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来,何云飞,孙立会,王 舜
(1.昭通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2.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景洪 666100;3.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和逻辑必然[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3]。“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是西方“供给侧”学派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4]。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5]。目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现状的梳理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或针对某一个专业的供给侧改革现状的梳理,比如李妮(2021)在创新驱动的视角下分析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状和思路[6];郭星晔(2020)等人分析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7]。但相关研究比较零散,尤其缺乏基于文献计量的视角对相关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内容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以CNKI为主要数据来源,以文本挖掘工具BICOMB2.01、统计分析软件SPSS 24.0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为分析工具,对近五年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研究以“高职和供给侧”和“高等职业和供给侧”为主题词,在CNKI中对SCI、EI、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等期刊作为数据来源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9月,共检索到核心期刊文献200篇,以200篇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
研究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2.01、SPSS 24.0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作为研究工具,对CNKI的200篇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共词聚类分析和知识图谱分析。
以“供给侧”和“高等职业”“高职”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有相关文献1431篇:2016年160篇、2017年329篇、2018年344篇、2019年302篇、2020年213篇、2021年83篇,相关研究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SCI、EI、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等来源期刊文献共200篇:2016年35篇、2017年60篇、2018年43篇、2019年25篇、2020年24篇、2021年13篇。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始于2016年,随后热度逐年上升,2019年后趋于平稳。201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举行“2016:我的一点希望”专家笔谈会,其中,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提出“教育供给侧需要结构性改革”[8]。2016年1月3日,张有声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拉开了教育供给侧机构改革研究的序幕[9]。
通过对200篇文献的研究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发文数量高于2的单位如表1所示。其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发文频次最高,频次为6;其次分别是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职教论坛》期刊作为研究单位的5篇文献为转载)。通过对发文频次大于2的研究单位所属省份进行分类汇总,研究地区分布如表2所示。表2表明,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省份,尤其是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这些省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经济比较发达。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不同维度水平上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阶梯型变化[10]。换言之,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与区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越发达的地区,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就越活跃。高职教育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企业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实践条件和基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都需要加强校企间联动,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表1 研究单位统计分析
表2 研究单位地域分布统计分析
通过对200篇文献的第一作者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其中郭广军4篇,周建松4篇,沈陆娟、苏命峰均3篇,孙杰、张旭刚、李菲、赵惠莉、李子云、陈丽婷、花鸥、朱强、刘晓军、李海等人分别2篇。作者数量与发表论文数量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数量与所有作者数量之比低于60%,则该领域已形成核心作者队伍(发文1篇的作者数量与总的作者数量之比小,说明发文2篇及以上的作者数量多)。200篇文献中,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有166位,占比83%,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相关研究并未形成核心作者队伍,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跟进。
对期刊的来源统计发现,刊发文章数量前10的分别是《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和《黑龙江高教研究》等期刊,如表3所示。《教育与职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4本职业教育的核心期刊发文量较高,占总期刊数的76.5%。说明职业教育的4本核心期刊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主要交流阵地。
表3 期刊来源分布情况
本研究通过对200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共计关键词473个,关键词共出现频次为857次,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如表4所示。其中,排名前10的关键词分别是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教育、高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业结构。
表4 高频关键词频次、占比及累计占比
将关键词频次阈值设为4,共获得高频关键词共计22个,生成22×22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SPSS进行聚类分析,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树,如图1所示。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主题如下:(1)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3)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路径研究;(5)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高职教育创新创业研究;(6)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与国际化研究;(7)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整体理论研究。
图1 高频关键词聚类树状图
聚类1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包含关键词产业结构、专业设置。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设置耦合适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诉求,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诉求,是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诉求[11]。专业设置是连接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纽带[12]。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需要以专业设置和优化为重点。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此类研究聚焦于某一个省或市区,通过剖析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提出产业结构和专业设置的耦合策略和实践路径。
聚类2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研究,包含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是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13]。因而,产教融合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的主题之一。深化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研究主要包括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产教融合治理机制研究,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产教融合的现状、推进策略和路径研究,产教融合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
聚类3是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包含校企合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院校等关键词。高职教育作为供给侧,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企业发展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标准,深化校企合作是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供给侧的重要途径[14]。这一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路径研究以及供给侧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聚类4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困境和路径研究,包含关键词区域经济、困境和路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高职教育如何反哺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如何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如何实现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5]。此类研究主题通常以某一省份为例,聚焦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服务与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推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适切性、匹配度措施等方面。
聚类5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高职教育创新创业研究,包含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和高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主题主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去分析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既包含高等职业教育,也包含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研究包含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方向、策略和路径研究,职业教育改革的生源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制度和政策研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研究;高职教育创新创业研究主题主要聚焦于双创教育驱动高职教育策略和路径研究、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双创背景下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聚类6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与国际化研究,包括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创新发展和国际化。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与国际化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研究主题:主题一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主要聚焦于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问题及挑战、路径及措举等方面;主题二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研究,包括“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挑战与机遇、保障机制和发展路径等。
聚类7是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整体理论研究,包含关键词供给侧、需求侧和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经济学概念引入高职教育并迅速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逻辑、发展路径、条件保障、质量评价、发展观念、推进策略、效能提升、经济效应、人才目标、改革维度和供需联动机制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以探索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频次阈值设为3,获得高频关键词共计31个,生成31×31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对200篇核心文献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将31×31的共现矩阵导入UCINET 6.0中,形成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从节点大小来看,处于图谱中心节点的关键词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供给侧、校企合作等。说明目前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节点构成的领域中,如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等。专业设置、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等关键词处于知识图谱的边缘位置,说明目前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正在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等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以此来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图2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社会网络知识图谱
将31×31共现矩阵导入UCINET 6.0中进行中心度分析,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度值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等中心度指标值如表5所示。通过表5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业结构、专业设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较高,表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研究、产教融合研究、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研究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等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区域经济、创新创业、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较低,但中间中心度较高,表明了目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的薄弱之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与专业结构、创新创业研究等可能是未来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方向。
表5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心度指标(部分)
程光明(2020)认为,我国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阶段、我国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研究阶段、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建议阶段[16]。通过文献统计分析发现: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于2016年被学者高度重视,是真正意义上高职教育供给侧系统研究的开端,之后相关研究数量逐年上升;高职教育供给侧研究在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比较活跃,研究的活跃度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密切的关系;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研究以《职教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与职业》4本职业教育核心期刊为主要交流阵地,并且以学校的研究为主,相关企业的研究较少。其中,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占83%,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并未形成核心队伍,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持续跟进;从研究主题上看,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整体理论探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供给侧改革下产教融合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发展的困境和路径研究、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与高职教育创新创业研究、高职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与国际化研究等。综观这些主题,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涉及面较广,不同的院校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将这些方面系统地整合和设计的研究较少;从发展趋势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供给侧、校企合作等是目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热点话题,校企合作研究、产教融合研究、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研究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等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与专业结构、创新创业研究等可能会是未来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方向。
高职院校要实现从重视数量和规模向重视质量和内涵的转变,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降低无效供给,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一是结合地方经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功样本。目前,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以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为主,尤其是结合地方经济成功的经典案例和典型样本缺乏。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但目前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融合度不够,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判断不准确。可以以部分工业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工作作为试点推进,为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经典样本。因此,应着力建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持续加强校企合作,重塑供需关系。目前,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研究相关文献以院校为主,企业与院校联动的积极性不足。优化产业与专业耦合,突出办学特色,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就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尤其是要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仅仅强调院校和政府的主动性是不够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将它们分离,企业需要加强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紧密对接,才能有助于高校精准办学定位,重塑供需关系。
三是重视区域经济差异。针对区域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区域经济落后的地区,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和侧重点必然有所差异。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研究较薄弱,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探索一条与区域经济适切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从共词聚类分析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也是研究主题之一。可见,创新对于驱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除了前文提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样本,从办学模式上创新,还应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的融合,加强新技术的研发,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另外,高职院校在就业方面不能只关注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等显性需求,而忽略了社会的隐性需求。因此,创新就业模式,重视未来生产力发展,从追赶需求侧到引领需求侧的转变也很重要。本研究对CNKI的200篇文献进行共词聚类和知识图谱分析,梳理了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近五年的研究主题和发展趋势,对后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由于样本主要来源于CNKI,未将国外的相关研究纳入分析体系,期待后续对国内外更广范围的高职教育改革相关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