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凌文华团队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代谢物

2022-09-01 09:31:58薛宏亮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文华中山大学硬化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SCVD)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ASCVD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营养膳食和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相互作用在ASCV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肠道微生物衍生的代谢物被认为是影响ASCVD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然而,具体是何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发挥作用及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肠道菌群色氨酸代谢物吲哚丙酸(IPA)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凌文华教授团队在心血管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 (IF=23.213)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ally Produced Indole-3-Propionic Acid Inhibit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and its Deficiency Is Causally Related to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封面论文。公共卫生学院的凌文华教授与杨燕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薛宏亮和陈旭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单位。

该研究首先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代谢色氨酸产生吲哚-3-丙酸(IPA)的能力显著降低,粪便和血清中IPA水平显著减少。进一步的动物实验发现,膳食补充IPA可以缓解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提高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机制研究发现,IPA通过新发现的miR-142-5p/ABCA1信号轴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外流,从而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而体内IPA缺乏可加速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并与人群ASCVD发病风险增加有显著关联。这些结果为预防或改善ASCVD提供了新的潜在干预靶点。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81730090和No.82030098)的资助。

猜你喜欢
文华中山大学硬化性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军事文摘(2020年22期)2021-01-04 02:16:46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当代水产(2019年1期)2019-05-16 02:41:42
填 数
陈文华
宝藏(2018年6期)2018-07-10 02:26:36
倪文华 作品
硬化性胆管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
广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9:15
多发性肺硬化性血管瘤18~F-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1例
肿瘤影像学(2015年3期)2015-12-09 02:38:50
非编码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