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皋市搬经镇搬经幼儿园 卢 静
随着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进一步凸显出“以人为本”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建设更注重儿童的适宜性,课程管理更注重儿童的自主性。如何赋能课程,助推儿童在课程中学习与发展?笔者认为,“放”与“管”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策略,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这一矛盾的结合体,才能助推课程的实施。
幼儿园课程有其独特的开放性。“一日活动皆课程,时时处处皆教育”,正是课程开放性的真实写照。教师必须以“开放”的教育理念看待课程,同时善于发现、运用、整合这些开放、多元的课程资源,形成富有园本、班本特色的适宜性课程内容。
首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每一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以入园环节为例,幼儿在自主签名时进行前书写练习,在自发认识同伴名字时进行早期认读,在记录入园时间时认识时钟,在测量、记录体温时了解正常健康体温值,感知数字符号的表征意义,在做游戏计划时学会安排时间、管理生活,同时学习图文记录与表征,等等。
其次,与幼儿息息相关的大环境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风雨雷电可以增进幼儿对天气现象的了解,花草树木可以拓宽幼儿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园内的草地与沙水池、园外的田野和村庄、周边的社会机构都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在“写信”活动中,幼儿走进邮局购买信封、邮票,热心的邮局工作人员向幼儿介绍了邮票的不同种类及图案,讲解了邮票的作用,教会幼儿如何填写信封,幼儿在参观和体验中了解到邮局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感受到邮局工作人员的辛苦,自发尊重不同行业工作人员的劳动。在“重阳敬老”活动中,幼儿用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准备重阳礼物,给老人表演节目,帮助他们打扫卫生,不仅给孤独的老人送去了温暖和快乐,也在自己幼小的心中种下了尊老敬老的种子。
第三,稍纵即逝的偶发事件中不乏适宜的教育资源,蕴含独特的教育价值。比如,结合最近连续发生的两次地震,我们围绕“地震时的感觉”“为什么会地震”“地震了怎么办”“地震演练”等内容与幼儿一起开展了课程活动,增进幼儿对地震的了解,掌握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本领。再如,幼儿偶遇一只误入园内而亡的小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围绕“小鸟从哪儿来”“小鸟怎么了”“小鸟为什么会死”“如何处置这只死亡的小鸟”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对动物的认识,也初步获得对生命、对死亡的认知,更激发了幼儿爱护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除此之外,还有当下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新闻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件等,比如,“神舟十四号飞船”“疫情”等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资源。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由此可见,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相信儿童,敢于放手,支持儿童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地学习与发展。
如,在“测量幼儿桌子长度”的活动中,幼儿遇到了实际问题——桌子很长,一米尺不够量,怎么办?面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反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自主尝试。第一次,幼儿拿来一支笔接在后面。教师肯定了幼儿能主动寻找材料、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积极表现,并追问:“笔的那一段是多长?”由此,幼儿意识到要寻找一种可以看出长度的材料。第二次,幼儿重新找到新的工具——小直尺,教师点头赞许,又接着追问:“如果只有一把1 米尺怎么办?”新的测量方法随即出现了——在1 米处做记号,接着量。
再如,针对幼儿骑行小车摆放杂乱无序的现象,教师摒弃了“教师负责整理”的包办思想,组织幼儿讨论:“我们停放的小车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杂乱的现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在发现和分析问题后尝试自主解决,开展了“给小车排队,为小车做标记,制作停车线,设计停车位,制作挡车埂”等一系列活动,终于使小车“安家”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幼儿为期三周的探究与实践,教师的“放手”策略成就了幼儿有意义的课程活动。
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言:“各种教学你都不应该直接告诉儿童种种的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想、去追求结果。”放手,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包容、理解、允许幼儿在自主活动中的错误、失误,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设法验证,在试误中优化方案,在实践中收获经验。
虞永平教授指出:“课程改造是一个综合进程,不是改改教案就完了。每个幼儿园都要进行课程改造和完善,涉及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根本问题。”教师要基于实际改造审议课程方案,使课程更适合幼儿的需要。
“年”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是幼儿园课程的必选题材。但是,每一年的幼儿经验不同,课程实施背景不同,课程方案也应该有所不同。今年的“年”又能与幼儿发生怎样的链接呢?幼儿园中班年级组对“年”的课程进行了以下审议与改造。
首先,教师对中班幼儿进行了随机访谈:“什么是过年?你想怎样过年?”从访谈结果看出,幼儿对“年”的已有经验零散粗浅,对“年”的期望也止步于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尝一尝的感官体验。
其次,教师审议了“年”的原课程,产生以下问题:1.寒假难道没有课程吗?寒假中的课程与平时的课程有什么区别?如何在寒假中实施“年”的课程?2.如何让众多传统年俗的体验不再是“走马观花”,让幼儿的体验不再停留在“我认识、我知道”,让幼儿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感官上?3.因为疫情或工作原因,在外就地过年的幼儿家庭怎么办?
最后,教师针对问题理清了寒假课程的实施思路:1.“年俗体验卡”助力亲子年俗体验。幼儿自主罗列想体验的年俗,在家长的带领下有目的地体验,并根据完成情况做记录,开学后交流、分享。2.巧用疫情宅家期间的“居家生活指导”线上资源,结合五大领域,给家长提供有效的“干货”,丰富幼儿假期生活的同时增进亲子体验。3.关注“就地过年”家庭的幼儿。鼓励这些幼儿与未能回家的父母用寄送书信或礼盒、视频通话、电子红包等方式拜年。教师跟进了解,开学时针对性点评。4.适当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例如,大年初一,教师可以给幼儿发电子小红包,班级QQ 群根据年俗建立相关专题相册,做好及时点评。
基于对原有课程的审议与改造,形成了新的课程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教师要基于“以儿童为本”的理念,遵循尊重、开放、多元、互动的原则,结合课程活动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创设宽松、适宜、丰富的课程环境,使环境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服务于儿童。
在主题课程“年”实施初期,教师鼓励幼儿和家长利用周末、元旦等节假日走出家门寻年味,感受街上、超市、小区、公园、店铺等场所呈现出的过年气氛。同时,班级活动紧密围绕“红色”“喜庆”展开,师幼共同收集“福”字、春联、虎头帽、灯笼、红纸、墨水等不同结构层次的材料,扮靓班级,营造喜庆的过年氛围,使年味洋溢在班级的每一个区角。阅读区,投放了对联、“福”字和主题绘本,幼儿自己动手写福、贴福,阅读绘本;美工区,幼儿剪窗花,做灯笼、卷炮仗,将喜庆的中国红作品贴在窗户上,挂在墙上;生活区,幼儿忙着熬糖稀、串山楂,做冰糖葫芦;走廊上,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物品按类摆放,吃的、穿的、用的琳琅满目,简直就是一条年货大街。
幼儿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学习支架包含教师支持与幼儿独立两个方面,适宜的学习支架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时间上不早不晚,当幼儿需要时出现,当幼儿不需要时撤掉,难度上不高不低,幼儿“跳一跳,刚好够得着”。同时,适宜的支架还要兼具针对性和开放性。
以美工区的学习支架为例,糖葫芦支架图上,教师提供了四种不同的学习支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材料和方法模仿学习,此外,还通过小问号引发幼儿的创新做法。格子支架图上,教师用图示和箭头清晰地展示了制作流程,同时引导幼儿扩散思维:花格子除了做手套、衣服,还可以做什么呢?不难想象,这样的支架下,幼儿的作品一定是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的。可见,适宜的支架既能给幼儿“鱼”,同时也让幼儿学会了“渔”。
当然,除了这种无声的支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活动情境采取不同的支架形式,也许是一个关键的提问,也许是一个材料的投放或撤离,也许是一次组织谈话……
课程活动犹如一场精彩的演出,幼儿站在舞台中央,教师用自己的专业、智慧使课程丰富、丰满、生动、有趣,同时助推幼儿在课程中体验、学习、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