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思敏,何新闻 Cao Simin &He Xinwen
(1.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传统民居是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特有的建筑形式,是我国传统建筑大家族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独特的自然生境,蕴涵着独特的文化因子。云南沙溪古镇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且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悠远的历史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生境,纯朴典雅的地域特色,丰厚浓郁的文化内涵,独树一帜的民居建筑格式,自然生态环境与天然材料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勤劳智慧、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成为我国古民居建筑留存至今的典范。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大理剑川东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老君山片区东南端,其历史久远千年,最早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茶马古道商贸中心地,当今唯一存留的古集市,是唐朝与吐鲁番缓冲地带,成为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驿站而繁荣一时。古镇坐落在群山环抱的自然生境中,清静的巷陌,璀璨的星河,寺登街、古戏台、本土庙以及商铺、民居院落等构成独特的古朴淳厚的原生态美景,像一个被时光遗忘了的世外桃园,又带着几分疆土边际少数民族的浪漫与粗野(图1)。
图1 古镇自然生态环境
古镇是一个以白族为主,融纳西族、黎族和藏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共居地,民风浓郁多样,人文历史悠久,多元文化交融,是文化、经济与历史的记录者。由于自然生境、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个性和优秀的文化特质,构成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及韵味悠扬的民居建筑风格,成为我国现存最具原生态、最美丽的乡村名片。
古镇民居材料的应用源自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云南大理属于北亚热带,地处低纬高原,是依山傍水的高原盆地,海拔2000米以上,年均气温14.9℃,四季温差不大,“四季之气,长如初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长春无夏,春秋相连。位于大理剑川西南部的沙溪古镇,坐落于由北向南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一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区,“水随山而形,山界水而止,界分其域,止其逾越,聚其气而施耳”,山脉多,地貌复杂多样。面朝黑潓江,背靠石宝山,石宝山将其环抱,如拱似屏,巍峨挺拔,置身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金带环抱”的地理环境。又因高原型季风气候为主,常年盛行西风,日照时间长,年温差小,日温差较大,降水较为充沛,因而成为古镇民居选址、建造理想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民居建筑材料得天独厚的自然生境,也为古镇民居建造取材、用材和选材提供了保障,这些取自于附近或周边大山的生土、木、石等天然材料成为民居与环境建造主要用材。就地取材不仅提供方便,降低成本,而且生态环保,充分发挥了本土天然材料的自然特性与应用价值,使民居建筑和环境更接近与大自然的协调性。
夯土建筑,又称生土建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几千年历史。现代化的浪潮不但没有掩盖掉它古老而坚固的地位,反而它将传统材料的特质演绎得耐人寻味。因而,自然状态的生土,成为沙溪古镇传统民居建筑主要用材。从实用功能而言,生土的使用简易经济,如在民居墙体建造中,将生土分层打垒、夯实而成,或制成生土砖,晒干砌筑而成(图2-图3)。生土土质的好坏与辅助配料直接影响建筑墙体的坚固性,黏性好的生土,或在生土中混入稻草、砂粒等辅助材料,既可加强墙体牢固性,又能降低墙体缩水率,减少墙体开裂,同时,当自然空气透过夯土空隙时产生流动和循环,发挥它独特的换气功能,即便室外温度高达45摄氏度,室内温度也只有25~26摄氏度,冬暖夏凉,令人极度舒适。从审美角度而言,泥土墙粗犷的肌理与自然裸色带来独特的天然美感,并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捕捉到自然的光,在不同光照强度或角度的阳光照射下形成丰富多变的光影与色彩效果(图4),从自然沙质生土象牙白到红褐色,构成深浅不一、纯天然的土坯颜色,细小的裂缝中蕴含着勃勃生机。天然材料具有“活”的性质,是生命的象征[1],因而天然材料的应用赋予民居建筑生命力。
图2 夯土建筑
图3 夯土砖建筑
图4 泥土墙肌理与裸色
在沙溪古镇民居建造中,木、石、砖材成为梁、柱、屋面、墙基、门或门楼的主要用材。木用作梁、柱和屋面的搭构,轻质,减少墙体承重。砖、石用作墙基、门或门楼的砌筑以及地面铺设,坚实牢固。
古镇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处在西南季风带,常年受西南季风影响,这就要求古镇民居建筑必须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雨的能力,而大理一带富产青石,古镇附近山脉盛产红砂石,溪边散落着色彩不一、形状和大小各异的鹅卵石,这些石材在民居建筑上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作用,防潮防水,结实坚固,“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这种用材特征沿袭了南诏时期建筑方式。材料的应用,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独立的,材料的表达是对建筑与环境个性赋予功能性与协调性,因而青石、红砂石、鹅卵石等材料也广泛应用在古镇巷道、戏台广场和院落地面(图5-图7),发挥了天然石材耐磨抗压的性能。随着岁月流逝,这些石材没有了菱角,表面泛出淡淡的光,展露出天然材质古旧而纯粹的美,构成了原始淳朴、自然生态的古镇风采。
图5 巷道青石地面
图6 广场 红砂石地面
图7 院落鹅卵石地面
图8 门楼造型
图9 门楼造型
木、石、砖材的应用特点与价值尤其体现在门或门楼的建造上,充分展示材料的内在机能与材料的美感属性。在中国建筑艺术中,门是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白族民居建筑体系中,门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因其高大如楼房,故称之为门楼,既是民居建筑内外空间界定和连接点,又是民居宅院的“龙头”,主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因而,门楼的建造极为讲究。首先是门楼造型与材料的表现。门楼造型有“一字平”屋面硬山式和撇水庑殿式等,屋檐高高扬起,气势非凡,华丽多彩,如殿阁。在门楼的建造中,根据材料的性能、形状和质感进行加工,使材料的功能性与艺术性达到协调统一,如门楼上部分为多层滴水(通常为“三滴水”)结构,采用大小、材质不同,形状各异的青砖、青瓦、青石片分层堆叠、穿插、交错、咬合等多种表现手法。门楼下部分采用木雕、石刻、泥塑、凸花青砖、山水花鸟彩绘、名人题书大理石屏等多种装饰手法构成具有立体感的图案纹样,内涵丰富,富丽堂皇(图8-图10)。瓦檐裙板和门媚采用木榫卯结构,木质表面或素颜,或雕、镂、刻、透雕,精巧严谨,或朱砂漆髹涂,寓意“红红火火”“门庭兴旺”(图11)。这种门楼造型不仅是一种结构强度的保障,更是一种秩序美的体现,如同将几何学的概念应用在门楼的造型与材料的表现中,将几何元素赋予艺术性和表现性,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理性之美,并以一种特定的符号传递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带给人们强烈的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精神体验[2]。
图10 门楼彩绘
图11 门楼木雕髹红色漆
其次是门楼风水因素决定了对材料的选择与功能要求。风水,是古人探讨宇宙星体对人的影响作用。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水、有万物,空气、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3]。由于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受西南季风影响,常年盛行西风,且风力强劲、延绵,而且全年日照充足,夏秋多雨,冬春多风,沙溪古镇坐落于由北向南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一带也受此影响,因而民居建造顺应地势,前高后低,依山傍水,门楼作为白族民居的风水坐标,必然“坐西朝东”,形成与其它民族传统民居相反的风水格局,以避开西南季风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古镇民居建造对风水高度肯定的同时,也肯定了与风水密切相关的对材料的选择和应用要求。因此,在门楼的建造中,充分考虑“风水”中风(空气)、水和地(土)的作用,以及地理环境与地形条件因素影响,既要尊重材料的天然性,展示材料的美感属性,又要体现材料的内在性能,结实而坚固,具有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古镇白族民居建筑门楼,通过木、石、砖等材料的表现,以及丰富多变、优美独特的造型,精美独到的装饰手法,将白族人民勤劳智慧和审美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白族建筑艺术上的成熟,彰显了白族浓厚的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以及白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特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基本国策,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土、木、石等传统材料取自于大自然,是自然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因此,在当今乡村大改造和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砍伐木材,开山采石,挖山挖田取土,烧砖烧瓦,避免破坏和污染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浪费。
在沙溪古镇民居修缮和改造中,材料的循环利用充分发挥了材料的地域性特点,将拆旧的夯土、木材和砖材加工处理后重新利用,既保留了原生态天然材料本色,使民居建筑与环境空间产生协调性(图12-图13),又能提高传统天然材料的强度和耐腐性,发挥隔热、保温、储能等天然性能,在古镇《艺术客栈》改造中,艺术的主人,在古旧材料与艺术关系中寻找最佳契合点,保留并充分利用古旧材料独特的质地、肌理和色泽效果,充分展示了传统材料丰富内涵与结构特征(图14-图15),如剥落的夯土和夯土砖墙体裸露出粗犷的肌理和自然色泽,表面氧化后的青砖、青瓦和青石泛出红和绿混杂的锈色,古旧的木质门窗和梁柱隐含着天然纹理,散发出淡淡的沉香味。不同地理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地域材料具有地域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和内在品质意境的表达性[4]。
图12 拆旧木材再利用
图13 原夯土墙再利用
图14 艺术客栈
图15 艺术客栈
然而,传统材料的应用难以满足现代建筑与环境设计要求,难以适用现代人高质量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推动了材料的发展和创新[5],材料的科技性使材料产生新的结构功能和美感属性,多性能、生态环保、仿自然肌理纹理等新型复合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弥补了传统材料性能与应用上的缺陷,丰富了材料内涵,提高了材料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6-7]为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大作用,各种仿天然纹理、色泽的木材和石材,仿夯土墙板,以及采用混泥土、工业废弃炉渣等生产的高强度、更环保的工业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混泥土、工业废弃炉渣制成砖和瓦,用于民居墙体、墙基与门楼的建造或修缮中,仿夯土肌理墙板用于客栈室内装饰装修中,较好地展示了民居建筑原有的传统风貌[8-9]。或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应用,保留一部分古旧夯土墙,并植入钢筋混泥土加固,或将原木结构框架与钢架结构组合搭构,提高民居建筑抗风抗压强度[10]。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现代工艺技术的结合应用,既保留了白族民居独特的传统建筑文化形式,提高传统民居居住舒适度,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实现了传统民居建筑向现代多功能空间用途转化,提升了传统民居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11-12]。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体现了民族性与地域性,而传统材料作为建筑历史的一部分,是建筑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载体,在千百年承载中,将一个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沙溪古镇白族传统民居是历经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特有的建筑形式,并通过材料的应用与表达,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传承着历史文脉,演绎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人与自然独特的情感与情怀。因此,它不仅是利用物质的建造,更是一种悠远、朴实的文化创造,成为我们保护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典范。同时带给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我国当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在乡村环境规划与建设中,探讨如何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如何有效地利用传统材料、提升传统材料的应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传统民居建筑功能与品质,赋予乡村民居更强的生命力。以一种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地开发和促进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