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量化评价模型研究

2022-08-31 09:02张雪青ChenLuZhangXueqi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色指标历史

陈 璐,张雪青 Chen Lu &Zhang Xueqing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2.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遗产主要包含文物、建筑物和遗址[1]。红色文化遗产因其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换、不可修复以及独一无二的特性也将其纳入文化遗产范畴。红色文化遗产时间分布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内[2]。近年来,我国大力弘扬红色历史文化,使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再次进入到大众视野之中。上海作为中国革命发源地,拥有大量红色历史文化遗址。本文以红色历史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前期参考资料,制作完成评价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强调保护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其精神内核世世代代传承下去[3]。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延续,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科学完整地保护好红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文化和历史建筑,对于我国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4]。

2000年以来兴起的红色文化研究,正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内所孕育出来的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刘寿礼[5]则是我国较早提出红色文化这一概念的学者。2005年,中国现代史学会首先建立中国红色文化网,旨在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历史、红色旅游等进行传播和推广。2013年经中宣部同意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专门从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保护等相关工作[6]。

本项目以AHP法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现状,建构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量化评价模型,将衡量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成果标准拆分为若干个可量化评价指标,使后期可以更为快捷高效地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结果进行量化评估,实现管理学、建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完成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可量化评价分析,将过去无法进行量化的相关成果转化为各评价指标因子,使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朝着更加精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提供成熟案例支持。

2 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

2.1 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现状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红色基因伴随着这座城市成长的各个阶段,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上海市无论是在革命遗址数量和质量上,都排在全国前列。现阶段,上海市文化遗址共分布有657处(其中属革命遗址456处,其他遗址201处),其中浦东新区13处,徐汇区43处,长宁区37处,普陀区17处,闸北区44处,虹口区92处,杨浦区83处,黄浦区125处,静安区57处,宝山区28处,闵行区18处,嘉定区14处,金山区7处,松江区6处,青浦区18处,奉贤区12处,崇明区43处[7]。

自2005 年起,上海市对全市范围内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开辟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于2018年提出建设由1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组成的红色文化修身路线[8]。2019年,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由高校、政府机构共同成立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研究机构——上海红色文化研究院[9]。通过《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进一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传承弘扬,彰显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和条例公布实施,再次彰显上海市政府对于上海红色文化重视程度,凸显红色文化在上海城市文化中重要地位,为日后上海红色建筑保护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保障。

在众多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成功案例之中,上海新天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无疑是这些案例中的优秀代表。该项目由瑞安公司负责开发设计,核心设计理念是采用仅改变建筑内部结构和功能,而对建筑外皮进行修复保留的作法。并对中共一大会址周边建筑进行大规模保护性开发,将原来里弄建筑群打造成为及旅游、商业、办公、居住、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商业街区。“新天地”这种设计规划模式即符合历史街区保护的客观要求,要加入新的潮流文化元素,探索出历史建筑保护新形式,为日后历史建筑保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0]。

项目的成功经验在当前历史建筑修缮市场环境中依然适用具有前瞻性:①项目始终坚持在不改变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将居民吸纳到建筑改造项目中来,使居民由旁观者变为项目参与者,在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加速了项目推进的速度;②项目进行过程中各方始终与专家及设计团队保持沟通,专家和设计团队大胆创新,在设计理念上一改过去一味坚持“静止不动”传统模式,转而探索在保证建筑内外部格局不变的前提下,对建筑功能进行重新设计规划,最终打造出上海文旅新地标;③城市管理者在项目前期主动对接外部优势资源,将其成功引入项目之中。在项目执行阶段,积极调配各方资源居中协调,成功解决了居民、开发商、学术专家设计团队之间矛盾,为项目开展提供便利,保障改造项目不断向前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居民、学术专家团队三方密切合作相互扶持,使项目既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又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方最终共同成就了这一上海红色历史建筑经典改造案例。

2.2 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所面临问题与挑战

红色历史建筑在上海分布区域广,文物保护级别依次分为国家级、上海市级、区级和文化保护点四个级别。多数国家级和上海市级文保单位,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运作方式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建设完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代表性红色旅游“名片”,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上海总工会旧址等,但现阶段不少区级和文物点建筑保护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3 来自建筑本身方面

(1)历史建筑修缮程度

红色历史建筑多数修建于上世纪初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结构多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由于修建年代久远,且内部结构老化腐蚀严重,现阶段多数建筑都存在安全隐患,急需进行定期修缮。但建筑修缮是一项需投入大量物力和财力,并在专业技术人员协助下完成的系统性工程。而经费主要来源为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因受到经费限制,除国家级和市级历史建筑可定期修缮外,其他区级和文物保护点级历史建筑均依靠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其他团体对其进行简单养护,最终造成两者历史建筑保护状态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合理分配经费、调配资源和建立历史建筑修缮申请机制,让更多的红色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修缮,是保证历史建筑修缮顺利进行地重要保障。如何保证这些措施顺利施行,对城市管理者对历史建筑保护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2)建筑保护与居民关系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后,发现多数红色历史建筑前身均为民居,现在这些建筑均镶嵌在老旧小区之中,与居民住宅相互重叠常出现的问题如居民住宅与历史建筑边界划分不清晰、因居民不当行为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等。上海市政府于2002年、2011年、2019年分三次对《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进行修改,并于2021年颁布《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但历史建筑周边居民对相关条例熟识程度不高,对历史建筑保护重要性缺乏了解,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意识到红色历史建筑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居民以旁观者身份看待保护工作,整体参与度低甚至消极阻挠项目开展,严重影响项目推进速度。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相互叠加,多给红色历史建筑保护带来了不少阻力。有效处理历史建筑与周边居民关系,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让居民主动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实践中,在既尊重周边居民权益,又完成历史建筑保护实践,尝试探索社区居民保护与专业机构相融合地新型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可能是未来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2.2.2 周边配套基础设施方面

现阶段除部分国家级和市级红色历史建筑位于核心商圈外,多数均位于各区老旧小区之中。由于所在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急需进行现代化更新改造。但上海市地域广阔,上级主管部门受资金和政策限制,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对所有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这与居民对于更新改造的迫切需求相形见绌,造成居民心理预期明显下降更有甚者直接搬离,循环往复造成人口大量流失,让基础设施改造计划推进变得更加遥遥无期,使部分历史建筑依靠群众完成日常维护工作变得捉襟见肘,给部分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未来需要城市管理者以长远地发展眼光看待历史建筑周边配套设施改造问题,借鉴新天地成功案例经验,将居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重新请回小区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实践,将成为保证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顺利进行地重要举措。

2.2.4 区域文化价值维度

首先,多数历史建筑从规划设计层面上看,呈散点状分布,与区域内其他建筑缺乏交流互动,很难短时间内成功复制如新天地商业街区这种成熟案例,更无法整合区内其他优势资源,打造红色文旅示范区,制造经济新亮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其次,历史建筑自身体量有限,无法吸引到周边居民大规模进入其内部,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领域的引领作用。下一步首先需要邀请周边居民使用短视频、互联网等新兴传播途径对红色历史建筑进行广泛地宣传推广;其次,针对历史建筑散点式分布这一现状,城市管理者和学术专家在进行前期规划时,需要放弃传统文旅片区设计理念,转而探索对建筑单体进行着重打造,重点打造特色文旅建筑单体,“以点连线”尝试打造“散点式”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发展新范式。

综上所示,红色历史建筑保护现实困境源头主要来自城市管理者、学术专家和周边居民三方,如何妥善处理好三方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能否顺利推进项目发展进程的关键所在。同时相关部门和学术界也应持续加大对这一领域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和学术关注度,集中力量探究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红色历史建筑发展新路径,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推动红色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工作朝着更加系统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3 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评价模型建构

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作者不仅梳理了钱艳[11],高宇波[12],邰惠鑫[13],石振武[14],邬樱[15],江帆[16]等学者基于AHP法建立的评价模型,还查阅大量上海近代建筑史料和文献[17-23],结合实地调研和专家座谈,为后期评价模型影响因子确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开展的主要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技术路线图

Level-1 评价模型前期准备阶段,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通过参考文献梳理、专家座谈、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明确评价模型中各级评价指标;其次,尝试用AHP法建构递阶式指标体系,完成评价模型雏形建构,保证评价模型有效性和准确性。

Level-2 评价模型建构阶段,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确立各级评价指标,主要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组成;其次,使用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24](如表1所示)对各级评级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并收集评价数据。

表1 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

Level-3 模拟评价数据分析阶段,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对模拟评价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将评价数据进行归类划分,建立各指标评价数据判断矩阵;其次,对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进行求解;最后,将求解所得最大特征根与常数系数进行比对,完成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确保评价模型真实可靠。

Level-4 评价模型验证及多重优化阶段,对评价模型进行优化重组,最终确立“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可量化评价模型,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模型支持。

3.2 评价标准确立依据和模型建构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并结合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建构满足自身基本生产需求的人工环境,而建筑设计是集艺术、工程、人文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25]。现阶段我国判断建筑设计作品优劣与否的依据主要是是否满足规划部门、研究者和消费者三者的现实需求,有效实现三者之间利益最大化。建筑设计也据此制定评价目标,其中包括功能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等。

其中,功能目标是指建筑体现其使用价值的本质内容,广义的功能目标既包括建筑应满足为人类提供的各种使用功能空间,又满足人类对于艺术和美学的美好向往,同时也需兼顾与周围环境的协同融合关系。经济目标是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条件等因素,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使用效益。社会目标是在空间上对人类生产生活行为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协调不同阶层人群利益关系,并保证其在空间和环境领域可持续向前发展[26]。

本研究评价指标选取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作者既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又进行大胆创新。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将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合二为一形成社会经济目标;将功能目标分解为历史文化目标和绿化服务目标,三者共同组成评价模型一级评价指标[27]。二三级评价指标内容则是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细部再分析,同时结合前文提到问题挑战形成二三级评价指标。完成对各级评价指标因子关联性分析后,依据AHP法按照递阶层次关系对相关评价指标进行排序,建构评价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递阶层次结构图

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首先以社会经济(A1)、历史文化(A2)、绿化服务(A3)共三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其次以对社会发展促进(B11)、对周边经济发展促进(B12)、文化特征(B21)、建筑美学特性(B22)、周围绿化(B31)、周围公共服务(B32)共六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最后以城市管理市民参与度(C111)、建筑遗产保护措施(C112)、区域经济发展(C121)、对周边居民收入状况和就业影响收入状况(C122)、受当地文化影响(C211)、受外来文化影响(C212)、建筑风格形态材料特性(C221)、城市历史文脉特性(C222)、建筑自身景观(C311)、周边区域景观(C312)、周边基础设施(C321)、公共服务条件(C322)共十二个指标作为三级指标。

表2 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评价模型

各级评价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各级评价指标数目和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评价模型始终遵从上海城市更新政策发展大方向。

3.3 评价数据推演

数据推演阶段流程如图3所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使用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度进行评价打分并建立各级指标评价判断矩阵具体求解方法如表3所示;其次,使用方差法[27-28]求解最大特征根λmax和向量W;再次,计算得到CI、RI、CR并完成一致性检验;从次,经一致性检验CR<0.1符合试验要求后,对向量W归一化处理所得特征向量M即为各评级指标权重值;最后以此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对模型进行数据验证和优化,目的是使评价模型在指标内容上和结构分布上,更加符合上海当地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客观实际需要,以确保评价模型准确性和有效性。待验证实验完成并核实无误后,确立为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量化可评价体系模型。

图3 数据推演分析流程图

表3 判断矩阵数据及评价指标权重求解

通过公式计算求解得出各评价因素权重占比,并依据权重占比大小确定各影响因素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程度。对于占比较高的影响因素,在未来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中将予以重点关注,保证项目顺利推进同时提升项目整体设计规划品质,既完成做好红色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目标又提升周边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助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28]。

4 结语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应用AHP法结合统计学相关知识,构建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评价模型,将上海红色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各影响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数学模型建立“评价指标因子——量化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后期使用方差法实现上海红色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量化评价分析,最大限度反映和体现城市管理者、研究者、周边居民三方对于社会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周边环境领域的客观诉求。本研究做作为红色历史建筑系列研究的一部分,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模型支撑,未来将有条不紊地持续开展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红色指标历史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红色是什么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红色在哪里?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追忆红色浪漫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