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热演化及沉积古环境评价

2022-08-30 05:08蒋中发江梦雅陈海龙刘龙松王学勇卞保力
现代地质 2022年4期
关键词:烃源

蒋中发,江梦雅,陈海龙,刘龙松,王学勇,卞保力,李 娜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富烃凹陷下凹勘探的进行,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勘探屡获重大突破,在玛湖凹陷中部、北部三叠系百口泉组,玛湖凹陷南部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二叠统风城组均获亿吨级重大发现,同时在侏罗系浅层取得低饱和油藏的突破,并且玛页1井实现了玛北风城组页岩油的突破,再造了一个新的“百里油区”,呈现出“满凹含油”、多层系立体成藏的场面,是新疆油田和中石油增储上产的热门区域[1-9]。下二叠统风城组是玛湖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其烃源岩展布、品质及沉积古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对该区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丰富陆相咸化湖盆烃源岩形成机理也有参考意义。目前研究认为风城组沉积主槽位于乌夏断裂带、玛湖凹陷北部,烃源岩厚度最厚达650 m,岩性以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为主,其有机质丰度多数高于1%,有机质类型偏腐泥型,位于乌夏断裂带烃源岩热演化刚刚进入成熟,玛湖斜坡区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8,10-11]。而鉴于前期深层探井的缺乏,玛南地区风城组高部位为砂砾岩沉积,前人推测该区域烃源岩厚度低于50 m[4-5],玛南地区、克百断裂带连片亿吨级油藏的发现同现有烃源岩发育认识不匹配。

沉积古环境方面,前人研究成果主要基于玛湖凹陷北部及乌夏断裂带(以下简称玛北地区)探井数据,目前普遍认为其为陆相咸化湖盆沉积,曹剑、汪梦诗等认为风二段沉积期为碱湖沉积[10-13]。目前普遍认为风城组一段及二段沉积期古盐度及还原程度高于风三段烃源岩[11,14]。近期玛湖凹陷南斜坡地区(以下简称玛南地区)多口风城组深层探井在前缘相带钻遇优质烃源岩,为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整体研究评价提供了良好契机。该文优选玛北地区三口、玛南地区两口重点探井,采用多个参数重点对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热演化与深度关系以及古沉积环境进行了论述,聚焦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南北差异、各段差异,对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现今热演化阶段以及古沉积环境取得了更近一步认识,为下一步勘探提供指导。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及周缘,包括玛湖凹陷、克百断裂带、乌夏断裂带、中拐凸起、达巴松凸起5个二级构造带(图1)。玛湖凹陷经历了一个前陆到坳陷演化过程,晚二叠世之前哈拉阿特山向东持续挤压,沉积中心位于山前坳陷,沉积了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风城组,中二叠统夏子街组、下乌尔禾组,其中下二叠统风城组为一套富有机质烃源岩层,近年来玛南致密油、玛北页岩油勘探均获突破。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断坳转换期,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削蚀多套层系,发育储集体为砂砾岩的良好储盖组合,近年来上述两地层在玛湖凹陷内获亿吨级突破,中上三叠统地层包括中二叠统克拉玛依组、上三叠统白碱滩组,为良好区域盖层[11,14]。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包括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头屯河组、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2 样品与方法

该文共开展了玛南地区MH28井、MH39井以及玛北地区FC1井、FN1井和FN7井94个岩石热解、42个有机元素和63个生物标志物分析测试,岩石热解分析实验采用型号为C744有机碳分析仪、ROCK-ELAL 6型热解仪,检测依据为GB/T 19145-2003、GB/T 18602-2012;有机元素分析实验采用vario EL Cube元素分析仪,检测依据为GB/T 19143—2017;饱和烃色谱实验采用型号为6890N气相色谱仪测试,检测标准为SY/T 5779—2008;色谱-质谱检测设备型号为MS220-0251色谱/质谱连用仪,检测标准为GB/T 18606—2001。

玛北地区风城组前期研究较多,曹剑、高岗、余宽宏、王婷婷等[10-12,14-16]认为是一套咸化湖盆厚层沉积,其中风二段咸化程度最高,发育岩盐、石膏质粉砂岩,风一段、风三段以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沉积为主,沉积中心厚度可达1 000 m(图2)。由于前期玛南地区风城组探井仅钻遇平原相带,岩性以砂砾岩、砂岩为主,普遍认为玛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欠发育,玛湖凹陷沉积中心位于玛北地区,玛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厚度不足50 m。最近一批针对玛南地区风城组前缘相带探井对该区域风城组烃源岩带来了全新认识,该地区风城组厚度与玛北地区相比较薄,在凹陷内厚度不超过450 m,向西逐渐减薄尖灭。具有代表意义的深井MH28井、MH39井风城组均钻遇一定厚度的烃源岩,MH28井仅钻至风二段,在276 m中共钻遇86 m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沉凝灰岩,尤其是风三段厚度为94 m钻遇暗色泥岩厚度达62 m(图2)。MH39井靠近凹陷,钻遇风三段、风二段以及风一段,有岩屑记录的风三段和风二段357 m中暗色沉凝灰岩、泥岩以及砂质泥岩总厚度达186 m,其中风三段157 m中110 m为暗色烃源岩,呈厚层发育特征,且该井风二段凝灰质泥岩较MH28井更为发育,在200 m中烃源岩厚度达76 m,呈泥砂互层特征(图2)。在前缘相带钻遇一定规模的暗色细粒沉积物,预示在凹陷内湖相纯泥岩带可能发育厚层烃源岩,对玛南地区以及克百断裂带已发现油气的归属以及该区域勘探潜力都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比玛南地区、玛北地区各段风城组烃源岩品质、成熟度、古沉积环境,对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整体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评价。

3 有机质丰度和类型

玛北地区风城组三段烃源岩TOC分布于0.30%~1.85%之间,平均1.20%,S1+S2分布于0.44~21.43 mg/g之间,平均6.10 mg/g,风城组一段、二段烃源岩TOC分布于0.41%~4.43%之间,平均0.86%,S1+S2分布于0.70~59.84 mg/g之间,平均4.66 mg/g;玛南地区风城组三段烃源岩TOC为0.59%~3.34%,平均1.85%,S1+S2为0.89~7.68 mg/g,平均3.79 mg/g,风城组二段烃源岩TOC为0.10%~1.86%,平均0.93%,S1+S2为0.47~7.64 mg/g,平均3.84 mg/g(图3)。本文采用陆路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SY/T5735—1995),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总体为中等-好烃源岩,在玛南、玛北地区风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均高于风二段、风一段烃源岩。前人模拟生烃数据表明该地区烃源岩的生烃能力为标准湖相烃源岩的两倍,造成TOC测试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是高盐度环境下形成烃源岩在碳酸盐中吸附的有机质在处理过程中流失[8],另外该评价标准为淡水-半咸水标准,风二段可能为咸水-超咸水环境,按照该标准TOC高于0.8%即为最好烃源岩,总体上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一套好烃源岩。

Tmax-HI交会图版综合考虑了成熟度与氢指数判别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被广泛应用于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评价。玛北地区风三段烃源岩氢指数分布于59~1 242 mg/g之间,平均409 mg/g,风一段、风二段烃源岩氢指数分布于115~1 342 mg/g之间,平均346 mg/g,整体为Ⅱ型烃源岩,个别样品为Ⅰ型烃源岩;玛南地区风三段烃源岩氢指数分布于23~531 mg/g之间,平均197 mg/g,风一段、风二段烃源岩氢指数分布于65~589 mg/g之间,平均252 mg/g,总体为Ⅱ型烃源岩,部分风二段烃源岩在高热演化阶段表现出高氢指数特征,为Ⅰ型烃源岩(图4(a))。从该图版上看,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属于Ⅱ型烃源岩。

干酪根范式图是煤岩学家Van Kreleven提出的综合干酪根H/C与O/C来判断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图版(Tissot, et al.,1984),在烃源岩评价中被广泛应用。该图版同Tmax-氢指数图版类似,风城组表现为Ⅱ型烃源岩(图4(b))。

4 有机质成熟度

前人对玛湖凹陷烃源岩成熟度进行了一些研究,王小军等[17]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目前埋深大于5 000 m风城组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高峰期,曹剑等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等值线认为玛湖斜坡区风城组已进入生烃高峰(Ro约为1%),深凹陷区已接近高成熟(Ro=1.3%),并推测更深的玛北地区存在烃源岩热演化超过Ro=1.5%生成油裂解气区域[10]。该文综合玛南地区、玛北地区探井自中二叠统夏子街组至风城组现今地层温度、热解数据、生物标志物数据、氯仿沥青“A”组分数据,通过多个参数对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随深度变化差异以及南北演化差异进行了探究。

烃源岩干酪根热演化主要受到温度与时间的影响,现今地层温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古地温的高低。受到后期构造抬升的影响,玛湖凹陷在三叠纪后呈现玛北地区抬升、玛南地区深埋的格局,目前玛北地区探井风城组3 900~4 500 m层段现今地温分布于96.5~106 ℃之间,玛南地区埋深较大,4 700~5 200 m层段实测地温分布于104~120 ℃之间,整体上玛南地区烃源岩层段现今地温高于玛北地区,指示其在地质历史时期地温可能高于玛北地区,烃源岩热演化更为成熟(图5)。另外玛北地区FC1井佳木河组5 473 m地温高达126 ℃,也表明玛北地区地温随深度增大提升较为明显,在深埋地区可能同样发育较为成熟烃源岩。

岩石最高热解峰温(Tmax)是岩石热解实验S2峰顶对应温度,对应恒速升温下产生热解烃速率最高的温度[16]。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样品点最高热解峰温随深度加深有较明显变化趋势,由于采样点深度较浅,玛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总体表现为低成熟特征,风三段烃源岩最高热解峰温分布于428~450 ℃之间,平均438 ℃,风一段、风二段烃源岩最高热解峰温分布于410~450 ℃之间,平均433 ℃,风三段烃源岩热演化稍高于风二段烃源岩。玛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埋深较深,玛南地区风三段烃源岩最高热解峰温分布于442~462 ℃之间,平均453 ℃,风二段、风三段烃源岩最高热解峰温分布于430~461 ℃之间,平均444 ℃,在5 000 m以深多个样品点高于455 ℃,达到高成熟阶段(图5)。

生物标志物指烃源岩中来源于生物、在热演化中相对稳定的、分子结构保留了母质特征、能够反映烃源岩地质特征的有机化合物[16]。多种生物标志物存在不同构型,在热演化过程中不稳定构型的物质会向相对稳定构型物质转变,如ααα-C29规则甾烷存在αα、ββ构型与20S、20R构型,随着热演化的进行αα与20R构型会分别向ββ、20S构型转变,因此C29规则甾烷中ββ/(αα+ββ)与20S/(20S+20R)能够较好地反映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16]。另外Ts/Tm、三环萜烷/藿烷、孕甾烷/规则甾烷等参数同样广泛地被运用于烃源岩成熟度的评价中。

从上述多个生物标志物参数出发,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埋深对热演化程度同样有良好的响应。在生物标志物谱图上FN7井风城组烃源岩4 920 m风一段样品三环萜烷含量、Ts/Tm、孕甾烷、C29规则甾烷ββ含量均明显高于4 336 m风三段样品,指示其风一段深层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更高,而MH39井5 347 m风二段烃源岩样品Ts/Tm、C29规则甾烷ββ含量同FN7井风一段样品相当,其三环萜烷含量、孕甾烷含量高于FN7井风一段样品,指示在玛南地区埋深更大风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更高(图6)。从生物标志物剖面上看,4 350 m以浅风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C29规则甾烷中ββ/(αα+ββ)分布于0.22~0.58,平均0.42,C21三环萜烷/C30藿烷分布于0.11~0.89,平均0.29,Ts/Tm分布于0.01~0.19,平均0.07,孕甾烷/ααα-C29规则甾烷-20R分布于0.02~0.69,平均0.10,总体处于低成熟阶段;4 350~4 800 m层段C29规则甾烷中ββ/(αα+ββ)分布于0.47~0.61,平均0.56,C21三环萜烷/C30藿烷分布于0.13~1.51,平均0.56,Ts/Tm分布于0.01~0.25,平均0.05,孕甾烷/ααα-C29规则甾烷-20R分布于0.06~0.40,平均0.18,成熟度有明显提高,总体处于成熟阶段;4 800 m以深C29规则甾烷中ββ/(αα+ββ)分布于0.54~0.72,平均0.59,C21三环萜烷/C30藿烷分布于0.44~6.44,平均2.14,Ts/Tm分布于0.12~3.95,平均1.38,孕甾烷/ααα-C29规则甾烷-20R分布于0.08~1.78,平均0.55,三环萜烷、Ts、孕甾烷含量均有大幅度升高,处于高成熟阶段(图5)。

玛湖风城组烃源岩成熟度对其氯仿沥青“A”抽提物含量同样有较好的响应。经归一化后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样品4 350 m以浅氯仿沥青“A”抽提物中饱和烃含量分布于27%~64%,平均45%,芳香烃含量分布于13%~22%,平均16%,非烃、沥青质含量分布于19%~55%,平均38%,4 350 m以深氯仿沥青“A”抽提物中饱和烃含量分布于43%~84%,平均66%,芳香烃含量分布于8%~23%,平均14%,非烃、沥青质含量分布于7%~37%,平均21%,指示深埋烃源岩氯仿沥青“A”抽提物饱和烃含量明显高于埋藏较浅烃源岩,且非烃、沥青质含量明显偏低,说明深埋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更高,生成了更多的饱和烃(图5)。

基于上述多参数综合评价结果,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现今埋深4 800 m以深处于高熟阶段,为生油高峰期,结合风城组顶界构造等值线,预测了现今风城组不同成熟度烃源岩平面展布。高熟区风城组烃源岩顶界埋深大于4 800 m,全井段处于高熟阶段,以MH28井、MH39井为例,成熟-高熟区风城组烃源岩底界埋深大于4 800 m,顶界埋深小于4 800 m,部分较深层段处于高熟演化阶段,浅埋层段处于成熟演化阶段,以FN7井、FN1井为例,低熟-成熟区风城组底界埋深低于4 800 m,总体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以FC1井为例。从该平面图上看,玛湖凹陷绝大多数区域均处于高熟区域,在北部、西部边界部分区域为高熟-成熟区以及低熟-成熟区。乌夏断裂带风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总体低于玛湖凹陷,部分区域处于低熟-成熟区,无高熟区(图7)。

5 古沉积环境

姥鲛烷(Pr)与植烷(Ph)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叶绿素a以及细菌当中叶绿素a和b的植基侧链,在还原条件下形成植烷,在氧化环境下形成姥鲛烷[17]。由于Pr与Ph成因与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程度关系密切,Pr/Ph是一个评价烃源岩沉积环境氧化还原程度的重要指标,卢双舫等认为形成于偏氧化环境下烃源岩Pr/Ph大于2,形成于半氧化-半还原环境下烃源岩Pr/Ph为1~2,在还原环境下形成烃源岩Pr/Ph小于1[16]。伽马蜡烷是结构与藿烷较为类似的五环三萜烷,主要来自食菌纤毛虫产生的四膜虫醇,食菌纤毛虫主要生活在水体含氧与缺氧带之间界面,因此伽马蜡烷的富集通常为分层水体的标志,由于通常情况下分层水体是由水体盐度分层导致的,地质学者通常利用伽马蜡烷的含量来表征沉积盐度的高低,采用的最多的参数为伽马蜡烷/C30藿烷[18-20]。Pr/Ph通常与伽马蜡烷/C30藿烷共同反映还原性及古盐度[18,21-22]。Pr/nC17、Ph/nC18代表了烃源岩类异戊二烯烃与正构烷烃相对含量,受沉积环境、成熟度、有机质降解等影响,在谱图中正构烷烃分布完整,谱图基线无明显偏移,C29-降藿烷欠发育,烃源岩未见受降解影响,通常以Pr/nC17-Ph/nC18图版判断其沉积环境[23-25]。β胡萝卜烷是碳数为40的饱和双环烷烃,在饱和烃色谱、色质谱TIC以及m/z 125谱图中出现,其来源为耐盐藻类合成的β-胡萝卜烯,通常在还原环境下才能得以保存,是咸化还原环境的产物,通常以β胡萝卜烷/nCmax表征其丰度[18,26-27]。C35藿烷/C34藿烷一般用于表示沉积物沉积期氧化还原环境,高比值通常代表缺氧环境[20,28]。

玛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谱图总体表现为类异戊二烯烃及β胡萝卜烷较为富集、姥鲛烷含量低于植烷的特征,4 350 m以浅样品m/z 191谱图以C30藿烷为主峰,深埋烃源岩以C23三环萜烷为主峰,总体富含伽马蜡烷,在m/z 217谱图中C29规则甾烷含量最高,4 350 m以浅样品以ααα-C29规则甾烷-20R为主峰,深埋烃源岩样品以αββ-C29规则甾烷-20S为主峰(图5)。

玛北地区由风一段、风二段向风三段沉积过程Pr/Ph略微上升,多数样品点小于1,伽马蜡烷含量、C35藿烷、β胡萝卜烷含量有下降趋势,说明其沉积期总体处于还原环境,古盐度由风一段、风二段沉积期进入到风三段沉积期后有下降趋势。Pr、Ph相对于正构烷烃含量在纵向上变化不大,总体较为富集类异戊二烯烃,笔者认为Pr/nC17、Ph/nC18值同时受到成熟度以及古环境的影响,风一段、风二段热演化程度越高会导致其生烃产物中类异戊二烯烃含量较低,而风一段、风二段沉积古盐度更高,有利于类异戊二烯烃富集,两个因素相互影响下导致了玛北地区类异戊二烯烃含量在纵向上无明显变化(图8)。采用了两个常用图版进行古沉积环境判识,玛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样品点在Ph/nC18-Pr/nC17交会图中均处于还原、海相藻类区域,在Pr/Ph-伽马蜡烷/C30藿烷图版中风一段、风二段样品点均处于咸化还原区域,风三段多数样品点处于咸化还原区域,综合两个图版及其余参数,玛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总体为咸化还原沉积,风一段、风二段过渡到风三段沉积期沉积古盐度、还原程度有一定的降低(图9和图10)。

玛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风三段烃源岩饱和烃色谱谱图表现为正构烷烃优势、类异戊二烯烃与β胡萝卜烷含量相对较低的特征,m/z 191谱图表现为C30藿烷优势、Ts含量高的特征,m/z 217谱图表现为以αββ-C29规则甾烷-20R为主峰特征,并且孕甾烷含量较高。风二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谱图特征同玛北地区更为接近,表现为富含类异戊二烯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的特征(图5)。

相较于玛北地区,该区风城组烃源岩Pr/Ph较高,多数高于1,类异戊二烯烃含量、伽马蜡烷含量、C35藿烷含量总体较低,总体处于一种弱还原、半咸水-咸水环境。风二段烃源岩同风三段烃源岩均处于高成熟热演化阶段,在生物标志物特征上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别。玛南地区风二段烃源岩β胡萝卜烷/nCmax分布于0.14~2.23之间,平均1.57,Pr/Ph分布于0.89~1.28之间,平均1.11,Pr/nC17分布于1.16~1.81之间,平均1.55,Pr/nC18分布于0.75~1.22之间,平均1.73,伽马蜡烷/C30藿烷分布于0.27~0.44之间,平均0.34,总体上表现为咸化半还原环境,风三段烃源岩β胡萝卜烷/nCmax分布于0.13~0.33之间,平均0.22,Pr/Ph分布于0.76~1.22之间,平均1.09,Pr/nC17分布于0.48~0.54之间,平均0.52,Pr/nC18分布于0.43~0.46之间,平均0.44,伽马蜡烷/C30藿烷分布于0.16~0.27之间,平均0.21,总体表现为半咸水半还原沉积(图9)。

玛南地区风城组三段烃源岩样品点在Ph/nC18-Pr/nC17交会图中均处于半还原-混合输入区域,在Pr/Ph-伽马蜡烷/C30藿烷图版中处于半咸化-半还原区域,指示其为半咸化-半还原沉积,风二段烃源岩样品点在Ph/nC18-Pr/nC17交会图中半数处于半还原-混合输入区,半数处于还原-海相藻类输入区,在Pr/Ph-伽马蜡烷/C30藿烷图版中处于咸化-半还原区域,参考其富集β胡萝卜烷特征认为其为咸化半还原沉积(图9和图10)。该沉积环境的差异从岩性上同样得以印证,玛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表现为云质泥岩、含盐泥岩,总体处于咸化环境,而玛南地区风二段烃源岩岩性为云质泥岩,为咸化沉积,风三段烃源岩为黏土质泥岩,为半咸化环境沉积(图2)。在以往认识中研究区风城组烃源岩表现为咸化沉积,玛南地区半咸化风城组烃源岩的发现对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发育环境带来了更为全面的认识,风城组古环境总体呈现出早中期咸化、晚期淡化,北部咸化还原程度高于南部的规律。

玛湖凹陷南部风城组三段烃源岩为半咸化、半还原沉积,在这种氧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下,其陆源有机质输入高于玛南风二段烃源岩、玛北烃源岩。该烃源岩氢指数偏低,均值为197 mg/g,相比之下其有机质来源更偏腐殖型;在Ph/nC18-Pr/nC17交会图版中,玛南地区风三段烃源岩有机质来源属于混合型,同样指示其陆源输入较多(图4和图9)。另外,该烃源岩ααα-C29规则甾烷/C30藿烷平均0.10,明显低于其余烃源岩,指示其藿烷含量相对较高,藿烷来源于细菌与高等植物[29],笔者认为此处为高等植物富集响应(图11)。图11(a)中玛南地区风三段烃源岩ααα-C28/C29规则甾烷明显低于其余烃源岩,同样指示其母源来源有较大区别。另外,Ts/Tm、重排甾烷含量同时受热演化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在富黏土氧化环境下富集,在同等热演化条件下可以作为有机质输入的依据[29]。玛南地区风城组二段、三段样品同为高熟热演化情况下,玛南地区风三段烃源岩C27重排甾烷/C27规则甾烷、Ts/Tm均明显高于其余烃源岩,与泥岩岩性相符,同样指示该烃源岩陆源有机质输入较高(图11(b))。玛南地区风城组三段更多陆源有机质输入指示其在高熟条件下具备一定的生气能力。

6 结论与展望

(1)玛南地区多口探井在风城组前缘相带钻遇厚层烃源岩,从目前探井钻遇状况看玛湖凹陷存在玛北厚层烃源槽,玛中及玛南地区同样发育一定厚度的烃源岩;

(2)从多个图版及参数出发,综合玛南、玛北探井风城组烃源岩评价结果,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为一套优质Ⅱ型烃源岩,其热演化程度随埋深有较好对应关系,综合现今地温、热解、生物标志物参数、族组分等参数,认为玛湖凹陷及其周缘地区风城组烃源岩于4 350 m以深处于成熟阶段,4 800 m以深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从平面上看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大范围处于高成熟生油高峰期,乌夏断裂带风城组烃源槽烃源岩处于低熟-高熟演化阶段;

(3)综合谱图特征及多个常用生物标志物参数,对5口重点探井风城组烃源岩古环境演化做单井分析,并运用多个图版对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进行判识,发现玛北地区风城组一段、二段烃源岩处于咸化还原环境,玛南地区风城组二段烃源岩处于咸化半还原环境,风三段烃源岩处于半咸化-半还原环境,且陆源有机质输入较多,研究区风城组古环境总体呈现出早中期咸化、晚期淡化,北部咸化还原程度高于南部的规律。

以上认识表明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整体呈现深埋、高热演化阶段的特征,玛南地区同样存在致密油、页岩油探索的广阔前景,笔者建议下一步继续研究玛南地区风城组烃源岩同玛南斜坡区、克百断裂带地区油藏油源的亲缘关系,探索该地区风城组烃源岩是否对上述油藏具有主要供烃作用,进一步深化玛湖凹陷油源认识。

猜你喜欢
烃源
川西坳陷优质烃源岩的识别及分布特征
黄河口凹陷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二连盆地伊和乌苏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生烃潜力
渤东凹陷北部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德惠断陷深层烃源岩分类评价及成藏关系研究
“源热共控”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油气的差异分布
川东北地区陆相烃源岩评价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中-高演化阶段烃源岩品质评价标准探讨
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优质烃源岩分布及其控油气作用
生烃凹陷资源潜力快速评价新指标:烃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