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昌乔,胡子崟 Tang Changqiao &Hu Ziyin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已进入新阶段。
若按照转型之前的经济模式和设计模式发展下去,靠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所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是极其恐怖的。因此,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传统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还能否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设计一直以来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社会大众眼前,我们如何使设计主动地介入到经济发展和转型当中;最后,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冷漠,我们如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本文将以上述几个问题作为线索,对社会创新设计作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的可能性、社会创新设计的价值和实现路径及其在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的资源配置方式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向市场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使国民生产总值一路攀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在此模式下,设计很大程度上只为商品本身服务而极少关注商品和经济以外的东西,这就使得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变得尤为突出。因此,国家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从能源、资源的高消耗逐渐向创新驱动、高附加值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使经济既“保质”又“保量”。在转型的基础之上,可持续、低碳、创新等趋势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
GDP的数字好看,不等于我们的经济就可持续[2]。早在上世纪60年代,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在《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中就前瞻性地提出了“设计伦理”概念,描绘了设计与社会责任、生态环境、思维方式三者间的关系,提出设计要为人的“需求”而不是“欲求”设计,要为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发展服务。而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源、环境这些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都绝非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可以解决,在分析和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将会成为必需的条件。这说明,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设计方式,一种可以融合多学科知识,调动参与者积极性的设计方式。设计不能再作为一种单一的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存在,而要更多地作为推手去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这也正如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所说:“设计,正处在人人设计的时代”。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国家会制定一系列政策去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自上而下的战略布局是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占领的高度。但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靠“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在包豪斯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批量化、标准化的风格后,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仅专注设计内容本身,都主要为特定的人群和对象服务,而对于社会机制、环境营造、资源配置等则关注较少。而社会创新设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解决问题的锁匙之一。意大利学者、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认为,社会创新设计是专业设计为了激活、维持和引导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所能实施的一切活动[3]。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整合社会资源的设计方式,更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曼奇尼介绍了一个自下而上发起且最终引起政府注意的成功案例:街道社区。其想法非常简单,现在的都市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距离被逐渐地拉远,人们彼此互不相识。街道社区通过社交软件Facebook把人们相互联系起来,围绕整条街道最核心的活动场所咖啡馆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除此之外,在城市的不同地区,还有许多艺术活动、表演活动,使以前冷冷清清的街道和一些废弃的场所重新获得了生机。可以看到,很多小型项目都是自下而上由普通人提出,从而慢慢将其范围和影响力扩大。
如果没有这些来自于民间的、人民大众创建的项目和组织,就不会出现米兰市这些自发的、良性的社会交流和互动。因此,只有“自下而上”的民间创新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同时发展,才能够使社会创新设计最大程度上覆盖到社会的每一层面,从而使社会环境、基层治理等方面更好地巩固和发展。
在商业化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专业设计容易被简化成狭义的、事务性的活动,设计师往往作为单一的“促进者”而存在,他们仅仅考虑主要参与者的意见而做出决策和设计,遵循的是一种标准化、范式化的设计流程。在此流程结束以后,设计结果就变成了一次性的、不可持续的作品,无法为今后长时间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从曼奇尼对社会创新设计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创新可以被定义为设计驱动下的创新,即一种不仅是设计师,而是所有介入的行动者都参与到复杂的设计活动中,从而产生的创新过程。以往,在社会改造的流程中,流程中的每个节点是割裂开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负责不同的部分,看起来好似井井有条、循序渐进,实际上每个节点之间的联系反而被削弱了。好似每个人都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但相互之间没有沟通与联系。而社会创新设计会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投入到生产、分配、消费过程中,理解事物的本质,它带来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正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在这样一个设计方式变革的转型期,设计将会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种内在的推动力,促进社会创新。在今后的社会创新过程中,社会将会越来越需要主动、积极的设计方式介入,从而实现以设计之美赋能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愿景。
柳冠中先生在《事理学方法论》一书中谈到,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种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思考、研究的起点是从“事”——即分析问题的本质,以重组知识结构,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4]。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设计往往为提高生产值服务。如今,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领下,设计不得不从自身做出改变。设计应该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整合剩余资源和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是简单地服务于物质产品生产。
社会创新设计无疑是引领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它可以融合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协作式组织将浪费的资源重新整合加以利用,使双方从中获利。2005年创立于广西柳州的爱农会是社会创新和“设计谋事”在中国最早的实践之一[5](表1)。
表1 爱农会社会创新设计内外部要素分析
经过爱农会创立的市民、农民之间的直接采买渠道,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在创立爱农会之后,还建立了土生良品餐厅和有机食品商店(图1)。爱农会使市民和农民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关系:两个群体认识到了各自动机和能力的互补性,跨越了文化障碍,消除了各自的偏见,拉近了都市与农村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活群体之间的距离,将双方的生活方式有机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 爱农会及土生良品
当下,社会创新和设计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社会创新既是设计活动的助推器,又是设计活动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唐蕾等认为,社会创新设计的流程主要包含三个基本阶段:用户对话、设计优化和应用实施[6]。湖南大学的季铁总结出了社会创新流程及方法(图2)[7]。笔者认为,流程中的关键点是设计,而设计的关键点,则需从设计思维和设计赋能两方面着手探讨。
图2 社会创新流程及方法
IDEO总裁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等认为:“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它提炼自设计师积累的方法和工具,将人的需求、技术可行性及对商业成功的需求整合在一起”[8]。从布朗的思想中可以看出,这种创新思维方式是一种共享方式,它能整合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知识,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新的设计体系。
前文提到,可持续发展、能源、环境等这些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都绝非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可以解决。我们不仅需要综合知识体系,更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协同起来,转化为最终的设计结果。社会创新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协同设计活动,是整个系统流程中的所有人、所有参与者带着自己的想法和专业知识投入进去的一种动态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打破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专业壁垒、消除隔阂显得尤为重要。而设计思维一旦与社会创新相结合,就有助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冲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应对和解决各种情况和背景下的难题。
2008年法国圣埃蒂安的“城市生态实验室”(City Eco Lab)项目是设计思维介入社会创新流程的范例。项目的目的是在法国圣埃蒂安创建可持续生活方式相关的情境。设计团队邀请了六个家庭,要求他们去想象如果自己的生活如展览中案例所描述的那样,会是怎样的情况,然后团队中的设计师用这六个家庭的故事建立起了一系列情境,将收集到的图片展览在圣埃蒂安国际双年展上,同时登上了本地报纸(图3)。这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参与协同设计的经典案例,即由城市中的公民共同提出了生活愿景,最后由设计师整合在一起,从而进行下一步的社会创新。
图3 城市生态实验室项目
赋能(Empowerment)一词最早出自于社区心理学,并在管理学、社会工作、教育及护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成熟的应用[9]。在当今的经济转型背景下,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单纯把设计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技术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需求。此时此刻,设计的参与者们应当重新解读设计所扮演的角色:设计不只是形式的塑造者,更是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推动力量和赋能者。
若理解了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则更能明确设计“赋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曼奇尼曾指出:“设计专家的设计活动在协同设计中往往被简化成一种狭义的、事务性的活动,创造性想法和设计文化变得无迹可寻——在这种活动中,设计专家退到一边,只单纯地把自己视为‘过程的促进者’”。因此需要明白,设计不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重塑旧世界中主流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活动。
湖南大学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是将专业设计运用到社会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的经典范式。“新通道”设计团队结合专业设计,提出了以“文化研究—需求定义—设计定位—设计方案—设计评估—生产体系与渠道建设”为核心的一整套创意系统与特色文化产业的模块化设计方法体系[10],通过设计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参与式地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与产业创新,实现了文化传承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平衡发展,与地方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实现了良好的创新互动。
可以看到,通过赋能这一核心功能,设计能提升经济和产业的内在动能,从而使经济和产业具有自我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构建社会创新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一步。
就其本身而言,社会创新可以与系统设计相结合,采用地域性的设计方法,通过最终用户、社会企业家、地方性机构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着眼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参与者、资产和资源,直接参与解决问题并专注于最终结果以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11]。
就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而言,设计在中国拥有独特的背景和条件,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正需要通过社会创新设计的力量来从中协调[12]。设计已经逐渐作为推动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和构建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力量而存在。因此,无论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还是正在逐渐兴起的服务设计、可持续设计和社会创新设计,都将会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之一。
在无限的机遇和发展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创新设计即将面临的挑战。社会创新设计所介入的系统越来越复杂,面临的群体越来越多,讨论的对象越来越大,其造成的结果就是需要协作的相关方越来越多。在当下设计学科发展的进程中,设计者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设计美学问题,而是融合了工程、材料、环境、信息等多个学科的复杂性问题。社会创新设计的设计者和研究者们必须在进行创新的同时逐步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从我国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在东部沿海及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养老、环境治理及社区管理等复杂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民间、研究机构,甚至企业的极大关注。但在贫困地区及农村,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发展不均衡,导致上述问题缺乏有效的机构介入,群众缺乏文化上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导致较难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社会创新设计的各个参与者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13]。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设计无疑是推动社会经济从“追随”到“跨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社会创新设计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极受关注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既有对设计方法本身的尝试与拓展,又有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的设计理念与文化的思考。它在解决社会问题、塑造具有生命力的社会系统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设计参与社会创新将会更好地带动“自下而上”的社会改革,使社会系统更加具有生命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14]。想要真正地使设计助推社会发展,必须通过社会创新使人民大众都能认识、运用、参与和主导设计。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才能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