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集苗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26)
新时代大学毕业生以00 后为主体,其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特点,尤其在就业上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心态。据教育部预测,2022 年大学应届毕业生达到1 076 万人,第一次突破1 000 万人,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通过共词分析法,绘制知识图谱,再现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对策、乡村振兴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四方面研究,其中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对策不还够成熟需进一步完善。
为深入研究并可视化新时代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本文获取中国知网上关于本领域的1 202篇文献,采用共词分析,知识图谱等方法,探讨2017—2022年我国高校廉洁文化领域的热点与方向。在中国知网上,采用高级检索“主题=大学生and 就业”,选择核心期刊,年限为2017—2022 年,一共检索到1 202 篇文献。通过BICOMB 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处理,筛选出32 个关键词,利用SPSS 20.0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本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1.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BICOMB 软件提取所选1 202 篇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将词频≥14 的关键词(高频)按从高到低进行排序,5 年内我国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领域的热点问题,除去大学生、大学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之外的前16 个热点分别为:大学生就业创业(54)、就业能力(49)、就业指导(49)、创新创业教育(45)、高校(42)、就业质量(37)、创业教育(37)、创新创业(33)、人力资本(27)、影响因素(26)、乡村振兴(25)、大学生创业(25)、社会资本(22)、高等教育(22)、高职院校(20)、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0)。排在后11 的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19)、人才培养(1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18)、创业(18)、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16)、思想政治教育(15)、对策(14)、大学生职业发展(13)、少数民族大学生(12)、心理资本(12)、大学生创新创业(12)。这是对高频关键词的初步统计分析,关键词之间的隐性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究。
2.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运用SPSS 20.0 软件工具聚类分析,同一类型的关键词分布在同一种类中;反之则处于不同的分类,如表1 所示。
表1 高频关键词聚类表
从表1 关键词聚类图可知,一共分为四个种类。
种类1 为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对策的研究,有两个小类组成。小类1 由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影响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策8 个关键词组成;小类2 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新创业6 个关键词构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中,大学生数量日趋增加,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与之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确立,加上大数据[1]、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催生了大量新业态,就业核心问题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体现了大学生在理性选择工作的同时,不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021 年8 月[2],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截至2025 年,实现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缓解、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等目标”,这一政策是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利好消息。然而,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高校应尽快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种类2 为乡村振兴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研究,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乡村振兴、大学生创新创业5 个关键词组成;乡村振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3],关键是看人才。改革开放和高考恢复以来,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入城市,大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通过高等教育留在城市工作,导致人口和人才流失特别严重,甚至出现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热点问题。从目前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大城市就业创业的机会远高于生源地[4],一线城市仍是高学历名校毕业生的优先选择。鉴于此,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以此鼓励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但农村特别急需的人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以上政策解决了大学生返乡就业进入政府机构单位或者事业单位,并未对经济发展起到根本改变。因此,探索乡村振兴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5],筑牢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理想信念。高校要围绕农村建设,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拓展相关专业,开发对应课程等。在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厚植大学生乡村情怀,激发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服务农村的热情。
种类3 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心理资本、高职院校6 个关键词组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考虑能力,性格,技能和环境等情况下,对大学生涯以及人生的系统性规划,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实现自我价值。文雅和赵佳雯(2021)[6]指出当前大学生生涯关注存在偏差,职业就业观局限;生涯控制普遍缺乏,综合就业能力匮乏;生涯好奇探索不足;生涯自信建立薄弱,生涯辅导重视程度欠缺,提出了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变化,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高校应洞悉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紧抓就业动向,建立专业生涯服务体系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江静(2015)[7]提出职业生涯规划在自我认知,探索职业世界,理性决策,求职过程中的挫折等就业能力方面都有提高作用。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质量。
种类4 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由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创业教育6 个关键词组成。基于人力资源市场中求职者的求职需要,为其提供就业咨询服务等的人员便是就业指导人员,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上,学者们从“精准”上下功夫,王永珍等指出,高校实施精准就业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精准为理念、以技术为支撑的核心要义,通过精准就业分析、精准就业指导、精准就业帮扶、精准就业反馈的闭环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工作的精准化水平。从就业指导课上探索,何兴道等(2021)[8]探索“一生一方案”,研制大学生个性化成长方案,将学生成长发展指标参数化,促进全员育人,连通学业与职业;从多元主体融合上研究,王一戎(2020)[9]运用“三螺旋”理论分析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新型互动关系,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整合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指导动力。毛丙波(2020)[10]构建以策略性行为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树立就业指导新理念、新机制,引入多元融合参与的新范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入职前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与规划能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3.热点知识图谱及解析。“概念空间”一般是二维或三维,数据点间的距离由计算出的不相似性决定,从而可以在低维度中描述相似性和不相似性,以得到对象关系的空间理解[11]。通过SPSS 20.0 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从“概念空间”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热点和方向,绘制出热点知识图谱,如图1 所示。
图1
图1 反映了表1 的真实性,直观地解析了表1的内涵。横轴为向心度,表示各领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指类团间外部联系的强度,即类团成员与其他类团成员间联系的强度;纵轴为密度,表示该领域内部联系程度,指类团内部联系的强度,即类团成员间联系的强度。图1 更加清楚地展现了新时代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主要围绕两大主线和四大主题领域进行。两大主线分别是:宏观研究(右边部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乡村振兴、高校等热点;微观研究(左边部分),包括就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热点。研究方法(上边部分),包括就业指导、就业能力、人才培养等热点;客体关系(下边部分),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等热点。
由图1 可知,表1 中的四个种类对应热点图中的四大主题领域。领域1 主要居于第二、三象限,表明该领域的向心度低,与外部联系不紧密,结构不完整,说明对大学生就业内涵和外延方面的研究关注度低,研究进展缓慢,在对就业、大学生、创业、创新创新方面属于研究成熟,但是已经处于边缘;在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上,不仅向心度低,而且密度也偏低,是亟需广大研究者进一步探索。领域2 居于第四象限,表明该领域向心度高但密度低,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关系是核心研究,表现活跃,但是内部成员联系不紧密,比较松散,对该领域研究的数量不多,还不够成熟。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稳定性差,容易演化成其他相关类团。领域3 主要居于第二、四象限,表明该领域的向心度和密度存在两个极端,大学生就业指导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上处于核心研究,但还不成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心理资本上的研究处于边缘,有待进一步拓展。领域4 主要居于第一象限,有较高的向心度和密度,处于研究的核心地位。类团内成员间的联系和与其他类团成员间的联系均比较密切,是大学生就业研究中的重点与热点。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高校考察并发表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讲话。如在北京大学强调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是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以上热点分析显示就业质量亦是目前需进一步研究的。本文从党建引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三方面论述提升就业质量的策略。
1.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为就业质量提供组织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不单是学生个人的行为,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社会,是党中央“六稳”中的“第一稳”。高质量就业是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多方联动的结果,但是四者存在信息不对称、主体责任不同等原因造成独自为战、各自负责的局面。任何单一组织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治理难题时,都不足以自信到得心应手的地步[12],而采取党建联盟的“抱团”策略,能够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协同格局,对于整体推进治理进程、促进公共利益实现,都是十分务实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得到了国内外的积极响应。通过建立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实现就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开展校企地合作交流活动、校企地招聘活动、校企地合作实践教学活动等合作机制,统一目标,形成合力,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难题。
2.坚持目标导向,去从众化,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就业背景,就业形势,职业认知等方面出现认知模糊。在面临择业时,往往会从众跟风,一个寝室都去同一家企业面试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面试成功几率降低,甚至出现“同门相煎”的“死局”,影响就业质量。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解开“死局”的金钥匙,它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确立人生的奋斗方向,准确评价个人优势和劣势,有效定位职业方向,科学评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达到探索自身价值,挖掘新的职场机遇,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效果,将本人、工作与家庭有机地联系起来。
目前,大学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未形成课程体系,而是简单的将其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内。课程建设是大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压舱石,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为出发点,加快知识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案例等内容的设计与实施。通过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设计、开发和论证,用好生评教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指导和教授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3.坚持守正创新,优化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满足大学生求职需求。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配备专职专业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导致就业教育指导课由学工部辅导员或者院系思政领导来授课。无可厚非,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学生管理上具有较强的能力。即便如此,他们在就业教育上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背景,不能以正确的课程理念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师资队伍是大学进行就业指导的领航人,需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满足“00”后大学生的需求。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拓宽就业教育的服务空间。在教学和生活中通过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影响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第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精准服务“00”后大学生。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突出,以“00”后为主要群体,他们不仅通过网络学习,而且生活在网络化时代。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式不仅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慕课、网易公开课等新媒体教学获得海量讯息,在内容上由“刻板生硬”转向“灵活生动”,脱离了传统式的课堂讲授,更加便捷地联系大量、鲜活甚至二次元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在这些案例中感悟就业教育的重要性;话语形式由“单一说教”转向“双向互动”,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人的“说教式”模式,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地位趋于平等。就业指导课教师需要把好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强化自身教学能力。第三,建设专业化教师团队,高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通过自己培养和专业引才两方面着手。加强对辅导员、行政人员和相关教师的就业指导课定期专业化培训,也可以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由相关教研室统一组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高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引进专业人才,补充现有就业教师队伍的不充足,优化教师团队。打造一支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就业指导队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总体来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主要在四大领域开展,其中围绕就业教育的研究是非常成熟了,但是在就业质量上还不够系统、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3]。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已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需要建立起“政府、高校、企业”党建联盟平台,一体三翼,多方联动,形成最大共同体。需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这把“金钥匙”,开启大学生的职业大门。需要优化就业指导课师资队伍,形成一致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