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贴移除与粘贴改良在PICC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损中的应用研究

2022-09-02 12:45刘海玲谢春花肖碧玲黄惠红黄云敏银正民
临床护理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粘胶皮损粘贴

刘海玲 谢春花 陈 倩 肖碧玲 黄惠红 黄云敏 银正民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于临床取得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在为患者带来低痛苦与高便利的同时,亦可能加诸于患者多类型相关并发症伤害[1]。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是其中一种常见度较高,但在医务工作者中认知度较为低下的并发症类型[2],该并发症指于粘胶移除后出现持续时长在30min及以上的皮肤异常问题,如红斑、水疱、大疱及撕裂/糜烂等[3]。发生于PICC患者的MARSI可破坏其皮肤完整性,引发感染甚至非计划拔管事件,严重损及患者安全及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成本耗费[4],是美国输液护理学会于《静脉治疗实践标准》中着重提出需加以高度重视的因导管固定引发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类型[5]。本研究尝试采用敷贴移除与粘贴改良模式对PICC患者MARSI实施预防干预,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我院以PICC为治疗通路的肿瘤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留置PICC 时长在1个月以上,以敷贴加以固定,按时于专科门诊接受维护,PICC置入部位无皮损与皮肤疾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毛囊炎、皮炎、皮肤撕裂伤与张力性损伤,不以敷贴施行固定,未按时于专科门诊维护,拒绝配合。以信封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试验组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平均年龄(46.58±10.26)岁;穿刺部位为肘上130例,肘下70例;前开口导管102例,三项瓣膜导管98例。对照组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46.47±10.40)岁;穿刺部位为肘上132例,肘下68例;前开口导管104例,三项瓣膜导管9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对照组按PICC常规护理模式施护,试验组接受敷贴移除与粘贴改良模式干预。PICC 操作法与对照组相同,有两种敷贴移除方法可供选用。第一种方法:松解带边框透明敷料各角,以180°实施敷贴移除,以右手取消毒凝胶棉签/湿润生理盐水紧贴于敷贴粘胶层行粘胶清除操作,同时以左手维持敷料处于平行状态,并贴近皮肤表面沿水平方向行缓慢移除动作,不宜以大角度或垂直角度对敷贴行撕拉操作;第二种方法:松解带边框透明敷料各角,于 0°基础上将敷料向反方向施以平行拉伸,一手手指于移动敷料下不断行拉伸动作,另一手对敷料下方处皮肤施以持续性按压,双手配合重复上述操作,逐步促成皮肤与敷贴的安全分离,以实现敷贴的有效移除目标。存在酒精过敏者以盐水为皮肤清洁用液,以碘伏行皮肤消毒后等待120s以上,以确保皮肤获得充分干燥。激素长期使用、营养不良、老人、儿童、高度水肿、移植术后等高危患者,先于待粘贴处涂以皮肤保护剂并充分待干,以IV 3000 敷贴实施粘贴操作。X /S型整面缓慢行敷贴保护膜的移除,患者手臂自外旋伸展与躯体呈90°体位变为内收曲肘体位,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操作者单手取敷贴以横向轻放方式行粘贴操作,于导管塑形后,自中央部上下轻压敷贴,规避张力式、拉力式粘贴手法,将敷贴外层的保护膜加以移除,卷起敷贴边缘部使之成为标签以利后期移除。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干预后MARSI发生率,包括表皮剥脱、皮肤撕裂伤、张力性损伤、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皮肤浸渍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MARSI发生率的比较 n(%)

3 讨论

透明敷贴系PICC导管必备固定用品,以其良好的密闭屏障功能对外界微生物与液体等加以有效阻隔,与皮肤的良好粘合特性可起到稳妥的导管固定效应,透明材质便于清晰观察穿刺点情况,感染与导管移位防范功效积极,深为临床认同与喜爱[4]。但机体皮肤于透明敷贴中的长期暴露、反复的消毒液接触、多次的敷贴移除粘贴操作等,可损及皮肤角质层而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经皮肤水分蒸发量上升,最终引发皮肤损伤问题[6],如何解决PICC带管患者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损问题值得重视与研究。

贺成红等[7]研究发现,粘胶敷料的移除操作系皮肤受损引发皮肤撕裂伤的主要原因,粘胶自皮肤表面剥离时所形成的刺激是皮损重要诱发与促成因素,合理使用剥离剂在MARSI预防中具备重要价值。本研究从审慎护理角度出发,以加用剥离剂的方式对原常规敷贴移除方式进行了改良,在移除的同时以生理盐水/消毒凝胶等对粘胶不断进行浸湿,以起到辅助剥离的作用,降低皮肤与粘胶间的分离难度,进而降低移除操作所形成的皮肤恶性刺激。此外,本研究还对无边框透明敷料的移除进行了审慎改良,以拉伸与放松技术于 0°基础上向反方向对敷料施以平行拉伸,亦形成了积极的分离助力,提高了敷贴顺利安全移除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干预后表皮剥脱、皮肤撕裂伤、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林素兰等[8]研究指出,在医用胶粘剂使用过程中,应对皮肤张力的作用有所考量,采用无张力粘贴法可降低皮肤受损风险,即在行粘胶粘贴时,应维持于无张力、无拉力或者弯曲状态。本研究从无张力粘贴角度出发对PICC患者的敷贴粘贴方式进行审慎改良,将原有常规式手臂外旋伸展与躯体呈90°的粘贴体位改变为内收曲肘放松式,成功降低了手臂肌肉因关节活动所产生的张力,而敷贴横向轻放轻压而非张力式、拉力式粘贴手法的应用,降低了不当粘贴操作方式所形成的张力与拉力效应,可实现较好的无张力粘贴目标,并可降低皮肤因长时间处于敷贴下密闭潮湿环境内而起皱变色(发灰发白)发生皮肤浸渍问题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干预后张力性损伤、皮肤浸渍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何华等[9]研究结果一致。

猜你喜欢
粘胶皮损粘贴
三问粘胶短纤供与需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有意外用处的便条纸
局部的“否定”,可以变为根本的“肯定”
强脉冲光联合果酸治疗面部轻中度痤疮的临床分析
特殊的粘胶剂
忙忙碌碌的人们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