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向煜
城市的街巷,就是这座城的符号与记忆,承载着她的过往与历史。苏州,自古就是一座繁花似锦的城市,行走城市间会发现许多街巷都是以花草树木为名,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时光,也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魅力与诗意。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说到桃花坞,大家脑海里都会立马浮现出唐寅的这首《桃花庵诗》。
事实上,早在唐寅来此安居之前,桃花坞就已是苏城数一数二的春游赏花胜地。据记载,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连绵数里,春天一到,桃花盛开,故名。旁边还有一条小河,名为桃花河。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
北宋兵变,桃花坞开始破败,后来科举考试失败的唐寅用自己卖画的钱,买下了这里的一块废墟,小兴土木,给园子起名“桃花别业”,自称“桃花庵主”。当时,陪伴他一起来到桃花坞的不是传说中的秋香,而是唐寅后娶的沈九娘。她陪伴着他,度过了风雨半生。
在很多人印象中,唐寅都是一位风流才子,因他早年生活放荡,刻过一方“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加上明清的小说、戏剧和弹唱又编造他“三笑点秋香”的风流韵事。实际上,从后人考证的资料中可以发现,他一生较为曲折,晚年生活尤为穷苦。唐寅曾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徐氏出身官宦人家,好享受,慕荣华,两人在唐寅科举失败后就分道扬镳了。
过后,唐寅在青楼中认识了名为沈九娘的妓女,沈九娘很敬重这位才子,并时常鼓励已郁郁不得志的唐寅潜心作画。不久,中年落魄的唐寅,娶沈九娘为继室,并搬到了桃花坞,夫妻偕老,生有一女,取名“桃笙”,也含有“桃花坞”之意。可见,他确实曾在桃花坞度过了一段最幸福的时光。
如今,漫步在桃花坞大街,似乎可以触摸到五百余年前的唐寅与九娘在桃花坞地区的日常生活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
这条位于人民路憩桥巷西端,东起三山街,西至花街巷的巷子,长仅221米,但却独有一番意境。
旧时,这条巷子叫作勾栏巷。所谓“勾栏”,本指殿上的栏杆,是民间艺人演出的场所。勾栏内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勾栏”又是妓院的别称。可知,此处原是公子少爷纨绔子弟“寻花问柳”之处。
范广宪《吴门坊巷待輶吟》卷一《勾栏巷》记载:“骚心未许写幽兰,坠绪成丝拾旧欢。太息生涯原似梦,让他月色照勾栏。”注:“在憩桥巷西……今称幽兰巷。朱酋生云:前朝妓家所居。”
此外,卢熊《苏州府志》录“月楼巷”,王鏊《姑苏志》录明月巷,列憩桥巷之后,平权坊之前,疑明月巷即月楼巷。月楼巷、明月巷,诸图未见标记,渺无踪迹,据诸《志》前后街巷方位推测,加之“月楼”在吴语内音近“勾栏”“幽兰”,疑即今之幽兰巷。
乾隆《苏州府志》作勾阑巷,同治《苏州府志》作勾栏巷,并注:“(在)憩桥巷西,亦称幽兰巷。”《姑苏图》等均标幽兰巷。
如今,笔直而整洁的街巷内,一侧是老宅,一侧是楼房,行走其中早已感受不到当年此地的风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安静之感。值得一提的是,巷子东头还留有一座控保建筑,由近代苏州教育界知名人士万嵩源、郁烈夫妻于1938年在原中式住宅基础上翻建而成,原住宅为中式建筑,形状为中间高两头低的“馄饨担”式建筑,在一众低调民居中,倒是引人瞩目,也让巷子别有风情。
苏州有个地方叫作“百花洲”,从小就觉得,取这个地名是不是因为这里有百花香。
百花洲位于盘门至胥门城墙内侧与第一直河之间,是一个狭长地带。这里原来是宋代接待外国使馆和各地高官显宦的姑苏馆所在,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点苏州“钓鱼台国宾馆”的意思。从姑苏馆往西看,可以看到天平山、穹窿山、灵岩山等,近处又有河水缓缓流过,可以说环境是非常优美了。
实际上,在北宋时此处已有姑苏驿,据元陆友仁《吴中旧事》载:北宋晁补之曾见到苏舜钦《独酌诗》墨迹,卷尾有题“庆历乙酉书于姑苏驿”。根据诗句所述,其方位即在百花洲处,而百花洲则是姑苏驿所属园林。
南宋淳祐年间,又在百花洲南端建百花庵,规模极大,每逢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举办庙会,百花洲因而闻名。到了明代,百花洲一带逐渐冷落,至清末民初,这里几乎没有了宋代的繁华。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百花洲开始改造,这里慢慢恢复往昔热闹。到了21世纪,有一阵子每到元宵节这里还会举办百花洲灯会,各种样式的灯笼可受孩子们欢迎了。不过,后来出于安全等原因,也不再办了,倒是略感可惜。
第一次听到瓣莲巷这个名字时,觉得很有意思,并以经验来判断,这条巷子应该跟莲花有关,就算关系不大,退一步来说,也应该与花瓣之类有点联系吧。结果,它在苏州许许多多以花卉命名的巷子里,就是那么特别——二者完全没有关系,瓣莲巷就是讹称来的。
这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子,地理位置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以前,这里叫作“版寮巷”,也有称“板寮巷”的,意思是以夹板为墙而建的小屋。
卢熊的《苏州府志》版本称其板寮巷,然后到了民国《吴县志》上又注明了“乾隆《吴县志》称其瓣莲巷”。再后来,《苏州城厢图》标注了瓣莲巷。反正不管是版寮巷、板寮巷,还是如今的瓣莲巷,吴语发音都很相似。所谓是:“巷陌城西断复连,卜居无羌度年年。板寮怀旧难成市,赚得谐声误瓣莲。”
瓣莲巷不长也不宽,从东往西走,除了入口处的曹沧洲祠,还有控保建筑清微道院与洪钧祖宅。这条弯弯曲曲的巷子,其实也有不少故事,不过如今倒是都归于平淡,行走于巷内,耳边依旧有吴侬软语,依旧有丁零零的自行车声,搭配上周遭有历史的古代建筑,散发着浓浓的苏州味道。
如果说提到桃花坞就能联想到《桃花庵诗》,那么说起丁香巷,就一定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很多文青慕名而来,学诗中的样子撑伞而行,甚至还期待有一场唯美的邂逅,倒是为小巷增添了些许诗意。不过,现实不是诗,据考证,诗人彼时在上海,并只是往返于沪杭,并没来过苏州。
不过,丁香巷即便跟戴望舒无关,但与另外一位宋代名人丁谓有着不小的关联。据《宋史·丁谓传》记述,丁谓是苏州历史上第一个官至宰相的高官,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精明绝巧的人物。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苏州历史上著名的宋代《平江图》刻制时,丁谓谢世二百多年,然而有限的碑面上却明确标示了丁晋公庙,可见他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影响。
关于丁香巷得名的一个权威说法是,1951年,苏州市政府根据文管会的意见,为纪念曾住在这条巷子里的革命烈士白丁香,遂将“丁晋公庙巷”(也有人说叫“丁家巷”)更名为“丁香巷”。
还有一个更直白的说法是,因为巷内曾有大丁香树,而苏州低洼、潮湿,难得有丁香树,就显得珍奇,因以为巷名。
总之这条360米长,2米宽的巷子,承载了古城的过往,或哀婉缠绵,或壮怀激烈。许多年过去了,城市流失了很多,但巷子依然存在,证明我们也留住了很多。
说来也奇怪,苏州有个百花洲,还有条百花巷,并且这条巷子还分东与西,我们先来聊聊西百花巷。这条东起中街路,接东百花巷,西至汤家巷的巷子,长358米,符合姑苏小巷的风格。
旧时,巷内有百花庵,巷子因此被称为百花巷,后与东百花巷相对而名西百花巷。另有一种说法,此处原为种花的场所,巷子因此得名。卢熊《苏州府志》作百花巷,王鏊《姑苏志》等均作西百花巷。《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西百花巷。
如今,百花庵已难寻,但巷内还有着一些故居,讲述着巷子的历史故事,比如3号的潘曾玮故居,23号为吴振声故居,31号的申宅。潘曾玮是潘世恩之子,官至观察使(道台)、官刑部员外郎、福建司郎中等,同治年间曾任李鸿章幕僚,著述有《正学编》《自镜斋文钞》《养闲草堂图记》《横塘泛月图记》《咏花词》《玉洤词》等。吴振声(华镛)则是民国时期苏州画家,原居桃花坞,其祖上因经营酒业和漆业致富,吴振声行五,与其兄几人均为苏沪一带的知名画家。
顺便说说东花桥巷,此巷西端有桥名“花桥”。花桥在唐代时享有盛名,白居易诗云:“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诗中的“花桥”即是此桥。桥东即为“东花桥巷”,桥西即为“西花桥巷”。如今的东花桥巷,因为连接着平江路而愈发的小清新起来,老宅木门、小店店招、花窗绿植……这条带着“花”字的小巷,变得更加“花插插”了。
如果不留心,很容易错过水仙弄。这条巷子身处繁华之地——位于凤凰街南段西侧,东出凤凰街,西折转接滚绣坊,社区集市凤凰店隔壁。可是,它仅长195米,并且如今也没什么景点,从而常常被人遗漏。
之所以称之为“水仙弄”,是因为弄内旧有水仙庙,庙里供奉的是唐代的书生柳毅,就是唐代的传奇故事《柳毅传书》里的男主人公。
传说柳毅在前往长安赴考途中,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里牧羊。打听才知是洞庭湖龙宫的三公主,她远嫁泾水龙王十太子,但受到虐待。柳毅义愤填膺,答应放弃科举,帮助三公主送信。他从井内走入海中,踏水如履平地,最终将信送达。最后三公主被救出,并对柳毅产生感情,两个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今,水仙庙已经踪迹全无,只留下一个名为“水仙弄”的住宅小区。只是行走于巷内,看到“水仙”这巷名,还是给予了我们无限的想象。想像男主的仗义,想象女主的浪漫,想象我们是否能和古人一样,把日子过成诗。
位于锦帆路东,南接金桂弄。弄内有杏花树,故名。杏为落叶乔木,花单生、双生或三朵生,淡红色,十分美观。
南起申庄前,北至慕家花园。相传,清代,弄内有花园,园内遍植梅花,故名。
弄内有多棵桂花树,故名。桂,谐音“贵”。苏州人家喜种此花,象征富贵之意。有的种有金桂、银桂,曰“金银桂”。每到八月中旬,桂花盛开,浓香扑鼻。
南起白塔东路,北至新民巷。蔷薇,俗名“十姐妹”。落叶或常绿灌木,常植于墙角,攀缘或蔓延上墙,枝上多刺,单叶,花有红、黄及紫色,有香气,唐人有“满架蔷薇一园香”之句。弄内人家种植蔷薇,爬出墙外,花枝诱人,故名。
位于邵磨针巷北端东侧,西起邵磨针巷,东至太监弄。旧时,街上专售兰花,故名。
南起申庄前,北至慕家花园。相传,清代弄内有花园,园内遍植梅花,故名。
南起旧学前,向北转东至温家岸。
花街巷和柳巷是在养育巷和西美巷之间两条相邻平行的巷子,长都有两百多米。在宋代,花街柳巷一带,就有许多妓院,所以旧时这里真的就是“寻花问柳”之地,可谓灯红酒绿、笙歌彻夜。时光流转,如今这两条风流旧巷,早已找不到任何遗留的烟痕粉迹,只留下寻常百姓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