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薛 坤,解伟华,孙 燕 Chen Jing &Xue Kun &Xie Weihua &Sun Yan
(1.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非遗衍生品等各种形式的手造产品竞相出现,大量良莠不齐的产品进入市场,需要有效的设计方法来指导创作实践。传统木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传统木作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借助现代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这将有助于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下对传统木作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传统工艺的梳理与探索,如米玛次仁的《传统藏式建筑木作营造技术》[1]、高涵的《连接的造物-中国传统木作连接方式的整合与创新设计》[2]等。国际上有不少关于中国传统木作设计方面的研究,如丹麦的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芬兰的约里奥·库卡波罗(Yrjo Kukkapuro)等国际著名设计师,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家具,国内也有很多本土品牌开始探索传统木作的创新设计,出现了关于创新设计的案例与应用型研究,如《民族建筑木作技艺创新再设计的思考——以土家族木作技艺创新设计课程实践为例》[3]《基于广式传统木作与家具的非物质文化装饰元素形态演化研究》[4]等,这些研究在设计教学、设计应用方面做了很好的设计探索与实践。
总体说来,当前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在传统木作工艺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木作的创新设计也有很多应用型研究,但针对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略显不足,目前市场上木作元素的创意产品开发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还需完善。文章主要结合现代手造的特点,以传统木作元素为研究对象,梳理现代手造的设计方法,这将为设计师和手工艺人提供设计依据,有利于设计实践的顺利进行。
现代手造,是依托于传统民族工艺,通过创意新造、借助现代材料与设备,创作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满足现代大众个性化、品质化、情感化的手造产品。
现代手造是以当代的审美为基础进行的再创作,可以说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演绎,手造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使用需求,是服务于现代生活的手工制品。随着现代手造制作人群的不断壮大,更多的爱好者加入到手造的制作与设计当中,其中不乏动手能力强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手造品更注重设计与创新,在制作上更关注细节和功能。跨界的设计与合作,会带来更多的创意和灵感,赋予现代手造更多的表现形式。
现代手造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延续与发展,将传统工艺中最精华的部分用现代语言呈现在大众面前。传统工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现代手造将利用科技简化传统工艺难度、改良制作工艺,提高工作效率,让传统工艺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手造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体验,将传统工艺在制作材料、工具、工序上进行简化,做成半成品或设计成模板,增加手造品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可以让传统技艺的爱好者、甚至是儿童可以无障碍地参与和体验手造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与成就感,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现代手造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以爱好者为主。很多手造爱好者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参与到手造的活动中来,他们制作的目的在于兴趣,而不是生活技能所需,并不需要完全掌握全部工艺,只是参与、体验,所以需要体验式的制作过程。现代手造中的匠人角色发生着改变,他不仅仅是制作者,还是工艺的设计者和传播者。匠人需要将传统工艺进行梳理、设计成方便大众参与的简化版工艺,并传授、指导爱好者制作出成品,这个过程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不一样,工匠在整个过程中是导师的职能,辅助、引导参与者制作成品,是启蒙式的教学。现代手造爱好者参与手造品的设计与制作,有利于推动传统技艺的普及与发展,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新鲜的活力。
传统木作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以木造物的过程,在众多的手工艺中,传统木作极具代表性,大到木制建筑、漕船轮车、木质家具,小到盛物器具,木碗木勺,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木作中蕴含的元素符号为现代手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其造型图案、文化符号、造物思想与当下的物品功能、视觉形象相融合,使传统木作的创新设计拥有了更强大的生命力、更广阔的市场[5]。
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ECI元素设计法对传统木作进行创新设计的探索与实践。ECI元素设计法是基于设计构思与创意,对设计元素进行处理的设计手法,ECI是提取(Extraction)、转化(Conversion)和整合(Integration)的首字母缩写,这个元素设计方法可以很好的实现从一个经典造型到现代产品的设计转化。在现代手造活动中,可以借助ECI元素设计法将传统木作元素应用到设计与创作中。
设计元素的提取包括造型元素和文化元素地提取。造型是传统木作的核心要素,涵盖了二维的图案、三维的形态和表面的材质及色彩,这些元素是人们对事物最直观的感受,带有很强的识别性。文化元素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隐藏在造型元素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这两者是现代手造创作的重要素材。
设计元素的提取,还需要将元素进一步地梳理,可以按照元素本身的属性进行分类,例如,图案的整理,可以将图案再次提取成点、线、面的最基本表现单位;色彩的梳理,可以分成黑白系和彩色系,彩色系又可以细化成多种配色方案;文化元素可以对所表达的吉祥寓意、哲理事理等进行梳理,这里提取的设计元素将在后面的转化与整合过程中,作为设计素材进行使用。
传统木作的结构中有很多经典造型,如燕尾榫、银锭榫、楔钉榫、粽角榫等等,这些榫卯结构的造型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可以提取造型元素进行创作[6]。《邂逅》情侣项链的设计提取了龙凤榫的结构和形式,可分可合,适合情侣佩戴(图1)。《楔钉榫》项链选用三种木材、三个颜色进行搭配,运用楔钉榫结构外露的特点进行装饰,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图2)。这两款项链都是直接提取了榫卯造型及结构设计而成,并在材质和颜色的处理上采用了撞色设计,让本来含蓄的结构凸显出来,更具装饰性。
图2 《楔钉榫》项链
国家博物馆出品的“古代兵佣”玩具,提取了历史上从周朝到清朝具有代表性的兵将造型作为基本形象要素(图3),通过传统与现代潮流审美结合,采用卡通形象设计,使得严肃的兵佣形象变得生动俏皮;结构上借用了榫卯拼接的组合形式,保留了玩具可组装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符合现代消费及审美需求。
图3 《中国兵佣榫卯积木》
转化是元素设计法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找到转化的衔接点。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借助一些具体的设计手法来处理设计元素,可通过借用造型、延用结构、替换材质、搭配色彩、赋予功能等方式进行再设计[7]。
传统的榫卯既有稳定的结构,又可以拆装组合,在新产品的设计中,可以从提取结构形式,在结构的组合方式上进行拓展设计[8]。在沿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增加通用的接口设计,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可让部件之间自由组合,使产品具有多变的形式和更多的功能,有助于丰富产品的种类,让产品具有形式感和参与度[9]。《井然有序》木质隔热垫,就是在结构上借鉴了燕尾榫的形式,采用了标准件的制作方式,将隔热垫设计成可拆分组合的结构,将产品的结构形式与产品造型结合到一起,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组装成多种造型,增加了产品的可变性和互动性(图4)。
图4 《井然有序》隔热垫
传统木作的结构可以转化为可批量生产的模块,将手造的过程与机械生产进行对接。两者之间进行优势互补,使设计在保留传统造物美学的基础上贴合现代生活方式,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10]。涂燚团队推出的“全榫卯积木”(图5),将传统木作文化与现代手造相结合,设计出的榫卯拼接玩具。材质上,使用颜色丰富、高光泽、冲压性能良好的ABS环保材料替代传统木材,既能保持尺寸稳定、提高构件精度,又降低了工业成本,便于批量生产。结构上,拼装件源自传统古建造型,在设计时进行了简化处理,使构件之间具有通用性,可互相替换、任意拆分,根据使用者审美需求自由组合,创作成例如笔筒、手机支架等用品,可以让使用者在动手搭建积木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榫卯的连接方式,并能满足个性化创作需求。
图5 《岁不我与-梁祝月影亭记》积木
整合主要是指文化内涵和产品设计的契合,是将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从文化背景、产品内涵的角度出发,让设计作品更具深意和文化底蕴。传统木作兼具实用与美学特征,凹凸结合间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互补、制约统一的哲学理念[11],影响着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消费观念及价值取向。在进行设计创作时,我们将传统木作的图案、形态、材质和色彩等设计元素进行提取与转化,通过使用功能、应用场景的转变进行创新[12]。这都需要从情感与功能上进行充分转化与对接,而非简单的工艺上的转接。
对于设计者而言,传统手工艺传承不仅仅具有文化属性,传统技艺的客观载体及造型表达形式在现代手造的开发过程中同样密不可分[13]。诸如榫卯结构中的契合有度,蕴含了适行而止的消费观;木作行业有崇祀“鲁班祖师”的传统,各种行业仪式也常被用来配合工程进度以祈求好运,更有对工具崇拜的传统观念,这些传统的木作文化及行为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蕴含了颂扬师恩、器以载道、规矩绳墨的价值观。工具崇拜让规矩、准绳具有了神圣的特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道德规范的作用,并逐步成为在社会中广泛流传的隐喻载体。古人有“设规矩、陈绳墨”的说法,实际上是用木作行业的规范要求来比喻社会准则。传统工匠对制作工艺的执着与追求,不仅体现了匠人聪明的才智,也反应出天时地利工美材巧、以技入道、精益求精的技术观[14]。现代手造,要汲取古代智慧科学的精神,把传统造物文化作为设计元素,将木作文化与地方特色融入到木作手造设计中,引起现代消费者对传统造物思想的文化延续和情感共鸣。
传统的风箱是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是旧时农村做饭生火鼓风用的木质工具,这是极其简单而又充满智慧的发明。风箱的外形是一个长方形箱子,两端各有一个进气口,外面有一个把手,将把手进行推拉时,产生空气流动,形成风力(图6)。老子的哲学理论中对风箱的描述:它推拉得越多,给出的风量越大,天地之间正像风箱一样,虽然它空,却不会穷尽。一个小小的风箱蕴含着老百姓生活中的智慧与哲学。
图6 风箱内部结构
榫卯是中国智慧的产物,外观四称,含而不露,透着儒家的平和中庸,体现了“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哲学意蕴[15]。榫卯结构的部件之间,产生互补关系,就像情人,异性相吸、两情相悦。现代手造可以借用榫卯“互补互生”的概念,将传统文化整合到设计作品中,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化底蕴。
花影檀香木梳的主体造型与底座提取了直榫的插接形式,含而不露,方便取用,整体造型古雅婉约(图7)。花影檀香木梳将中国传统的雕刻技艺与木梳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同时在木梳上雕刻着瓶插花,中国人祈求四季平安,“瓶”的谐音与此美好愿望正好契合,瓶插牡丹,具有富贵平安之意,瓶中牡丹盛开,寓意吉祥富裕,瓶身还飘着丝带,寓意代代相传。这个作品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整合到产品设计中,透过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现代手造中的文化传承。
图7 《绿檀花影》木梳
传统工艺是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手造制品也延续了这一基本功能属性,现代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器物,都可以用现代手造来诠释。
周广胜出品的绿檀《梅花计》木梳,十分巧妙地将造型元素和文化元素提取、转化、整合到设计作品中。这是一把插齿工艺的木梳,在梳背上雕刻了喜雀站在梅花枝头的造型,象征着喜事临门、喜上眉梢,寓意幸运吉祥。喜鹊是一种吉祥鸟,古人以喜鹊作为喜事的象征,是中国民间最为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之一。尾部的喜鹊造型是独立的结构,可以分开,拿下来的小喜鹊是一个挖耳勺的设计,给梳子添加更多的使用功能。在挖耳勺的位置还可以放一个小情书在里面,用来传达情侣间的爱意,这是一个十分巧妙的设计,即实用又富有新意(图8)。
图8 《梅花计》木梳
现代玩具市场发展日新月异,从传统朴素的手工玩具到机器生产的商业玩具,玩具的设计、玩法及制作工艺也在不断的革新。休闲玩具是现代木作手造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它将趣味性、参与性很好地融入其中,带有很强的传统工艺属性,即可以娱乐又可以传承传统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延伸的重要环节。
由木墨品牌设计的《等风来》是一款木质风车,它在传统风车的基础上,将材质和使用方式进行了转化设计,添加了功能和玩法,它既是玩具又是摆件。风车采用分体式结构,可拆卸玩耍,上面的曲面扇叶是用数控加工出来的,比纸张更硬朗、比金属更温润、比塑料更环保,厚实里带着轻盈。这款木质风车有两叶片、三叶片、四叶片可选择,扇叶与手柄之间选用迷你轴承连接,不锈钢丝杆紧密固定,孩子可以放在手中把玩,迎风可转。底座以整木切割而成,选用小木房子的几何造型,站立稳定,可以作为室内的装饰摆件(图9)。
图9 《等风来》小风车摆件
传统工艺承载着广大劳动者朴实的乡土情怀与纯粹的造物理念,多以手工传承为主,具有原汁原味的手造个性与自然文化属性。结合旅游景点、重大节日、特殊纪念日等特定条件,制作具有纪念意义的手造制品,这类产品通常会借助一些设计要素来区别普通的手造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可以应用到各种类型的纪念产品设计中。
斗拱奖杯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30周年的嘉宾颁奖礼品。设计灵感源自佛光寺东大殿的华拱和栌斗结构,斗拱是中国木建筑的灵魂,在这里作为标志性的设计元素用到建筑学会的奖杯上,十分贴切。作品保留了斗拱的榫卯结构,可独立插接,配合紫光檀打磨后的质感,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纪念品(图10)。
图10 《斗拱奖杯》
现代木作手造可以应用到生活空间的陈设与点缀。家具、灯具以及各种陈设,都可以借助现代手造来呈现,为室内空间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和装饰性。榫卯结构作为传统家具主要连接方式,可以做到设计精良、结构稳固、绿色环保,这些特点是很多现代结构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传统榫卯结构形式多样,为现代木作手造的设计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源泉[16]。榫卯结构不仅安全稳固,其外观形式也有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精湛的技艺创造了严谨精致的美感,自然流畅的衔接营造了浑然一体的美感,丰富的结构形成了平衡灵动的视觉美感[17]。
提到鲁班锁,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益智类玩具,鲁班锁的种类有很多,虽然内部结构各不相同,但都是采用传统木作中的榫卯结构,部件内部之间拼插相扣,易拆难装,十分巧妙。鲁班锁有利于开发大脑,灵活手指,是一种很好玩的木质玩具。作品《鲁班凳》是借鉴鲁班锁的结构原理,选用了最具代表性的“六子联芳”形式作为基础造型(图11),考虑到凳子的稳定性,还融入了四羊方尊的造型,外观形态稳重、端正大方[18]。鲁班凳保留了玩具的属性特征,内部采用榫卯相扣的结构,所有部件均可拆装,实用性与趣味性并存,既是家具,又是玩具(图12)。《鲁班椅系列作品》是借用榫卯结构的原理,转化出现代榫的组合形式,只用简单的几个标准件,就可以组合成多种变换的造型,方便拆装,便于收纳,是鲁班凳的延伸设计(图13)。
图11 鲁班锁原理与鲁班凳结构分析图
图12 《鲁班凳》
图13 《鲁班椅系列作品》
文章从提取、转化和整合三个方面诠释了ECI元素设计法,通过解析传统木作元素在设计案例中的应用方法,明确了设计构思和创意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设计的盲目性,为传统木作元素在现代手造中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设计方法,为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木作与手造之间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拼接复制,而是要深入挖掘传统木作文化元素,将其作为现代设计中的附加值与手造重构结合,契合现代审美习惯,为木作文化在现代手造设计中的探索提供更多的发展模式。传统木作元素在现代手造中的设计与应用,将有利于传统木作工艺的振兴与发展。用现代的审美视角进行设计与转化,促进传统木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有助于提升现代手造的品质,设计出更多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