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视角下校园欺凌的治理研究

2022-09-02 06:59许素睿副教授朱建永工程师李俊琪工程师
安全 2022年8期
关键词:层面校园学校

许素睿副教授 韩 梦 朱建永工程师 李俊琪工程师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48;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3.郑州学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4.深圳市巨龙科教网络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近年来,各大高校、中小学等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安全成为社会安全的一部分。这些事件造成的影响巨大、后果严重,不仅对被害者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还破坏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校园欺凌事件小到言语辱骂、网络诋毁,大到身体损伤、危及生命,如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1]、渔沟中学校园霸凌事件[2]、童星遭校园暴力跳楼轻生[3]等。明确欺凌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提出防止其发生的对策措施是每个公民、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

笔者对已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梳理发现,欺凌事件的现状和成因分析较多,而对校园欺凌整个过程中的治理分析较少。欺凌事件的分析大多围绕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开展,主要由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4个因素引起[4]。学生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为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个人因素包括个人认知调节和承受挫折的能力[5]。

根据校园欺凌造成的后果来看,校园欺凌事件也称之为校园事故,但尚没有学者使用事故致因模型对欺凌事件从形成到治理的全过程进行原因分析。据此,本文将通过明确校园欺凌的概念,在全过程视角下使用事故致因“2-4”模型剖析校园欺凌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欺凌事件中的参与者个人行为和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基于分析结果建立校园欺凌的治理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干预措施,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指明方向。

1 校园欺凌相关概念

弄清校园欺凌的概念是理解校园欺凌事件的关键,只有当概念明确,才能界定校园欺凌的范围,并在这个范围下对校园欺凌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对其管控。在已经公布的有关学生行为规定和防治校园欺凌的政策中,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给出了中小学学校的校园欺凌概念:“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失等的事件”[6]。

校园欺凌的概念明确了校园欺凌的2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肢体接触所造成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另一种是通过非接触性的言语攻击、网络辱骂等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其中,网络欺凌具有匿名性、随意性和较小约束性,通常是借助网络实施骚扰、诋毁、威胁、恐吓,或在网络上盗取他人信息、不经他人同意传播私密信息等对他人的名誉和隐私造成侵害。这种欺凌不仅发生在学生之中,成年人之间也较为常见[7]。

校园欺凌事件中直接相关的参与者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欺凌者是欺凌事件的发起人,是实施伤害行为的一类人;被欺凌者通常是欺凌事件中的弱势一方,是承受伤害的一类人。除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外,欺凌事件的参与者还包括旁观者[8],这一类人在欺凌事件中的角色是欺凌协助者和保持中立的局外者,在分析时通常将其视为欺凌者[9]。

2 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分析

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分析是后续采取措施制止欺凌行为的关键。全面分析欺凌产生的原因,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欺凌发生的过程,并据此制定防止欺凌发生的对策。校园欺凌事件的成因分析实质上是校园事故的原因分析,为分析欺凌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笔者采用事故致因“2-4”模型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对欺凌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事故致因“2-4”模型[10],如图1。

图1 事故致因“2-4”模型(第六版)

事故致因“2-4”模型将事故原因分为2个层面,即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包括文化和管理2类原因,个人层面包括个体能力、个体动作,组织层面的原因会对个人层面的原因产生影响。原因分析过程,如图2。

图2 校园欺凌原因分析图

2.1 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包括组织文化和管理体系,其中组织文化是社会大环境下家庭、学校、社会甚至整个国家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态度、思想和理念;管理体系是针对校园欺凌事件出台的各项法律、政府文件、地方法规、工作方案、行为规范等。

2.1.1 家庭

家庭肩负着教育主体责任和监护职责,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基础保障,还需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若出现以下情况,容易导致欺凌事件发生。

(1)父母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疏于管教,隔代一辈对孩子多有溺爱,导致孩子养成无法无天、任性妄为的性格。

(2)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给孩子施加过大学习压力,孩子形成不爱学习、结交不良学生、养成游手好闲的坏习惯。

(3)家庭教育方式不对,灌输孩子以暴制暴的观念,孩子树立错误的行为观念,形成易冲动、易暴躁的性格。

(4)家庭出现变故,父母争吵或离异、对孩子侮辱打骂等。一方面会使孩子生出反抗心理,稍有不顺心就会引发暴力倾向,最终演变为校园欺凌;另一方面使孩子产生自卑、低人一等的想法,极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这些原因都会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孩子产生各种心情低落、愤怒、抑郁、暴躁和冲动等负面情绪,进而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当孩子处于这种情绪当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成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导者或沦为被欺凌的对象。此外,家长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漠视和相关教育的缺位,也会导致孩子无法判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属于欺凌和被欺凌,也不清楚欺凌所带来的后果,为欺凌事件埋下隐患。

2.1.2 学校

孩子到达学龄期,将会进入学校进行学习,此时教育孩子的责任也会转移一部分到学校中,学校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与同龄人交往的方式是否健康。欺凌事件的发生地大多在学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学校缺乏相关教育。应试教育下,学校大多以分数为中心,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万事以学习为主,而忽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品行出现问题时未及时发现。

(2)教师作用发挥有限。部分学校给教师规定成绩指标,导致教师承受各种升学压力,过分注重成绩和排名,无法在德育中有效引导学生[11]。部分教师教学能力及知识水平不足,影响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当老师发现问题时无法有效制止。

(3)学校管理不到位。学校对校园欺凌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提及较少,学校监管人员对校园内部和校园周边的监管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安全问题未得到有效保障。当学校安保措施不到位,校外的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内,学生的身心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

(4)学生内部形成小团体。出于好奇心理,许多学生仿照影视片段中的多人团伙形成学生小团体,并通过拉帮结派、“认大哥”等方式扩大自己在团体中的“势力”,这类人通常容易成为欺凌事件的主导者。一些同学迫于同伴压力而盲目地跟从别人加入团体,这类人通常会成为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而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拒绝加入小团体、家庭情况不太好的学生,极易被当做欺凌的对象。

2.1.3 社会

社会风向不仅反映大部分人态度和认知的总和,还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人们对校园欺凌的态度也影响着大部分学生。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是导致校园欺凌的一部分原因。网络媒体的普及,使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本,还包括各种网络信息。一些电影中的暴力情节、聊天软件中的粗俗语言、媒体报道的不良事件和网络游戏中的血腥动作等都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教材,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影响,甚至会诱导部分未明确是非观念的青少年对其模仿,从事暴力恐怖活动或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2)立法空白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另一部分原因。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由于没有与校园欺凌直接相关的法律,只能援引未成年人相关法律,但这类法律主要是保护未成年人不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伤害,导致处理该类事件时无法明确对涉事学生的量刑和处置,最终的审判结果也会因为未成年人的这个身份而将惩罚和伤害降到最低。这种结果使得欺凌者认为即使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不会带来太过严重的后果,将来可能做出更加严重的行为;也会使被欺凌者感到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或出现自杀行为。

2.2 个体层面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参与欺凌事件的个体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12]。其中个体因素包括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因此,在分析欺凌事件的个体原因时,需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2个角度来进行[13]。

2.2.1 欺凌者

(1)认知功能缺陷。部分欺凌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缺陷,接收外界信息时,大脑会对其“添油加醋”,导致个体产生不良的心理活动,进而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具体特征是冲动、暴躁,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产生攻击性行为,这类人往往容易成为欺凌事件的主导者。

(2)价值观出现偏差。由于学生心智尚不够成熟,无法完全辨别是非对错,在生活中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和错误观念的侵蚀,当学生接触到不良的精神文化或产品时,不良信息和观念将会荼毒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当学生的道德认知存在缺陷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欺凌行为找更多的借口来减少自责和内疚,从而推脱应承担的责任。

(3)性格缺陷。大部分欺凌者通常对自己有着盲目的自信,在生活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对他人的行为、语言等持有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这类人性格较为暴躁,遇事情绪波动较大,很难做到换位思考,缺乏同理心,自控力较差,极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4)未考虑后果。许多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是获取书本上的知识,但缺乏基本安全教育,他们不懂实施欺凌行为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和应受到的惩罚,也没有深入思考被欺凌者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受到的伤害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实施欺凌行为时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当欺凌事件的旁观者多次参与到欺凌事件中时,将会对身边的欺凌现象越来越漠视,对被欺凌者的同情越来越少,甚至进一步成为欺凌者。

2.2.2 被欺凌者

被欺凌者往往性格比较内向,在学习或生活中十分自卑,性格胆小孤僻,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方,没有太多朋友,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社会焦虑。当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这类人更愿意选择默默忍受。这种情况若持续发生,容易被他人贴上“软弱者”的标签,更易招惹欺凌者的攻击。若欺凌者在身体力量中处于优势地位,被欺凌者由于身体弱小处于劣势地位,不敢或者不能对欺凌行为进行反击或被威胁不能告知他人时,也会导致欺凌行为越来越频繁,欺凌行为将会成为一种重复的行为。当被欺凌者存在生理缺陷,如身体残疾、肥胖、社交恐惧等情况时,也极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一般情况下,当欺凌发生时没有人出手制止、欺凌行为被发现但没有得到处罚、被欺凌者进行反抗但未果等,将会促使欺凌事件多次发生。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的成因可由图3表示。致因机理图能够直观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始末完整地表达出来,为欺凌治理提供方向。

图3 校园欺凌致因机理

3 校园欺凌的治理路径建构

由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校园欺凌事件可知,欺凌产生的原因分为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因此,提出校园欺凌的治理路径和体系时,也应从这2个方面切入。同时结合欺凌事件的致因分析结果,基于欺凌的形成、发展和后果的全过程视角,提出组织和个人2个层面的治理路径。组织层面需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这3个维度进行分析,个人层面需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2个角度进行分析。

构建校园欺凌的治理路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合力、综合治理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14]。以事故致因“2-4”模型的原因分析为基础,建立校园欺凌事件的治理路径,如图4。

图4 校园欺凌治理路径

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别担负着学生不同时间段的教育任务,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需协同这三者,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遏制欺凌事件。

教育部门起到主导作用,协同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法院等部门加强欺凌事件的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道德和法治环境,严厉遏制校园欺凌的苗头。家庭和学校肩负着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标准和恰当的为人处世方式的责任。摒弃“唯成绩论”的错误观念,兼顾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家庭应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工作,增强法治意识,落实监护责任,了解欺凌防治相关知识。

当欺凌事件发生后,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关注欺凌事件的社会人员都应积极应对,力求事件处理公平、公正、公开,使欺凌者受到惩罚,被欺凌者得到公平的对待。为防止欺凌事件再次发生,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欺凌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相关安全教育,并针对这类事件制定预防措施,强化措施的落实和实施。

4 对策

由校园欺凌的治理路径可知,校园欺凌应分别从组织和个人层面入手对欺凌事件进行预防和应对。基于此,提出预防校园欺凌的对策措施。

(1)组织层面。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价值观形成、行为习惯养成等具有决定性作用,家庭教育既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基础,也是预防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保障。预防校园欺凌,家庭应首先做好表率,了解校园欺凌相关知识和危害,为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同时,家长应转变不良教育方式,不向孩子施加太大学业压力,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加强孩子安全知识教育和防范校园欺凌的能力,鼓励孩子多交朋友,遇到困难时及时告知家人和老师。

学校作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常发地,遏制校园欺凌不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学校为在校师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义务。学校应转变“唯成绩论”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校园欺凌纳入学校安全管理中,开展法制教育,开设校园欺凌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加强师生和家长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学校内部和周边安装监控,加强对学校的实时监控,定期开展欺凌专项调查,严格控制校园的外部人员进出,保障学校师生安全。当发现欺凌苗头时,学校可采取不记名举报机制,并对举报情况进行核实,一旦确认情况属实,绝不姑息,严格按照学生欺凌事件处理流程对轻微和严重情节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案,同时注重保护学生隐私。

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将校园欺凌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刻不容缓。出台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营造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将校园安全纳入社会治安,营造正确的文化氛围,提高每个人的法制意识。肃清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公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防止学生在网络中开展学习和娱乐活动时接触过多涉黄涉暴的不良信息。

(2)个人层面。学生作为校园欺凌事件的主体,可能会成为欺凌者、旁观者,甚至是被欺凌者。针对校园欺凌,学生自身应从意识层面加强自我行为规范,提高自我保护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学习有关校园安全的知识,包括如何避免和识别校园欺凌,了解欺凌事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危害及后果。对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给予关心,引导并帮助受欺凌的同学寻求解决矛盾的合理途径,防止矛盾持续恶化。

校园欺凌的治理任重道远,需要多方合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应积极探索防范校园欺凌的应对机制。学校要发挥好欺凌治理的主导者角色,将校园欺凌的识别、化解和干预等信息及时与家长沟通,主动与家长商讨解决校园欺凌的对策;社会组织要加强校园欺凌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建议和方向。只有多方联动、多主体共治,才能从根源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5 结论

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复杂,使用事故致因“2-4”模型可将校园欺凌事件作为校园事故进行分析,欺凌事件的原因分为2个层面,即组织和个人层面。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对个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校园欺凌事件的本质是校园安全事故。将校园欺凌事件当作校园事故,使用事故致因“2-4”模型对其进行分析,使欺凌事件的原因分类明确,为提出治理路径提供参考。

(2)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既与组织层面中群体行为和意识有关,也与个人层面中的个体行为相关。其中组织层面包括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的风气、整体态度和氛围;个体层面包括个人受教育程度、生理和心理状况、个人的行为自控能力等。

(3)校园欺凌的治理应从组织和个人2方面入手。加强组织层面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联动和共治共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制和道德环境,加强个人层面中的个人道德素养,提升自控能力,从源头处防止暴力行为,实现校园欺凌的杜绝。

猜你喜欢
层面校园学校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