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炳亮
(安徽金寨干部学院 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六安 237000)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城乡经济发展问题走进了决策层的视野,党的十九大明确了重点发展农村经济这一方针,以及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建议,要求现阶段主要是采取试点区的形式,积累足够的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为下一步全面推行筑牢基础。安徽省在我国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非同一般,六安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为了争取实现全面经济发展,就要先解决乡村经济发展过慢的问题,安徽六安市必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只有完全解决产业融合障碍和城乡发展不平衡、要素流动不自由等问题,才能在农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新形势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外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一个政策的实施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要把事情做到实处。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镇的融合非常重要,促进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城市中的现代化建设、农村中最根本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村向着城市化努力建设等方面。从安徽六安市城乡发展现状来看,城乡融合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安徽六安市有能力促进和实现地区城乡融合发展。
1.城镇人均收入水平逐年递增。近年来,安徽六安市城市现代化程度非常高,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高,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尤其是2014年后,增速尤为显著,具体情况从下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2014-2020年,这些指标上升趋势明显。
图1 安徽六安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安徽六安市统计局)
2.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更加完善。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安徽六安市对公共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持续增加,仅2014-2018年4年间,在公共交通建设方面就进行了很大的投资和完善,安徽六安市公共交通路线由原来的91条增加到现在的137条,覆盖了整个市区,为安徽六安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表1 2016-2020安徽六安市交通运输量表
近年来,以安徽六安市港口、高铁、高速路为主体的海陆空交通体系持续完善优化,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如表1所示,2016-2020年安徽六安市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总体呈递增态势。2020年,在省政府批准下,安徽六安市将整体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强区域规划,全面促进新区优质发展,支持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安徽六安市科技产业园“一站式”飞机维修服务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1]。
3.医疗卫生、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安徽六安市对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非常重视,通过不断的政府资金投入,购买更高级别的医疗器械,不断地扩大医疗方面人员的引进,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如图2所示,至2020年,安徽六安市区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已超过1078个(其中医院64个,疾控预防中心6个,妇幼保健院6个),相比2010年的480个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数量和质量上的飞跃。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了511.2万人。
图2 安徽六安市区卫生机构总数(数据来源:安徽六安市统计局)
近年来,安徽六安市施行百年大业教育优先的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对教育方面的资金投资,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表2所示,安徽六安市2016-2020年初中、高中、本专科在校生人数都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表2 2016-2020安徽六安市教育发展水平表
1.农业生产大幅增长、供给能力大幅提升。长期以来,安徽六安市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速了安徽六安市农业现代化,使该市农业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如表3所示,2016-2020年,农产品产量逐年增长。
表3 2016-2020年安徽六安市农业产品生产情况 (单位:万吨)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1987年以前,农业产业结构以41%的种植业与34%的林业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差,农业生产水平低,全省农业增加值仅为2.96亿元。1987年以后,安徽六安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到2020年,安徽六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比趋于平衡,跟1987年进行对比,有的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增长,其中包括种植业增长了8.1%,渔业增长了20.1%,有的行业出现了下滑,其中林业下滑26.7%,畜牧业下滑1.5 %。通过整体的产业调整,使农林渔业稳健发展,整体的生产总值得到了明显提高。
图3 安徽六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来源:安徽六安市统计局)
3.乡村农业科技跨越式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安徽六安市加强了农业科技创新,大大增加了农机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机化水平,农机的动力之和有了很大提高,从1975年到2018年增涨了24倍还要多,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幅提升,从1975年到2020年粮食的产量也提高了将近3倍。安徽六安市农科院不断努力地吸引喜欢农业的人才,从多方面大力培养技术人才,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实现了农业优质高速发展。
1.城郊乡村产业发展良好。安徽六安市气候适宜,农产品产量高,每年为安徽六安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仅依靠原有的农产品生产交易方式,乡村务农人口个人收入偏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乡村地区出现了青年人才不愿返乡务农的现象。近年来,安徽六安市加大了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共享力度以及人才下乡技术扶农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这些举措,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依托安徽六安市城区周边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建立以水果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区,构建农产品物流中转交易中心,延伸了农产品产业链,扩大了农产品销售途径,实现了安徽六安市城郊周边乡村农产品产业升级发展,增加了乡村地区的收入。正是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安徽六安市城郊农村全面激活了发展新活力[2]。
2.城市旅游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安徽六安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是安徽六安市政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但该市乡村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成了最主要的阻碍因素。近年来,市区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安徽六安市政府大力鼓励“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民宿经济”,积极开展美化试点村基础设施环境,一批风光鲜明的民宿在乡村应运而生。安徽六安市政府积极引导城市资本“反哺”乡村地区,城市旅游发展经验、发展理念传递与乡村地区,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项目。安徽六安市政府出台的《安徽六安市推进民宿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安徽六安市以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在硬件上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利用安徽六安市区旅游业取得的丰富经验对乡村民宿经营者、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等相关岗位培训,培育专业化乡村民宿人才队伍,为乡村民宿产业夯实发展之基。既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又展现了美丽乡村新形象,大幅提升了经济与社会效益[3]。
安徽六安市城区经济发展迅速,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良好,城乡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提升。但是目前城乡发展处于隔离状态,难以提高安徽六安市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因此需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安徽六安市资源反哺于乡村地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安徽六安市地区城乡隔离发展现状较为明显,说明城乡融合发展仍然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市场走访调查,发现城乡融合发展在以下四方面存在问题。
安徽六安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主要是以市旅游业与房地产业作为主要支撑,而安徽六安市地区农村发展相较于市区仍然较为缓慢。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很大程度提升,但二者收入差距缩小缓慢。
通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来测算可以得出城乡人均收入指数。由表4所示,2016年安徽六安市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172元和9960元,城乡人均收入指数为2.427。2020年则分别为35270元和14449元,城乡人均收入指数为2.441。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且收入差距缩小缓慢。
表4 近年来安徽六安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安徽六安市作为安徽一个重要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出现隔离状态,城乡经济产业结构差异明显。2020年,安徽六安市的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71.18亿、276亿以及1324.75亿元,分别降低了一点四个百分点,增加了三点六个百分点以及增加了八点八个百分点,说明安徽六安市产业的结构已经越来发展得越好,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要数第三产业,在经济稳定贡献上其作用更为明显。
当前,安徽六安市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安徽六安市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如图4所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较低、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造成了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从图4中可知第一产业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当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较高,所以城镇居民收入较高。由图4结合表4也可得出安徽六安市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缓慢,致使安徽六安市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缩减缓慢。
图4 安徽六安市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表(数据来源:安徽六安市统计局)
表5 2016-2020年安徽六安市卫生机构床位数和乡镇卫生院床位数
1.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安徽六安市区相比于农村地区,市区集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交通枢纽为一体,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现代化。2018年,公交线网规模已超过137条,公交网络发达。全市公路网建成“一横”“六纵”对外交通公路体系,建成三座立交桥,一条全场18.42公里的快速公路。2017年间,安徽六安市的各机场的吞吐量已经可以超越了22万人,在我国的所有机场中排名前列。相比之下,六大农村公路项目的主体项目直到2018年才完工,总计929.8公里,完成率为97%。
2.公共资源供给差距大。安徽六安市的公共服务供给一直很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公共资源向城市的倾斜上。农村居民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所享受的公共资源与城市居民相差悬殊。以医疗行业举例说明,从表5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2020年,总的病床数量为19017个,而乡镇的病床数量仅仅为591个,乡镇中的病床总数的比例为3%,但乡村常住人口为49万人,而安徽六安市常住人口为23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占比为21%。可以看出,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短缺,城乡之间医疗资源供给存在巨大差异。
1. 劳动力流动不充分。随着安徽六安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流向城市的农村居民数量正在增加。 2013年至2020年,安徽六安市城镇居民人口从217万增加到232万,安徽六安市农村居民人口从52万下降到49万。人口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但农民进城的门槛依旧很高,主要是城市住房成本高。近年来,安徽六安市房价高涨,这给农民工进城提高难度,很多农民工劳动力很难融入城市,只能选择离城返乡。农村移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在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并未得到重视。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中担任的工作普遍是靠体力,工资水平又低,城市买房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不仅如此,租房问题也困扰着他们。这是在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中小县镇,虽然租房问题相对大城市来说相对简单,但是租房的费用对收入不高的农民工群体来说还是很难解决。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在中小城市中对于农村转移人口来说,在解决住房问题的领域来说难度还是极大。所以,农村转移人口常常选择在郊区或乡村生活。甚至有一些家庭数口人都住在20到30平方米的房屋中,房屋及周边环境条件十分恶劣,缺少阳光照射,常年阴暗潮湿,空间非常小导致空气不流通。因为他们的住处偏远,生活条件简陋,城市管理不严,再加上这部分人口本身素质不高,导致垃圾遍布,形成脏乱差的恶劣环境。除此之外,农民工家庭迁入城市的保障制度未建立,安徽六安市中小学入学采取划片区招收制度,非安徽六安市户籍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因此,农村人口自由流入城市仍然存在障碍[4]。乡村地区对于返乡创业大学生鼓励政策不完善,使得返乡大学生及创业者们没有良好的发展平台,造成乡村地区人才资源匮乏。
2. 资金流动不充分。资金是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保障。随着国有银行的发展壮大,农村金融市场也随之发展。但安徽六安市城乡发展不平衡,且有的金融机构将大量的金融资本、居民存款转向市区,而留在农村,用于农村基建的贷款资本相对较小。由于资本大量涌入安徽六安市区,造成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信贷供给资本小,催生了许多非正规金融机构,民间借贷盛行。高利贷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对农村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可能会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陷入发展瓶颈。城乡金融信贷市场的差异说明安徽六安市城乡融合发展依旧存在资金流动不充分的问题,这将会对城乡融合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究其原因存在客观、主观因素,前者又包含了城市拉力、制度和社会因素。在其中可以看出,最主要的还是制度因素。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主要表现为城市发展机会更大,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而会向大城市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包括转移到就业地以后,政府也推出一系列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进城权益,这就导致城乡资金流动不充分[5]。
共享发展是城乡居民能一起共享改革与经济发展成果,表现在促进收入平均、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每个人。其中分配有两方面:首次分配,建设城乡标准一致的劳务市场,以多劳多得为主要的分配原则,其他原则为辅的首次分配原则;再次分配,这项原则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使用税收等相关手段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政策通道进行调节,以此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安徽六安市地区建立收入公平分配制度有利于通过再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安徽六安市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二元户籍制度”更突出了城乡差异,大城市对户籍要求的严格现象会导致转移过去的劳动人口在就业地不能完全地享受到当地的社会保障,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当然了,人口能不能自由流动,需要一定规定和相关法律提供保障。但是户籍制度却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应享受的权益,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6]。
产业兴旺是党中央提出城乡融合的第一要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性途径,要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1)六安市是安徽省经济中枢城市,也是旅游大市,如今又大力发展生态项目,鼓励各地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2)六安市还应根据各地农村市场的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不断改进和完善农产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市场规模,如发展绿色农产品、农产品加工等并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基于此,建立新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不仅仅以之前的完全依赖线下全面开展,也慢慢地开始努力向着互联网行业进军,以网络销售的模式增加农村产品销售的出路,帮助农民增收,真正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推进城乡融合,美化人居环境尤为重要。县级经济体是全国经济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和县级经济的连接点,把城市经济和县级经济有机结合在一起。要想真正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做到的是城乡在空间上的融合。首先,安徽六安市城区应当扩大发展,逐渐形成“城区+新城区+新农村”的结构。老城区指现有六安市区,以改造优化为主。新城区指城郊工业区、远郊住宅区等,应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卫星城。新社区指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城市社区为标准建设未来的新农村,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互有。其次,推动城乡空间融合要确保基础设施畅通无阻地联通起来。“要致富,先修路”,只有加快推进安徽六安市农村交通网络设施建设,才能真正保证公共服务、重大产业项目进入农村。基于此,才能够降低各项要素资源进入农村的成本,形成城乡共享的生产要素。想要完成城乡一体化,首先就要完成城市与乡村的互融互通以及空间上的共通。
城乡融合不仅是一纸规划上的空间融合,还需要做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能够全方位自由流动。首先,安徽六安市政府要为农民工家庭引入一系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问题,促进农民工进城,加快城市化进程。其次,应该推进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流向安徽六安市农村,使得曾经让城市繁荣发展的要素也能惠及农村,促进农村大发展。为此,安徽六安市政府应当协同各地乡政府破除人才下乡瓶颈,出台一系列下乡优惠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上山下乡”,加入安徽六安市农村的建设发展中,通过信贷、社保等政策便利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实现人才要素汇聚。安徽六安市政府还应当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并建立农村资本投入保障机制,用真金白银体现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真正实现安徽六安市“反哺”农村。基于此,不断扩大金融投资渠道,让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入农村市场,合理分配金融资源,构建属于农村的独立金融体系[7]。
笔者选取安徽六安市作为案例,分析近年来该市发展取得的成效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暴露出的问题。最后,提出具体的发展对策和建议。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提炼及总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安徽六安市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基建不断完善,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化发展成效显著。这些成绩是安徽六安市各级政府以及人民的辛勤付出,为该市城乡融合发展筑牢了基础。安徽六安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城乡发展之间存在隔离状态,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分析六安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体现在六安地区城乡经济生产方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要素流动等方面[8]。对此可通过再分配制度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加快六安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扩大金融投资渠道,让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入农村市场,并合理分配金融资源,构建属于农村的独立金融体系,通过大力发展乡村基建实现城乡互有互通,通过政府政策破除六安地区要素流动障碍,以此实现城乡融合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