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洁,李赛春(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95%以上,主要包括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绝大多数预后较好,经规范化综合治疗后可达到临床无瘤状态[1]。131I治疗是大多数DTC患者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但该方式会引起患者唾液腺损伤。目前关于131I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报道不一,笔者运用唾液腺显像评估131I对DTC患者治疗前后唾液腺功能变化情况,以期真实地了解131I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损伤情况,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系我院2021年1月-8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欲行第一次131I治疗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9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0.3岁,乳头状癌经典型38例、滤泡亚型2例,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第8版TNM分期,Ⅰ期35例,Ⅱ期5例,根据2015版ATA指南复发危险度分层,其中低危患者5例,中危患者33例,高危患者2例。均满足以下条件:①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②术后首次接受131I治疗;③无头颈部外放疗史、无干燥综合征,近期未服用影响唾液功能的药物,如抗胆碱药、抗焦虑等药物。
1.2患者准备及处理 患者131I治疗前停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并低碘饮食3-4周,入院后完善血生化检查、心电图、颈部B超、腹部B超、胸片(必要时胸部CT平扫)、唾液腺显像、甲状腺显像等检查,其中满足TSH>30IU/ml的治疗标准。患者空腹8h后口服131I,剂量3.7-5.55GBq(100-150mCI),服131I后禁食2h,并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乳果糖等以减轻颈部组织水肿、胃肠道损伤。嘱咐患者每天饮水1500-2000ml促进131I排出体外及减轻膀胱刺激。服131I第二天开始予以维生素0.2g tId×15d含服,并嚼口香糖及食用话梅以减轻唾液腺损伤。所有患者131I治疗后均行6个月时间随访,询问是否出现唾液腺损伤症状,如唾液腺肿胀、味觉改变、口干等。
1.3仪器和显像方法 仪器为GE公司的NM630 SPECT,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128×128,能峰140KeV,窗宽20%,放大倍数2.0。显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略后仰,探头视野包括双侧腮腺及颌下腺,肘静脉“弹丸”式注射99mTc04-370MBq(10 mCI)后即刻连续采集腮腺、颌下腺的动态图像,以2s/帧连续采集1mIn,以显示唾液腺血流灌注;之后以1mIn/帧,连续采集25mIn,在采集到20mIn时,予以300mg维生素C粉末含服,以刺激唾液腺分泌。
1.4图像处理及分析 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核医学医生共同阅片,手动勾画双侧腮腺、 双侧颌下腺感兴趣区,计算机自动生成双侧腮腺、颌下腺的时间放射性曲线(TAC),并对图像及曲线进行分析:(1)定性分析:观察双侧腮腺、颌下腺及口腔显影的动态变化过程,了解唾液腺摄取及排泌情况。(2)半定量分析:由TAC得到以下功能参数:①摄取峰值(PU)=腺体最高放射性计数(Counts/s),来反映腺体的摄取功能;②酸刺激后腺体排泌分数(SR)=(含服维生素C前腺体最高放射性计数-含服维生素C后腺体最低放射性计数)/含服维生素C前腺体最高放射性计数×100%,用来反映腺体的排泌功能。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各腺体131I治疗前后PU水平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各腺体131I治疗前后SR水平的比较采用WIlcoxon配对样本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右腮腺131I治疗前后PU分别为(113.66±29.14)、(92.58±21.29),两组PU总体均数存在着统计学差异(t=14.18,P=0.001),左腮腺131I治疗前后PU分别为(112.33±27.27)、(88.94±18.64),两组PU总体均数存在着统计学差异(t=12.7,P=0.001),右颌下腺131I治疗前后PU分别为(85.31±28.09)、(83.17±23.27),两组PU总体均数无统计学差异(t=1.19,P=0.240),左颌下腺131I治疗前后PU分别为(83.96±28.23)、(84.01±23.78),两组PU总体均数无统计学差异(t=-0.03,P=0.979)。见表1。
表1 131I治疗前后唾液腺PU评分比较(±s)
表1 131I治疗前后唾液腺PU评分比较(±s)
唾液腺PU 分组 均数标准差 差值95%CI 配对样本t检验t P右腮腺PU 治疗前 113.66±29.14 18.1-24.1 14.18 0.001治疗后 92.58±21.29左腮腺PU 治疗前 112.33±27.27 19.7-27.1 12.70 0.001治疗后 88.94±18.64右颌下腺PU 治疗前 85.31±28.09 1.5-5.8 1.19 0.240治疗后 83.17±23.27左颌下腺PU 治疗前 83.96±28.23 3.7-3.6 0.03 0.979治疗后 84.01±23.78
右腮腺131I治疗前后SR中位数分别为53.65(48.70,61.15)、50.45(45.53,54.85),两组总体SR分布存在着统计学差异(Z=-5.43,P=0.001),左腮腺131I治疗前后SR中位数分别为53.20(49.40,61.63)、47.10(43.90,55.05),两组总体SR分布存在着统计学差异(Z=-5.51,P=0.001),右颌下腺131I治疗前后SR中位数分别为41.20(35.83,51.03)、40.85(35.73,49.40),两组总体SR分布存在着统计学差异(Z=-3.29,P=0.001),左颌下腺131I治疗前后SR中位数分别为40.15(35.30,48.73)、39.25(34.65,46.35),两组总体SR分布存在着统计学差异(Z=-3.40,P=0.001)。见表2。
表2 131I治疗前后唾液腺SR评分比较(M(P25,P75))
所有患者均进行6个月时间随访,有2例患者在131I治疗第2-3天出现了腮腺肿胀、疼痛,有3例患者在131I治疗后1个月内出现了味觉改变,上述症状均在1-3周时间内缓解消失,随访6个月内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口干症状。
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131I治疗及TSH抑制治疗。131I治疗根据治疗目的可分为清甲治疗,辅助治疗和清灶治疗,治疗剂量分别为1.11-3.7GBq(30-100mCI)、3.7-5.55GBq(100-150mCI)、5.55-7.4GBq(150-200mCI)[1]。除甲状腺及转移灶摄取131I外,唾液腺同样摄取131I。唾液腺摄取131I的机制是:唾液腺导管上皮细胞膜上存在钠/碘同向转运体(NIS),131I被唾液腺主动摄取浓聚在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内,之后分泌至小管管腔,进而随唾液分泌进入口腔,唾液腺中的碘浓度为血清中的30-40倍[2-3],所以唾液腺损伤是DTC患者131I治疗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涎腺炎、味觉改变、口干等,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通过唾液腺显像来定性、定量检测131I治疗前后唾液腺功能的变化情况。杨文定[4]等人认为DTC术后首次大剂量(3.7GBq)131I清甲治疗后3个月唾液腺摄取功能正常,排泄功能明显受损。谭丽玲[5]等人认为131I清甲治疗(2.96-3.7GBq)3个月后唾液腺功能未见明显受损,131I清灶治疗(5.55-7.4GBq)唾液腺的摄取分数、排泄分数均降低,认为唾液腺功能受损与131I治疗剂量有关。文静[6]等人认为DTC患者在131I治疗后大多数患者自主排泌功能下降,双侧腮腺和颌下腺摄取和排泌功能均降低。还有一些研究者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保护唾液腺,如服用维生素C片增加唾液的排出,使用细胞保护剂氨磷汀、抗氧化剂维生素E等来保护唾液腺[7-8]。
笔者发现40例患者首次经过100-150mcI(3.7-5.55GBq)131I治疗后,双侧腮腺PU、SR及颌下腺SR治疗均有下降,双侧颌下腺PU无明显下降,其中以双侧腮腺PU下降最为显著,双侧腮腺SR较双侧颌下腺SR下降得更多,与吴菊清[9]等人的研究131I清甲治疗以引起腮腺功能受损为主,且以摄取功能受损为主一致。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①颌下腺存在生理性的自主分泌,131I在腮腺中停留的时间较颌下腺长,对腮腺的影响更为显著[10]。②腮腺腺泡由浆液性细胞组成,颌下腺腺泡则由浆液腺和黏液性细胞组成,浆液性细胞对射线最为敏感,黏液性细胞次之,所以腮腺损伤较颌下腺更为严重[11]。双侧腮腺及颌下腺SR131I治疗后均有下降,但程度较轻(Z:5.51-3.29),所有患者随访中仅少数出现一过性腮腺肿胀、疼痛及味觉改变症状,均未出现明显口干症状,说明唾液腺SR虽然有所下降,但唾液腺排泌量减少并未引起明显口干症状。笔者还观察到有肺转移的患者在多次131I治疗后表现为腮腺受损严重,PU及SR均明显降低,并且出现口干症状,由此可以推测出随着131I治疗次数增多,131I治疗剂量的增加,唾液腺损伤会更加严重。本研究不足之处:①病例数较少,还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进行研究;②随访时间短,远期唾液腺损伤是否进一步引发口干症状有待深入研究。
总之,唾液腺显像作为一种安全、无创、经济的检查方法,可以很好地评估131I治疗后唾液腺功能的变化情况,为DTC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