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国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

2022-08-29 01:33
关键词:强国文化

徐 剑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

放眼全球,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东方文明古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短短七十余年,综合国力从一穷二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3岁,超过美国,其发展之速度和质量,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迅猛发展,中国已逐渐从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成长为全球化的领导者。这种领导力不仅要体现在经济维度上,即对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枢纽性影响,更重要的是需回答一个关键之问:中国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向世界解释中国发展的模式、道路和背后蕴含的深刻文明?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执政目标。文化强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的率先建成指标,富有深刻内涵。文化强国作为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符号,不仅能在中华大地重现五千多年璀璨文明的光芒,还能进一步传播中国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的新智慧与新贡献,让世界理解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刻内涵,让中国与全球各国文明对话的接口更加明晰,并在这种全球文化多维、和谐的交流中,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具体到当下,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强国是一个怎样的全球形象,去解释文明史何以在中国历经五千多年并绵延至今,去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何以是伟大道路、伟大事业、伟大成就,让世人理解中国在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何以是东方的和谐共生,而不是西方的殖民扩张。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结合传播学原理和文化实践给出理论回应。

在本文中,笔者首先提出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框架,并将这一框架概括为一个由国家文化价值观、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全球影响组成的多维、立体系统。第二部分讨论了中国文化强国形象全球识别系统的十大组成部分,分别是人类历史文脉、核心价值观念、理论话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核心文化产业、文化科技创新、国民文明素质、国际文化都市、全球文旅魅力和全球媒体传播。第三部分是基于全球视角看中国文化强国形象,厘清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全球传播对于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意义。

一、国家文化形象的全球识别框架

文化强国形象首先是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一方面是由多元主体、不同维度及复杂层次共同组成的连接性的信息网络;另一方面,这种图式的呈现往往是以某种“整体性”介入,以一种整体性的面貌呈现给受众。(2)徐剑.构筑城市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J].探索与争鸣,2021(7):49-51.文化强国形象基于国家形象产生,是特定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核心文化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在世界文化格局的表现,它统领了全球对特定国家的文化认可,是该国最重要的软实力。这种强国形象一旦在全球形成,在很长时期内就构筑了全球民众对该国的文化认知框架,很难被打破,其他国家也将难以超越。构筑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展现中国特色,又要全方位、系统性传播中华文化的传统精髓与时代特征,进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

文化强国与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等偏重物质文明的符号不同,具有精神文明的特殊性。它承载历史,具备跨越时间的穿透性。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民族的强盛也始终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另一方面,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能够为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富有建设性的视角和方略,它辐射全球,具备融通空间的共享性。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是具体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独享的商品,而是人类可以共享的认知过程,它是社会或群体与众不同的精神、物质、智力、情感特征的集合,是构建人们相互关系的意义、信仰、价值等密切交织的复杂网络,是驱动所有社会不断发展的动态力量,更是可更新的资源。(4)顾海良,沈壮海.文化强国之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4.文化是人类文明生产、发展、传播和创新的源泉。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形势变幻,区域争端、贸易摩擦和意识形态冲突层出不穷,文化的交流、汇聚是弥合人类分裂、重建社会共识的最好手段。

构筑文化强国形象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原则,既要摈弃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复旧崇古”。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全球提供中国范本和中国智慧。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纵观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文化强国,一方面既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可识别性,另一方面又能够产生、丰富和发展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产品。因此,要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应既具有世界文化强国所呈现的一般性特征,又能够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指向性。(5)胡守勇.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评价标准、构成要素与指标体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26-35.三是体现文化系统的综合性、复杂性和统一性。文化强国不仅仅包括人们日常认知中的文化形态(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旅游),更重要的是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理论话语体系以及对人类作出重要贡献的文明形态。

为全面回应2035年中国建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首先要在理论上确立一个文化强国的参照系,并基于这个参照系提出最终的形象构成。就此,笔者认为,虽然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地理资源、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但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是共通的,这也是不同国家实现文明对话、交流互鉴的基础。就此而言,国家文化发展的最优状态就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6)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2012-11-16)[2022-04-2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19596022.

基于此,借鉴管理科学领域的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概念,我们将文化强国的全球形象分为国家文化价值观识别、国家文化竞争力识别和国家文化全球影响识别三大部分(图1)。

图1 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

(一) 文化价值观识别

软实力已成为全球各国衡量国家是否成为文化强国的核心指标。该概念最早由美国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7)Keohane R O,Nye Jr J S.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Foreign Affairs,1998,77(5):87-88.

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他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而在文化软实力的诸多构成维度中,灵魂是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传播构成了一个国家是否成为文化强国的核心指标。中国是一个文化传统资源和当代文化精神财富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我们仍不被认为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这一方面和许多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认知偏见有关;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在世界文化版图的影响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如何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内涵、新成就与新辉煌,如何让中国文化为世界人民共享,为全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力量,是学术界、理论界迫切需要解决的话语权问题。这不仅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要求,更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当代全球发展格局下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能够为中国民众谋福祉,也应能够成就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发展格局中的独特性、辨识度和影响力,不断突破不同文化传统的文化障碍与文化差异,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华文化智慧。

(二) 文化竞争力识别

文化强国识别的第二个维度是竞争力识别。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核心就在于生产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服务、带来什么样的文化创新以及养成什么样的文明国民。统一、繁荣的文化市场是文化强国的经济根基,它能够促进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在市场内部自由流通,避免国家间由于不同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法律制度而造成的贸易壁垒。文化产业作为版权产业,具有非物质产品的公共性,在数据技术、网络技术的助力下,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一个国家可通过统一文化市场的商品自由流通,立足于该国文化传统,和其他优势产业形成合作互补,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产业,而这种核心文化产业又将反哺该国的文化优势,带来突破性的文化科技创新,帮助该国在全球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文化市场的建构中,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国家文化的基本盘。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强国的托底工程,其基本原则是保障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要看到,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存在不同的发展条件,如果纯粹让市场要素自由流动,那就会存在文化资源获取和文化服务享受区域不均衡的问题。文化乃是国家的公共产品,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转移支付,为所有地区提供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以保障国家文化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让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追求的根本价值,也是文化强国建设追求的最终目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动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劫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方面秉承传统的热爱和平、善良勇敢、勤劳朴实等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开始树立科学、民主、法治等现代意识,国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展现出文明有礼、集体互助、勤劳创新的现代国民精神风貌。

(三) 文化全球影响识别

文化强国识别的第三个维度是全球影响。当前,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超链接的全球世界,资源要素的互补性流动带来了经济市场的全方位连接,资金、人力、信息和科技在全球自由流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全球性的贫富差距也在加大,由发展而带来的全球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由不同文化价值观碰撞带来的地缘冲突、贸易冲突不断上升为文明冲突。而解决冲突形成共识的唯一办法,就是实现各种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城市,尤其是全球超级都市已成为当下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联通的交点和枢纽,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给全球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创造了新的空间和场域,不同文明的文化形态在其中可以和谐共生,新的文化业态和创新科技在其中得以孵化、成长,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强国,无一例外会诞生若干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超级都市。

此外,人类的需求是不断进阶的,随着全球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从早期的衣食住行等基础需求,不断增加享受文化旅游服务等精神需求。世界文化强国的另一显性标志是把自己的物质、精神文化财富凝固下来,转化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全世界的游客来享受该国的文化财富,使游客不再受限于其所在国的地域,而是从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视角去体验多元的美好生活。

长期以来,对人类理想、美好生活的阐释多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被西方主流媒体所构建。这种世界图景的构建一方面展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共性,但另一方面单向度的强制阐释缺少包容性和开放性,忽视了一定历史传统、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中国家文化发展机制和规律的特殊性,其目标不是基于文化自身交流对话的多样性,而是试图依靠对于一种主流文化的强制性规定来确立自身制度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崛起,这种西方主流媒体以专业面孔包装的单一意识形态属性越来越被世人所认清,媒体解释、传播的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中国需要自己的超级媒体作为传播载体,构筑起阐释中国发展的叙事框架,充分向世界展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壮举和时代功绩,让全球看到中国发展的速度,了解中国发展的实力,欣赏中国发展的模式,赞叹中国发展的成果。

二、中国文化强国形象全球识别系统的构成

到2035年,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时,中国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立足当下,思考未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我们必须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如何向世界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涵和特征。当今世界,发展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全球发达国家共同追求的国家战略。各国的文化发展有人类精神产品的共同性特征,但同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特性,使得每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模式和优势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中国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词包含了文化强国的一般性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殊性两层含义。

基于此,笔者认为构筑中国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必然要考虑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强国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也是构建全球多元文明交流、对话的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些文化发展的共性,则很难实现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形态的对话,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形成阻碍。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历史最悠久的东方文化传统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性,构成了中国在文化强国全球竞争中的核心优势和靓丽识别。

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文化发展的根须深扎在祖国土地上,深扎在中华文化的厚实土壤中,以返本开新、革故鼎新为要,提炼文化传承发展中的核心内涵价值,全面塑造文化强国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强国形象全球识别系统的核心是一国屹立于人类文明世界的文化资源和价值观引领,它包含人类历史文脉、核心价值观念和理论话语体系。应着重展现中华文化由传统延续到现代,独立探索为人民谋幸福之道,为人类思想体系贡献出的东方智慧,进而引发全世界人民的思想共鸣。

(一) 人类历史文脉

纵观世界历史,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国家,其根本在于国家认同背后绵延和蓬勃的文明之源。弗洛伊德在《论文明》中提到:“当一个人已在一种独特的文明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并经常试图找到这种文明的源头及其所由发展的道路的时候,他有时也禁不住朝另一个方向侧瞥上一眼,询问一下该文明未来的命运以及它注定要经历什么样的变迁。”(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明[M].徐洋,何桂全,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尽管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特色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的文化发展都不可缺少的是对于其文化赖以生长的独特历史文明土壤的深厚培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以其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面貌闪耀于世界文化之林,并不断迸发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关键就在于由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熠熠生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从闪烁着文明初曙的仰韶、红山,到记录着邦国起源的殷墟甲骨、陈仓石鼓,从流光溢彩的汉唐风韵,到清新典雅的明清美学,中华文明以其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历史唯一性在世界文明的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源泉。

正因如此,文化强国的全球识别必须首先扎根于对于人类文明具有深远意义的中华历史文脉,并以此为基石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在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中展现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文脉,并非要强调“唯我独尊”“一家独大”,而是要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在不断坚定的文化自信中面向世界积极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包容力,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携手进步,凸显全人类共生共荣的历史文化的世界性表达。

(二) 核心价值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0)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核心价值的塑造是大国文化的一个突出标志,也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石。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存在于与世界文明的碰撞和对话中,从来就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价值观或者亚洲价值观,而是世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1)王京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45.它不仅对早期西方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世界人民思考自然、宇宙等宏大命题以及自我、生活等微观话题带来了东方智慧。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社会文化与伦理发展中逐步发展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根基,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传统中华文化,包含了谦和、自强的气度和豁达、明理的处世智慧等特点。在千百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国文化始终坚持包容大度,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身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与维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念核心的高度概括,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套能够准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不仅要将核心价值观念作为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的关键,形成共同的文化追求与精神力量,也要将其塑造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显著特征标识和内在动力源泉,构筑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核心竞争力。

(三) 理论话语体系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恩格斯的这一著名论断点明了理论作为文化建设“上层建筑”的重要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系统阐明了文化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19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卢卡奇等人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欧洲大陆,以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开辟了诸如文化批判理论、文化研究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理论纲领,并对西方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的实际发展产生了现实意义上的深远影响。可见,理论话语是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南针”。以系统思维构建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不可或缺的是要建立具有系统论地位的,能够指导文化领域发展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体系。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与发展建设中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道路——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等阐述党的大众文艺思想、人民文艺理论的著名论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百”方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党始终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文化发展的总路线方针,并在文化大繁荣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体系的边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1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7- 10-16(7).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话语,不仅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也为世界文化交融互通贡献了思想理论支撑。因此,在构筑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时,必须首先遵循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所阐明的文化发展方向,以此作为引领文化强国形象建设的重要依据,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强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理论话语体系识别,让中国的文化智慧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强国形象全球识别的第二个维度是文化核心竞争力识别,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核心文化产业、文化科技创新和国民文明素质这四个方面,这既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表现,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可让全球看到中国发展的速度,了解中国发展的实力,欣赏中国发展的模式,赞叹中国发展的成果。

(四) 公共文化服务

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途径,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给予了持续支持,围绕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等方面不断加强监督和保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使我国在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走向世界前列。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时间不长,却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将保障人民的文化利益作为一切公共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缩小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地区和城乡差距,不断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识别,需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指投入多少资金,修建了多少场馆,而是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始终做到文化的发展为了人民、文化的发展依靠人民、文化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构建文化强国全球形象识别的公共文化服务维度中,要突出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体系优势,将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理念向全球宣介,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模式经验与世界共享。

(五) 核心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国文化生命力的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15)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2).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强盛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核心文化产业的品牌标识度、发展格局和世界影响力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文化强国全球形象识别系统的背后,必须有产业的支撑,缺乏核心文化产业,将会导致文化强国整体形象的分散、薄弱,文化特色难以充分彰显,不利于文化品牌的打造与国际传播。纵观世界顶尖的文化强国,都具有自身十分鲜明的核心文化产业识别,既避免了在激烈的全球文化市场上的同质化竞争,又能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进而提升本国文化在全球的知名度,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如提及法国,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其引领世界潮流的时尚产业;提及日本,其动漫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人心;提及英国,其创意产业则在全球文化市场中一枝独秀;提及美国,其版权产业则拥有良好的全球口碑和国际竞争力。这些国家通过塑造自身特色鲜明的核心文化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并深度介入全球的产业链条,在国际的文化贸易中创造出巨大的价值。(16)徐剑.构筑城市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J].探索与争鸣,2021(7):49-51.

在文化强国全球形象识别系统中,核心文化产业不是作为单一的孤立要素而呈现,而是作为网络节点深度嵌入信息网络,凸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发挥出强大的产业联动作用。例如,日本的动漫产业具有吸引所有年龄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动漫文化形式不断催生并持续产生创新的思维,在社会中形成庞大而忠实的粉丝群。动漫产业不仅通过带动文化节庆、文化旅游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日本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面对文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格局,我们需要明确思路,集中资源,坚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在全球具有话语权和产业优势的核心文化产业识别。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明显快于整体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17)江小涓.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1(8):4-34,204.面向未来的全球市场,应当积极塑造包括电竞产业、数字教育产业、网络文学产业、数字媒体产业、虚拟现实产业等在内的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核心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融通全球数字文化元素,推动产业要素集聚,将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作为中国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产业支撑,引领未来全球数字文化发展的前沿,增强我国综合性数字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中的识别效果,打造中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极具特色的文化新业态以及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核心产业标识。

(六) 文化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正逐步成为国家竞争博弈的主战场,文化领域概莫能外。可以说,国家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文化强国建设的高度与显示度。甚至可以说,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必经之路。这个铁律,已经被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所证明。从历史上看,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而要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文化领域实现高水平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建立起文化与科技协同创新的模式,促进区域协同、产业协同、技术协同,从而打破科技与文化各主体之间的藩篱,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加速聚集,迸发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集成化发展新动能。唯有如此,才能将文化科技创新塑造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量,在世界彰显具有中国基因的文化科技创新实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创新标识。

现如今,与世界顶尖文化强国相比,我国综合运用科技创新力量牵引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手段还不够丰富,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落地转化的效率还不够高,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要加快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占据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技术成果高地,在文化领域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布局元宇宙等新兴技术赛道,不断增强我国在文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在全球的文化产业技术竞争力,面向未来文化科技领域关键技术前沿打造中国标杆;二是要积极开拓我国文化新技术应用场景,以核心技术为牵引加快推动文化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消费深度结合,打造更多直播、VR/AR、5G云游戏、元宇宙等新兴数字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提升中华文化表现力,让中国研发、中国出品的文化科技应用在世界舞台落地生根;三是要强化优势文化产业科技赋能,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积极建设全球性文化科技技术研发合作平台和交易孵化平台,吸引世界顶尖文化科技技术要素向中国集聚,在促进创新创意萌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放大中国文化科技创新的平台辐射力,积极塑造世界文化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标识。

(七) 国民文明素质

国民素质与精神文明反映的是文化强国的内生气质。任何文化建设的功能和成果,都需要通过人的活动加以传递,都需要通过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国民文明素质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国民素质”的概念,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19)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1997-09-19)[2022-05-01].https://www.cctv.com/special/777/1/51883.html.党的十六大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时强调,“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20)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全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EB/OL].(2002-11-18)[2022-05-02].https://www.mfa.gov.cn/chn/pds/ziliao/zyjh/t10855.htm.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国民素质与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到一起,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将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之一加以强调。(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公民素质进行系统论述时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2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可以看出,不断提升国民文明素质,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国民文明素质的展现,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抓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与礼仪的推崇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高中及以上程度受教育水平人口的占比已超过40%,文盲率则降至2.67%。(23)国家统计局: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文盲率降至2.67%[EB/OL].(2021-05-11)[2022-06-01].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1-05-11/doc-ikmxzfmm1773247.shtml.尽管我国国民文明素质近年来呈现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距离国际顶尖文化强国仍有明显的差距。在全球交流日益密切的地球村时代,国民文明素质已经早已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而是在全球互通与国际交往的各个环节得以展现,因此,国民素质不仅将深刻影响国家全球形象的塑造,也直接影响到文化强国全球形象识别系统的生成。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不仅要强化公民的素质教育,还应充分发扬中国民众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热情待客、平等待人的处世态度,在文化交流、对外开放中给世界人民留下良好的印象。“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构筑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既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以诚待人的真挚,也要让人们看到我们言行得当的分寸;既要让世界感受到我们至真至情的热忱,也要让人们感受到我们知礼守礼的气度,全面构筑起文化强国的国民文明素质识别,提升全世界对中国人民的好感、认可和尊重,展现大国风采、大国风度。

文化强国形象全球识别的第三个维度是全球影响力。文化强国是一项具有历史经纬和全球视野的重大战略,必须承担起向全球推介中华文化,让世界感受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全球叙事能力,讲好文化强国的中国故事。这一维度主要包含国际文化都市、全球文旅魅力和全球媒体传播。全面体现出我国构筑文化强国对全世界文化格局所产生的正向影响,通过展现富有活力和多姿多彩的城市文化,充分发掘优秀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助于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球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八) 国际文化都市

城市是现代国家的筋骨与血液,同样的,国际文化都市,也是构成文化强国的枢纽与节点。文明兴于城市,文化也因城市而伟大。正如斯宾格勒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事实。”(24)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齐世荣,田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9.城市是一种心灵状态,是一个独特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25)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42-243.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新事物,城市体现了自然环境人化和人文遗产自然化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城市赋予前者以人文形态,又以永恒的集体形态使得后者物化或外化。(26)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城市的文化属性包含了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人的认同与归属,(27)王京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繁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这种文化属性深刻根植于城市的基因,并塑造着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形象,建构着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文化大都市,是全球文化发展的枢纽和节点,是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门户,承载和控制着全球文化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也是文化强国面向世界的主要窗口。(28)徐剑.国际文化大都市指标设计及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2):17-27.从世界城市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中国的国际文化都市软实力距离发达国家知名文化大都市仍有明显差距,中国的国际文化都市识别未能充分凸显。根据笔者研究团队长期对国际文化大都市进行的全球追踪评价,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旧金山等发达国家城市始终占据全球前列,我国表现最好的两个城市分别是北京和上海,在2020年的国际文化大都市排名中分列第6和第8位。(29)曹继军.《2020国际文化大都市评价报告》今发布,上海比上年又进一步[EB/OL].(2021-01-07)[2022-03-01].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7e56808fd2cd4804b1a4335de6bfb0ea.未来,在构建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过程中,必须加快构筑我国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识别,提高城市的全球叙事能力,支持城市突出自有特色,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化都市的全球竞争中,从而打造面向世界、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和中国美学的全新城市形象。

(九) 全球文旅魅力

从文化现象的角度来看,旅游既是文化内容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是人们向往与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吸收人们来旅游则是一国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强国,无不拥有吸引全球广大游客,让世界人民心驰神往的文化旅游胜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很多时候也直观地体现为对海内外游客吸引力的竞争。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厚重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国家而言,文旅产生已经成为展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不仅仅是一个休闲和消费过程,更是感悟中华文化、体会文化自信的过程。因此,在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中,全球文旅魅力发挥着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美丽中国”形象、促进人文交流、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作用。

打造全球文旅魅力识别,一是要加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尤其是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二是要将全球文旅魅力的提升作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点,在完善文化旅游对外推广体系的同时,设计推出更多具有国际化水平,既能反映中华文化特色,又适应国际游客消费习惯和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增强中国旅游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三是要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旅游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大国间的旅游信息、市场、服务体系深度合作,依托“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框架打造跨境旅游文化带,通过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以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主动发声讲述我国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和旅游业全方位应对世界疫情变化的有力举措,为全球旅游市场复苏、增进全球文化旅游交流贡献中国方案。

(十) 全球媒体传播

文化强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自身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和文化魅力的竞争,更是文化传播渠道的竞争。长久以来,由于世界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欧美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30)徐剑,刘康,韩瑞霞,等.媒介接触下的国家形象构建:基于美国人对华态度的实证调研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17-24.最直观表现是,现如今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传媒集团,几乎都在欧美国家成立并发展壮大。这直接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文化全球传播渠道的局限,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在全球媒体中形象识别的立体化表现。

从文化强国建设的角度而言,要打造中国特色的全球媒体传播识别,就必须拥有全球舞台的媒介话语权,拥有可向全球民众辐射的传播渠道,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产品才能够有效地在全球市场中流通,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才可能触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面向未来的国际传播格局,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必须着力培育做强一批拥有国际运营能力,在全球范围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传媒集团,要尝试打破媒体环境中的资本壁垒,鼓励民营资本、非政府属性的企业成立面向全球的媒体机构,为展示输出“中国原创”“中国制造”“中国出品”的文化产品矩阵搭建世界级的传播平台。未来,我国应该继续探索媒体出海的新思路,创新媒体海外发展的新模式,更加深入参与到全球媒体秩序的建立和组织工作中,让更多中国本土企业在国际媒体格局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取得成绩,赢得赞誉,打造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全球媒体传播识别。同时,在“人人都手握麦克风”的数字时代,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机构主导视角,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转向给我国夺取全球媒体话语权提供了宝贵契机。要积极鼓励民间力量、海外力量在全球各类数字媒体平台发声,打破地方边界,在以新型社交媒体为主力的国际话语体系中精准发力,主动参与构建新时代的数字国家形象。此外,还应充分调动民间文化资源力量优势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持续扩大中华文化“朋友圈”,面向全球各地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传播不同风格的“中国好声音”,搭建更多的文化传播平台,促进中西文化交汇融通,形成多方参与、层次清晰、亮点突出、循序渐进的传播局面,不断刻画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知图示。

三、总结:文化强国与全球传播

向全世界讲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故事,关键是要突出其主角和灵魂。故事的主角是中国共产党,灵魂则是人民的美好生活。

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党。它领导着中国发展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为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另一种道路。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没有中国经济的成功。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就不会有让世人瞩目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改革开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的产业分工合作就会分崩离析,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就会受到威胁,反全球化的浪潮将此起彼伏。

可以这样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发展之路不仅满足了占地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美好生活期待,更重要的是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样的历史贡献虽已被广大中国人民高度认可,但遗憾的是,受西方主流舆论场意识形态偏见叙事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全球形象还存在着极大的歪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全球视野和当下时局来看,未来十年的重中之重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这是中国故事的关键主角。要格外突出彰显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政党形象。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多元化深入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成为各国执政党面临的当务之急。世界在探寻中国发展之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事实胜于雄辩,当代中国发展史是最好的叙述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深深融入党的血脉,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政党。要把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关键任务,将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雄辩事实,客观、立体、生动地向世界讲述;向国际社会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执政模式、选人用人标准,深刻阐释党的治国理政理念、实践和成就,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塑造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执政党形象。

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使命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强国故事的灵魂则是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发展中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31)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N].人民日报,2022-02-27(1).

面向未来,中国将胜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构筑文化强国形象的全球识别系统,不仅能够回答国际社会的一系列疑问,更能够通过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可,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由衷敬佩。

猜你喜欢
强国文化
文化与人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