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孕震机理分析

2022-08-30 03:53周玉柱李梦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震长宁余震

陈 扬 陈 辉 彭 露 周玉柱 李梦媛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市东三路1号,610059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市东三路1号,610059 3 成都理工大学数学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市东三路1号,610059 4 成都理工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牛津布鲁克斯学院),成都市东三路1号,610059

2019-06-17四川长宁地区发生MS6.0地震,震中位于长宁县双河镇,震源深度16 km,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多地震感明显。此次MS6.0地震是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历史最大地震[1],使得长宁地区地震灾害研究再次回到地震学术界视野[2-3]。

2015年以来,长宁地区中等强度地震频发。部分学者认为这一系列地震与工业作业、流体注入有关[4-9],也有学者认为与区域复杂的地质构造相关[1,10]。关于此次长宁MS6.0地震的孕震机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地震序列精确定位后的空间展布特征和震源机制反演特征是确定序列发震构造和判定孕震机理的有效方法,而长宁MS6.0地震发生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给出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差异巨大。为此,本文采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和震相报告数据,使用Geiger重定位方法对长宁MS6.0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展开研究,然后使用ISOLA近震全波形反演方法对序列中MS≥5.0地震震源机制进行反演,讨论本次长宁地震发震成因,以期研究该区域地震触发机制和孕震机理,为后期长宁地区工业注水活动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概况

长宁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扬子板块西缘,地震活动频繁。长宁MS6.0地震震中位于长宁-双河复式大背斜,背斜轴迹呈NW-SE方向展布,其中西北区域狭窄、东南区域宽广,背斜从西北端向西南端弯曲成近东西方向(图1)。震中区以西为华蓥山断层带,由若干大小不等的断层组成;震中区以东发育多条平行褶皱构造带,对区域内沉积构造和构造变形作用明显[10]。震中区内褶皱断裂走向较为复杂,主要为NE、NW、EW向,可能与扬子板块周围构造带的相互挤压[11]以及多期构造作用有关[12]。

图1 长宁区域地质构造[10]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Changning

2 地震序列重定位

2.1 方法与数据

采用Geiger定位法对长宁地震序列(2019-06-17~07-04)进行震源重定位。Geiger定位法是通过地震波的走时和空间关系建立目标函数:

(1)

选取迭代初值m0=(x0,y0,z0,t0)求导获得校正量,使用奇异值分解(SVD)最小二乘法求解,使时间残差逐渐最小化,从而获得最优定位解[13],重定位流程见图2。

图2 地震震源重定位流程Fig.2 Flow chart of hypocenter relocation

截至2019-07-04 11:00,共记录到MS2.0及以上余震563次。其中,5.0~5.9级地震4次,4.0~4.9级地震21次,3.0~3.9级地震83次,2.0~2.9级地震455次。根据Wen等[14]对四川区域地下一维层状速度模型的研究成果(表1,表中M为莫霍面深度),对长宁MS6.0地震及余震进行重新定位。

表1 一维速度模型

2.2 重定位结果分析

为确保得到精确的重定位结果,对余震进行严格筛选,标准为:1)震级≥2.0;2)至少被6个地震台站所接收;3)将研究区划分成0.5 km×0.5 km×0.5 km小格,区块中如果含有地震事件,则只选择最大数量的台站所记录的地震事件,防止地震过度集中和维持相对统一的空间分布;4)每次地震至少包含4次P波或S波初至时间。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地震震中数据,最后得到研究区域463次地震的震中位置。

通过Geiger定位法得到长宁地震主震及余震震中分布(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序列总体沿NW65°方向展布,长约25 km,宽约10 km,呈条带状分布。地震序列震源深度表现为西深东浅、北深南浅,即沿着NW-SE方向为北西深、南东浅。深度统计结果(图4)显示,重定位前余震震源深度在0~15 km之间,中小地震发震层位深度在15 km以上,主要分布于中上地壳,绝大多数地震深度分布在3~8 km,重定位后线性集中趋势更加显著,震中多集中分布在2~6 km之间,5次MS≥5.0地震的发震深度均在6~10 km之间。

图3 长宁地震序列震源重定位分布Fig.3 Hypocenter re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Changning earthquake sequence

图4 重定位前、后震源深度统计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hypocenter depth statistics before and after relocation

3 ISOLA矩张量反演

3.1 方法与数据

反演数据来源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长宁MS6.0地震以及4次MS≥5.0余震震相报告。采用ISOLA全波形反演方法进行震源机制反演[15]。ISOLA方法是将时间域迭代反卷积多点源矩张量反演方法发展到全波形矩张量反演中,其中任意矩张量产生的地震记录均是基本地震记录的线性组合,即

(2)

d=Gm

(3)

式中,d为N个波形值的列向量(每个三分量台站包含的所有时间样本),G为N×6系数矩阵,每列为G1、G2、…、G6(每列都与d以相同方式排序),m为mi系数的列向量。

由于波形反演得到的超定方程d=Gm无精确解,故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近似解。将方程写为:

m=(GTG)-1GTd

(4)

经过最小二乘法和网格搜索法等对地震最优矩张量解进行反演。反演得到的矩张量m为对称方阵,可进一步将其分解为ISO(isotropic)、DC(double couple)以及CLVD(compensated linear vector dipole)[16],即m=mISO+mDC+mCLVD。最后利用约化方差(VR)和条件数(CN)来快速评估理论波形和观测波形之间的相关性。

3.2 矩张量反演结果

在利用ISOLA方法时,首先基于台站对地震事件包围相对完整、地震波形信噪比高、P波初动明显的原则,对长宁MS6.0地震区域50~200 km之间的台站进行筛选(图5)。将震中坐标固定,在震源深度方向(Z方向)进行搜索,搜索深度范围为1~10 km,搜索步长设为1 km,每个台站的滤波频带范围设定为0.04~0.09 Hz。采用Liu等[2](图6)的速度模型和离散波速法[17]计算全场格林函数,按照台站震中距合成理论地震图,在计算格林函数时,矩心时间在发震时刻5 s范围内以0.25 s作为搜索步长,并采用全矩张量求解模式进行计算,最终反演得到长宁MS6.0地震震源机制解(图7~9)。

从图7、8可以看出,当矩心时间和矩心深度发生变化时,最终解的观测波形与合成波形的互相关系数也随之发生变化,当矩心时间为2.25 s、矩心深度为4 km时,互相关系数达到最高值0.916。图9为最终解的观测波形与合成理论地震图。10个台站中,剔除在反演过程中波形拟合较差的三分量波形数据后,平均约化方差VR=84%。长宁MS6.0地震震源参数显示(表2),主震节面Ⅰ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0°/72°/151°,节面Ⅱ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0°/62°/21°,P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71°、6°,T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337°、33°。

图5 主震震中与地震台站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epicenter and seismic stations

图6 长宁地区地壳一维速度模型Fig.6 1-D crustal velocity model in Changning area

图7 矩心深度与互相关系数Fig.7 Centroid depth and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图8 长宁MS6.0主震矩心深度和波形互相关系数Fig.8 Centroid depth and cross-correlation coefficientof waveforms of Changning MS6.0 main shock

4 讨 论

4.1 矩张量反演参数稳定性评估

使用刀切法[18]评估矩张量反演参数的稳定性,对长宁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展开研究。首先加入反演所需的地震台站,根据Liu等[2]的一维速度模型,使用每次增减一个台站或增减一个三分量台站通道的方法,使得每个地震事件的所有断层均向对应的震源球进行反演,图10为5次地震的所有解节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5次地震断层面节面线分布均较为集中,说明多次反演结果稳定,震源机制反演参数值可靠。

红色波形表示合成波形,黑色波形表示观测波形,灰色波形表示未参与反演,蓝色数字为约化方差图9 观测波形与合成波形对比Fig.9 Comparison between observed and synthetic waveform

表2 长宁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图10 采用刀切法分析震源参数不确定性Fig.10 Uncertainty of source parametersby Jackknifing method

4.2 孕震机理探讨

对长宁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后,发现地震序列总体沿NW65°方向呈长条状分布,震中多集中在2~6 km深度,长宁主震震中分布在余震区东南端,绝大多数余震位于MS6.0地震北西侧,主震附近及南东侧余震较少,呈现单侧破裂特征。研究地震序列震源深度整体分布趋势发现,地震序列表现为西深东浅、北深南浅特征,即沿着NW-SE方向为北西深、南东浅。根据长宁地震重定位后的震源深度特征,沿长宁地震破裂方向AA′作垂直剖面图[19](图11)。

图11 P波和S波速度垂直剖面图Fig.11 P and S wave velocity profiles

图11中色度代表相对速度扰动值,从图中可以看出,长宁MS6.0地震震中处于P波和S波高低速异常体的过渡带,P波和S波在横向上均表现出较强的不均一性,图中长宁MS6.0地震附近P波和S波速度高于左侧,说明研究区地下东南部比西北部岩层结构更加致密,力学性质更强,使得岩层不易发生破裂和错动。主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向西北部扩展,导致余震在主震西北方向密集分布。矩张量反演结果显示,节面Ⅰ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0°/72°/151°;节面Ⅱ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0°/62°/21°,震源深度为6 km。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解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出的结果较为一致,结合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分布特征,认为节面Ⅱ为长宁地震主震断层面,为发育在白象岩-狮子滩背斜的高倾角左旋走滑型地震。主震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主压应力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71°、6°,主张应力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337°、33°,与余震展布特征一致。通过分析每次地震的断层面倾角特征可知,2019-06-17珙县MS5.1地震发震断层为逆倾滑动断层,其余3次余震发震断层均为逆冲型断层。矩张量反演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约化方差VR、条件数CN用来评判反演结果的正确性。从表中可以看出,5次地震DC含量均小于70%,其中2019-06-17珙县MS5.1地震DC含量更是低至22.3%,地震中存在较大的非双力偶成分,表明此次长宁MS6.0地震并非简单的构造地震。长宁地区注水活动频繁,而此次长宁地震序列震源深度较浅,震中多集中分布在2~6 km深度,5次MS≥5.0地震矩心深度均小于10 km,同时表3中震源机制数据显示非双力偶含量(ISO+CLVD)占比很高,推测长宁地震的发生与工业注水活动息息相关。该结论与Wang等[8]和Li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长宁MS6.0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显示,发震断层走向以NW向和近NS向为主,P轴方位角以NE-近EW方向为主(表2),长宁地震序列总体表现出NE-SW向挤压,少量NW-SE向张拉特征。该特点反映出本次地震序列震源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应该为NE-SW向。但发生在长宁地震南侧的2018-12-16兴文MS5.7和2019-01-03珙县MS5.3地震呈现出NW-SE向挤压和NE-SW向拉张特征[1],相隔不远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应力场特征,说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该区应力场转变复杂。

表3 ISOLA矩张量反演结果

5 结 语

1)由地震序列重定位得到的463条震源数据可知,长宁MS6.0地震余震总体呈条带状分布在白象岩-狮子滩背斜。主震位于地震序列东南端,而绝大多数余震位于主震西北端,呈现单侧破裂特征。分析P波和S波速度剖面可知,长宁地震序列东南端地下岩层结构更加致密,力学性质更强,使得岩层不易发生破裂和错动。余震震源深度在0~15 km之间,绝大多数地震震中分布在2~6 km深度,沿NW-SE方向深度特征表现为北西深、南东浅。

2)主震矩震级为MW5.78,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20°/62°/21°,为高倾角左旋走滑型地震。主压应力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71°、6°,主张应力轴方位角、倾角分别为337°、33°,与余震展布特征相符。2019-06-17珙县MS5.1地震发震断层为逆倾滑动断层,2019-06-18长宁MS5.3、2019-06-22珙县MS5.4以及2019-07-04珙县MS5.6地震发震断层均为逆冲型断层。

3)从长宁MS6.0地震主震和4次MS≥5.0余震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来看,双力偶(DC)成分占比均不高,非双力偶(ISO+CLVD)成分占比很高,且5次MS≥5.0地震矩心深度均小于10 km,同时层析成像结果表明长宁地震处于P波和S波高低速异常体的过渡带,表明此次地震并非构造地震。此次长宁MS6.0地震序列应力场表现为以NE-SW向挤压为主,而发生在长宁区域南侧的2018-12-16兴文MS5.7地震和2019-01-03珙县MS5.3地震均表现为以NW-SE向挤压为主,两者应力场方向差别明显,表明长宁区域应力场较为复杂。综合分析认为,此次长宁地震为流体注入以及地质构造活动共同引发。

致谢:感谢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相关地震数据。

猜你喜欢
主震长宁余震
“超长待机”的余震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下典型村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川南长宁背斜形成的几何运动学分析
赞长宁地震台
宁夏及邻区M S≥5.0地震的前震和广义前震特征分析
娘子好生猛
三次8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特征分析*
利用深度震相确定芦山地震主震及若干强余震的震源深度
另一种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