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晶 于慧 崔晓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疼痛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现代医疗水平更趋向于专业化及专科化,疼痛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诊疗范围广,疾病复杂多变,要求医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随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实习医师的专业培训显得尤为必要,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1]。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将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与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法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结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实际情况及疼痛科的专业特点,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在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将SP结合PBL 教学法引入疼痛科临床教学中,并与传统临床教学方法进行比较,以探讨SP 结合PBL 教学法在疼痛科临床教学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在疼痛科实习的48名麻醉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SP 结合PBL 教学组)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组),每组各24 名。试验组中男11 名,女13 名,平均年龄(22.4±1.7)岁;对照组中男12 名,女12 名,平均年龄(23.1±1.4)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专业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带教老师由疼痛科高年资主治医师组成,共4 名,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 名教师。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带教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教学查房,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在床旁为学生介绍病情并进行体格检查。
1.2.2 试验组
(1)教学前准备。SP 的招募及培训:从疼痛科在读研究生中挑选4~5 名研究生担任SP,SP 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逻辑能力、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本项工作具有热爱和敬业精神,由疼痛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疾病情况,SP 理解并熟记疾病案例,掌握病史、体格检查等内容,查房时可请SP 到病房进行观摩,体验患者描述病史及被查体时的具体表现,并进行模拟演练,力求逼真。SP 培训内容还包括把握节奏、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引导问诊准确信息等。
(2)研究方法。试验组采用SP+PBL 教学法。将学生分为4 个小组,每小组6 名,每小组设一名组长并分配一个SP,课前发放典型病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①试验组学生与SP 进行沟通、交流,采集病史并体格检查,时间20~30 min,带教老师根据学生和SP 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分别进行指导,补充一定的阳性体征,学生收集资料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问题;②课后,由组长负责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相应章节内容,认真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借助书籍、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分析并解决问题;③在带教老师主持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提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各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总结归纳,并组织学生针对疾病的并发症、预后、出院后进一步治疗与随访等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由组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由带教老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指导及总结点评,并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1.3.1 出科考核
实习结束后两组学生进行出科考核,考核分为两部分,总分100 分。理论考核(占40%)为闭卷考试;临床实践考核(占60%)为现场抽取案例,学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分析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
1.3.2 问卷调查
实习结束后两组学生均填写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授课评价等方面,效果评价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人数×100%。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理论成绩为(35.97±2.64)分,对照组理论成绩为(33.73±2.7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临床实践成绩为(57.32±3.14)分,对照组临床实践成绩为(50.86±3.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实习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分,)
表1 两组实习生出科考核成绩比较(分,)
本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问卷调查回收率均为100%,调查结果显示,91.7%(22/24)学生认为SP结合PBL 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效率;87.5%(21/24)学生认为SP 结合PBL 教学法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及医患沟通能力;95.8%(23/24)学生认为SP 结合PBL 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显著提升临床思维能力;95.8%(23/24)学生对SP 结合PBL 教学法表示满意。试验组在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授课评价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实习生教学满意度比较[名(%)]
疼痛诊疗学是麻醉学高等医学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部分,都是以老师为中心,采用讲授的形式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却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虽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培养,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5],导致实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和诊疗过程仍缺乏正确认知,不利于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近年患者维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患者拒绝接受实习生反复问诊和查体等对待方式,导致医院可供实习的患者数量严重不足,本着以人为本、减少医患纠纷等理念出发,临床带教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顾虑较多,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显著减少,导致实习医师很难向临床医师进行转变。目前,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导致患者对医疗技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促使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不断更新和改革,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6]。
PBL 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于1969 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实行,并在美国获得了较快发展,1986 年在我国首次提出,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流行的教学模式并得到广泛认可[7-8]。PBL 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通过讲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模式”。多项研究表明,将PBL 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培训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时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9-10]。SP 是指经过标准化和系统化训练后,能准确表现患者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11],SP 教学法在1964 年由Abrahamson 和Barrows 首次提出,于1991 年引入我国,并于1993 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共同引进,随后,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相继将SP应用于教学中。SP 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以SP 代替真实患者,模拟临床诊治场景的一种教学模式[12-13],主要应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多项研究表明,SP 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14-15]。学生应用SP 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操作,可以缓解医患矛盾,克服临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在PBL 教学法基础上引入SP,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也在多项教学试验中得到了证实[16-17]。
研究将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和采用与SP 结合PBL 教学法的试验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SP结合PBL 教学法培养下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较传统教学模式有显著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问卷调查中,SP+PBL 组在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授课评价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在PBL 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SP,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6-17]。
综上所述,在疼痛科临床教学中应用SP 结合PBL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医患沟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满意度,达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