神经缺损程度≥21分代表重度,17~20分代表中度,<16分为轻度。应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7]评价生活自理能力,总分100分,分数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1.3.5不良反应 转氨酶轻度升高、皮疹、恶心及肾功能损伤。

2 结果

2.1 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 脑血流治疗前,两组脑血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流速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比较

2.3 OPG、Hcy水平治疗前,两组OPG、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OPG、Hcy水平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OPG、Hcy水平比较

2.4 NIHSS、ADL评分治疗前,两组NIHS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ADL评分增高,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比较分)

2.5 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转氨酶轻度升高、皮疹、恶心、肾功能损伤各1例;观察组发生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8%(1/78)]与对照组[5.13%(4/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0,P=0.173)。

3 讨论

ACI患者的局部脑血管阻塞考虑动脉为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因此,血栓的尽早消除尤为关键,其是脑组织灌注恢复、避免脑组织不可逆坏死的有效途径。在社会生活、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受到饮食、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ACI发生率较高,且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ACI还伴随着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这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社会负担进一步增加。因此,临床建议ACI患者应接受超早期治疗,溶栓治疗并不能改善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且血管再通率较低,可能会造成再灌注损伤。其他药物单一应用的效果不佳,故需寻找新的药物以提高ACI的整体治疗率。

脑侧支循环主要为一种脑循环代偿机制,可促进脑血流量增加[8],对脑组织功能与脑灌注起到关键的作用。丁苯酞化学名为dl-3正丁基苯酞[9]。该药物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药物,其应用至心脑血管等领域可发挥较大的应用价值。丁苯酞是国内首个ACI多靶点、多环节治疗的创新型药物,一度被推荐为治疗ACI的早期药物[10]。其可阻断ACI所致的脑损伤,具有较强的脑缺血抵抗作用,可减少局部脑缺血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对脑能量代谢起到改善作用,可抗血栓、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11]。临床应用丁苯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超早期应用丁苯酞可提升ACI的治疗有效率,且该药物毒副作用少,临床安全性较可。

ACI患者脑血流呈异常状态,神经功能处于缺损状态下,早期应用丁苯酞治疗可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对神经功能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不仅如此,丁苯酞的早期应用能修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大脑中动脉流速、基底动脉流速、ADL评分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可见丁苯酞的早期应用能促进脑血流的恢复,有助于多靶点调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得神经元获得实际性的修复。与单一用药相比,ACI患者的自理能力能得到明显提高。分析原因为丁苯酞能提高灌注量,有助于实现脑组织缺损状态的优化作用,可稳定脑部供血[13],实现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与代谢功能,从而修复神经功能,临床有效率大幅提高。

Hcy对过氧化物具有诱导作用,此外能使血小板聚集,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加重脑组织损伤程度[14],严重影响ACI患者的预后。OPG主要由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产生,当血管粥样硬化或钙化时会引起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旁分泌和自分泌。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cy、OPG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可见早期应用丁苯酞治疗可抑制ACI体内炎症,减少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丁苯酞可通过控制四烯酸代谢水平抑制谷氨酸的释放,降低细胞Ca2+水平,提升自由基活性,起到较好的抗炎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丁苯酞治疗ACI的效果确切,能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状态,抑制炎症水平,下调OPG水平,修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猜你喜欢
丁苯脑组织神经功能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DNA双加氧酶TET2在老年痴呆动物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氧化应激中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山东医药(2015年38期)2015-12-07 09:12:27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橡胶工业(2015年3期)2015-07-29 08:24:04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中国药业(2014年21期)2014-05-26 08: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