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超,刘洪林,管伟明,吕金星
(1.新疆大学 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地质与采矿工程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改革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必由之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客观上要求对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在行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工科建设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保证学生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业务素养的同时,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的有效改善,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不断提高工科专业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关注热点。
新疆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区),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作为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简称“三基地一通道”),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开采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
在过去的70年里,新疆大学为地质矿产行业输送了大量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近年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系先后开展了包括“依托科技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教育策略研究”“三进两联一交友的全程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和“融入课程思政的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在内的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行业集成度的逐步提高,传统矿业类毕业生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进一步凸显。地处国内资源大省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新疆矿山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从单一的专业技能考量逐步扩展到全职业周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如何从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逐步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不仅是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和矿山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相关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与国内其他矿业类高校有所区别,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全面参考国内外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2012年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采矿工程系师资结构,提出了融合露天采矿、煤炭资源地下开采、非煤矿产资源地下开采和矿山安全为一体的“宽采矿”人才培养理念。以“宽采矿”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分别从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四个层面确立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尽管“宽采矿”人才培养理念为毕业生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欠缺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于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精通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忽视了学生今后走上领导岗位的这一基本事实。基于以上考虑,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熟悉矿山企业运行模式、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因此能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在全面贯彻落实“宽采矿”人才培养理念的同时,以培养“爱国爱疆、业务精通、经营有方、管理有术”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队伍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经营管理意识和能力为建设目标,依托地质与采矿工程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系的师资优势,开展涵盖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设计、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和第二课堂建设为一体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乎教育本质的根本性问题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先决条件。作为自治区首批重点建设的紧缺专业和“双一流”建设专业,新疆大学采矿工程系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责任,承担着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特别是优势矿产资源安全高效开发)的重要使命。作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基本前提是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深切认同,以及为新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拳拳之心。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紧密围绕培养“爱国爱疆、业务精通、经营有方、管理有术”的复合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目标,坚持做到以“胡杨精神”育人,引导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牢固树立“扎根祖国边疆、建设西部地区,为兴疆固边事业奉献青春力量”的坚定理想信念。
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最新培养方案(2022年版)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限选课和任选课)、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限选课、本专业任选课和跨专业任选课)和实习实践训练课程五个类别。如图1所示,围绕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目标,以通识教育课程(“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学科通修课程(“运筹学”“系统工程”)作为基础,以开放选修课程(“矿业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和专业发展课程(“矿业工程综合实验”)为核心,构建出以实习实践训练课程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图1 现有课程体系优化
为了进一步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方面的基石作用,以“新生研讨课”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通过专门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由担任学科通修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的相关任课教师向学生讲授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提前搭建一个可视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实习实践训练课程在提高学生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载体作用,相关任课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和实习实训过程中有必要对与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及分析。由对应课程(学科通修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其中涉及的与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点(如线性规划问题、动态规划问题、图与网络分析问题和决策问题等)进行强化指导。
在全面分析学科通修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可行性。通过组建包括“运筹学”“矿业经济学”“矿山工程项目管理”和“矿山系统工程”课程在内的采矿工程专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团队,在确保相关课程结构完善、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重复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的内容编排,加强各个教学模块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保证教学知识点有效掌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专业课程教材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推荐选用章节编排更加紧凑、知识点更加集中的国家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考试相关的课外辅导教材作为补充。同时,组织相关专业任课教师广泛收集新疆矿山行业的典型经营管理案例,集中编写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营管理类讲义,形成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体,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和教师自编讲义为补充的教材优选模式,引导学生提前进入职业发展学习阶段,充分发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师生共同参与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推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紧密结合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甄选优质线上教学资源(爱课程、超星尔雅和学堂在线等),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班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布置需要团队共同协作的课后大作业、调查报告、科技论文等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矿山企业从事相关技术管理工作,参照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模式,在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矿山面临的实际经营管理问题(如企业并购、上市、股权变更等),通过设置课堂研讨和辩论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早熟悉大型矿山企业的商业运行模式。
学生的课程学习考核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实施。以“运筹学”课程考核评价为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管理即决策”这一理念的认识,变传统的给定题目(必选题)为学生自选题目作答的方式,以加深学生对“运筹学”课程核心理念的掌握。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在20道题目(20分题目6道,15分题目10道,10分题目4道)中任选5道进行作答,多选作答题目不予以评分。同时,调整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结构,将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各级各类比赛(如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成绩纳入平时成绩的范畴,不断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求解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线上教学模式的便捷性和时效性,采用包括问卷星在内的非纸质方式不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反馈意见,形成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动态反馈机制。任课教师在全面分析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地对课堂授课内容、教学进度及教学方式进行调整,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主体,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经营管理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以地质与采矿工程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在数字化矿山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矿业类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一体化虚拟操作平台”。该操作平台由经济模型运行管理系统、市场调查模拟实训系统、金融理财模拟实训系统、学生创业实训模拟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训系统五部分组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操作平台使用的主要工程案例源于新疆本地矿山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立足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在全面梳理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参照新工科建设的目标导向思路,分别从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设计、专业课程教材优选、课堂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和第二课堂建设七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推动具有“爱国爱疆,业务精通、经营有方、管理有术”综合素养的复合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助力新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