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实质、现实逻辑与机制路径

2022-08-31 11:41郄海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技能型技能人才

韩 通 郄海霞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愿景。同年5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1]。同年6月,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强调“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2]。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3],进一步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明确了时间表。同年11月,人社部印发《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技工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突出、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更加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局面”[4]。2022年3月,人社部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计划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为基础,以技师学院为重点,在全国技工院校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5]。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发布,总则中明确其制定目的包括“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6],这标志着“技能型社会”已被正式写入法律。可见,技能型人才培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技能型社会建设业已提上日程。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技能型社会的研究方才起步,相关文献较为匮乏。关于技能型社会建设,仍有一些基本问题不甚清晰。基于此,本文结合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目标,围绕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实质、现实逻辑和机制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以期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一、我国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实质

建设“技能型社会”,首先要厘清“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可以明确的是,技能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无论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存在着技能活动,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具有技能活动的社会都称之为技能型社会。因为技能型社会建成与否不在于技能活动的有无,而在于这个社会的多元主体对于技能的重视程度,在于这个社会中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地位,更在于技能的习得与应用是否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实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技能型社会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技能型社会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被首次提出,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时间表,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和职业教育发展休戚相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受到社会鄙薄,被认为在层次上低于普通教育。一方面,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深受我国“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和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唯学历唯文凭倾向严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身的质量不高,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难以获得一技之长,实现自身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技能型社会理念应运而生。一方面,技能型社会是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以技能型社会为旗帜,可以使全社会深刻认识到技能的重要性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地位,营造出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劳动者的社会氛围,使人人愿意学习技能、人人渴望拥有技能,这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体,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必要条件,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只能是空中楼阁。

(二)技能型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技能型社会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这一社会形态不同于由原始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演进的五种经济社会形态,也不同于由渔猎社会向信息社会依次演进的四种技术社会形态,而是一种与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相近似的具备其特殊标准的社会新面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形成学历社会。学历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促进了社会公平,其存在有着合理积极的一面[7]。然而,如果全社会过分尊崇学历并将其绝对化,就可能带来文凭异化现象。如今学历的“内卷化”使许多人盲目追求高学历,这既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及培养,还造成了社会资源和效率的浪费,更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对人才的层次、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技能型社会代表着全社会人力资本需求的根本方向,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的改革,还要求相关社会组织与要素的全面革新[8]。面向2035,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用人单位等社会组织与广大社会成员协力共建技能型社会,有利于实现由学历社会向技能型社会的转变。

(三)技能型社会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从文化属性的角度来看,技能型社会是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9],倡导包含民主、平等、公正、敬业等理念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和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劳动者、提高技能劳动者待遇和社会地位进而践行职业平等观是技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两亿人,技能型社会这一价值取向是对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塑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彰显我国工人阶级的国家主人翁地位。技能型社会强调人人学习和拥有技能,这实际上需要通过建构社会合作的制度集合将劳动力全员纳入其中,从而使每个劳动力都有习得技能的机会,通过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10],这是践行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另外,推动技能劳动者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有利于加快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逻辑

社会科学概念的实质不在于其逻辑形式或主观意义,而是由产生和运用它的客观历史过程和社会实践决定的[11]。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实质,应当从这一概念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际出发,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逻辑进行剖析。

(一)宏观层面: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逻辑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12],我国迎来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2021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1%,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3]。在“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的情况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既要“固根基、扬优势”,更要“补短板、强弱项”。近年来,我国各行业劳动力技能结构出现了就业极化现象,最易受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冲击的中等技能劳动力受技能所限,难以向高级技能就业岗位转移,而会对低技能岗位形成挤压,造成大量失业,使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14]。技能短缺带来了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降级和失业问题,低收入群体数量增加,其生活受到明显影响,消费活力下降。这既不利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也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技能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大局中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国家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为重要支撑,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地位,为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奠定了基调[15]。同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指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作出贡献”[16]。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要“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17],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勾勒出了更加具体的蓝图。

技能型社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技术进步以技能为基础,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内生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供给侧能否满足技术进步对技能的需求尤为重要[18]。面向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职业教育提供着遍布各行各业、朝气蓬勃、技艺精湛的产业大军;面向服务社会民生,职业教育向最广泛的人群传播着生活和劳动的基本技能[19]。面向2035,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补齐技能短板,打破技能弱项,确保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成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

(二)中观层面:建设技能型社会是助推产业升级的现实逻辑

近年来,为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工业强国纷纷出台“再工业化”战略,以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等。这体现了世界各国对实体经济重要性的再认识,也是倒逼我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机遇。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制造强国建设[20];2017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1];2021年,《纲要》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2]。把做强实体经济、抓好制造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选择,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基于国际经济新形势对国家发展战略做出的重大调整[23]。

然而,技能型人才缺口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凭借劳动力数量优势逐渐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经济持续几十年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集成、协同和优化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年来,产业结构升级改变了劳动力市场供求格局,我国低成本人口数量优势衰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日益下降。加之逆全球化和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的粗放型产业扩张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4][2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过程,其前提是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和科技体系。随着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亟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6]。根据教育部等部门预测,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会出现近3000万的人才缺口[27],技能短缺问题亟待解决。

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有利于弥补技能型人才缺口,助推我国产业升级步伐。面向2035,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制造业发展亟需的技能型人才,提升劳动者技能素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者素质同步提升,将有利于破解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技能短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微观层面:建设技能型社会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逻辑

“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发展最终都归结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都是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28]技能型社会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体性价值范畴,其“在价值取向上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和统摄性”,体现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29][30]。

首先,建设技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从人的需要的对象来看,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价值诉求之一,共同富裕包含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新的一年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各地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就业”一词先后出现了34次,充分体现了就业在我国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31]。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技能则是就业的根本。在技能型社会中,人人学习并拥有技能,从而凭借一技之长获得满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原来处于低级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可以通过技能提升进入到次级劳动力市场,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因此,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中产阶层,畅通社会流动通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促进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此外,在技能型社会中,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可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技能劳动者能够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其次,建设技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2]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技能型社会建设正是根据现有条件来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举措。“技能是技能型社会中的核心与本质概念,技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相关社会组织与要素的改革提升全体公民的技能水平,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力资源支撑。”[33]通过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以使更多人学习和拥有技能,提高个体的技能水平,从而逐渐打破学历社会的桎梏,使更多的人能够尽其所能,为行业、国家贡献力量,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建设技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只有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理解劳动是人的本质和生命价值所在,才能培养促进时代发展的新人[34]。技能型社会的一项核心任务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不仅限于此,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政府、教育系统、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从而使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的理念落到实处,使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面向2035建设技能型社会,将技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全社会能够深刻理解技能型劳动的崇高意义,让职业平等观更加深入人心,可以使技能型人才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更高的职业认同感,释放出更多的创造活力,从而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与路径

(一)技能型社会的运行机制

建设技能型社会,应当锚定其内涵实质,顺应其现实逻辑,多主体协同发力,实施系统科学的行动路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就是认识社会系统层次之间已经形成和即将产生的相互关系,揭示社会复杂性就是揭示各对立的要素在社会系统内部产生协调统一的机制[35]。探寻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行动路径,需要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找出维系技能型社会系统良好运转的机制。实现技能的良性循环,完成技能型人才培养是技能型社会的核心任务。因此,以技能型人才为核心抓手,可以将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和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这三项要素串联起来,同时明确各要素中的主体依托及其责任,进而形成系统有序的技能型社会运行机制,见图1。在这一运行机制中,技能型人才处于核心地位,另外三个要素均可以和技能型人才以及另外两个要素相互作用。

图1 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技能型社会运行机制

技能教育与培训是使学习者习得技术技能,特别是掌握复杂技能从而成长为技能型人才的必需环节。关于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其主要依托主体为教育体系和行业企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必须由校企命运共同体共同发挥作用。这一系统既产生了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参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系统的良好运行依托于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只有技能型人才的保障到位,才能使技能教育与培训具备吸引力;这一系统同时对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起着塑造作用,只有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的人才。关于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其主要依托主体为社会公众和媒体,公众舆论和媒体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技能型社会所要求的崇尚技能型人才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对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和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分别提出了质量要求和保障要求,技能型人才的现实境遇、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的质量和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的情况共同塑造着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在技能型社会中更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技能型社会的实现路径

技能型社会的实现路径在于确保技能型社会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转,具体体现在打造高质量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构建全方位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和营造崇尚技能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三个方面。

1.打造高质量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

技能型社会构建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作为支撑,这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及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石。这一系统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中,职业教育是主要载体,但技工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从客观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学龄人群,而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还面向许多社会面人群。面向2035建设技能型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必须担当起重大使命,着力提质培优,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线阵地,必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只有切实提高办学质量,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技能型人才,才能从社会大势所趋走向人民心之所向。“技能型社会强调从一种更广泛的视角看待技能问题,即不能仅从正式的教育与培训及资格发展的视角进行技能人才培养,而要从学习者一生技能获得、利用、维持的视角来看待技能问题”[36],广大一线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问题亟需关注,按照工作岗位和技能储备差异,产业工人可分为在岗、预备和潜在三类,其中潜在产业工人主要包括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成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社会人群[37],这些是建设技能型社会必须关注的群体。总之,技能型社会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从服务对象和范围上需要做到覆盖终身、服务全民,建立覆盖各阶段、面向所有人的终身技能教育制度,努力为亿万劳动者提供技能习得机会,从而早日实现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

2.构建全方位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

技能型社会构建必然要求保障好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地位,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既是技能型社会运行机制的关键一环,也是技能型社会建成的主要标志。我国庞大的技能劳动者是产业工人的重要主体,更是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想要激发出他们的活力和能量,必须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待遇和地位,大力提升技能劳动者的获得感、尊严感、幸福感。首先,从多方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地位和待遇是构建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的关键。在经济方面,收入水平是人民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政府要不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企业则要完善职工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企业收入分配向一线技能劳动者倾斜;在政治待遇方面,要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多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机会,逐渐提高技能型人才在各类代表大会和委员会中的数量比例,探索形成从一线技能劳动者中选拔调用干部的路线机制,逐步拓宽技能型人才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在社会待遇方面,要确保技能型人才能够平等享受各类社会福利,保障好技能型人才在休假、购(租)房、落户、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权利;在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和企业要保障好劳动法的落实,为技能劳动者提供安全舒心、体面有尊严的工作生活环境。只有形成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技能型人才方能对技能类职业的前景产生信赖,从而塑造出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激励更多人选择接受技能教育与培训,从事技能类工作,实现技能型社会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转。其次,要注重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和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这需要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科学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提高技能型人才资格证书的公信力,以解决劳动力市场信号失灵的问题。最后,构建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不能仅着眼于高技能人才,必须保障好中低层次技能人才的待遇。对于生活条件特别困难的低技能人群要特别关注,探索形成相关兜底政策,适当提供公益类技能培训与就业机会,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3.营造崇尚技能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

崇尚技能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实现这一任务首当其冲的便是破除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对技能劳动的鄙薄和学历主义的桎梏,只有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营造出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首先,要在各学段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职业平等观教育,加强低年级学段技能启蒙教育,使正确劳动观深入人心,职业平等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其次,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文化传播工作。一方面,要发掘和弘扬职业教育文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文化传播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仍需要在职业教育核心思想理念挖掘、工匠传统美德传承、人文精神发扬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文化传播效益[38],扭转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让全社会认识到接受职业教育、从事技能劳动同样可以成才,从而扭转学历主义影响下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偏向。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进一步增强技能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激发技能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次,可以通过技能大赛等社会广泛关注的活动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例如,通过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及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就,激励和带动更多青年学生关心、热爱、投身职业技能提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39]。当然,崇尚技能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的塑造在根本上还是依托于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和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

面向2035,只有建成高质量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系统,构建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保障系统,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实现技能型社会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转,才能早日建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

猜你喜欢
技能型技能人才
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
人才云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拼技能,享丰收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毛遂自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