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日平(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第二职业学校,温州 325405)
哀伤(grief)是指面对丧失(失去了所爱或依恋的人)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现。心理学家罗伯特·内米耶尔在研究中发现:平均1 个人的死亡将影响其周围128 人的生活。每个人在面对至亲死亡时都会产生痛苦的反应。随着时间推移和自我心理调适,90%的人能够接纳和面对哀伤,约有10%的人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哀伤反应,严重影响个体心理健康。
当班级学生出现生命的丧失,学生与老师会经历重大的哀伤反应,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的蝴蝶效应,丧失后的哀伤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Agneta 等研究发现,哀伤辅导对健康和幸存具有预防作用。因此,当学校学生发生丧失事件时,开展哀伤团体辅导路径(见图1)研究有助于人们体验哀伤痛苦,走出哀伤,恢复正常心理健康水平。
图1 哀伤团体辅导的路径图
丧失是指失去曾经拥有的东西,伴随亲人的离去。丧失追随着个体的成长过程,当丧失发生时,会给个体生活带来一定影响。面对同学的丧失,班级学生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哀伤反应,在生理上、认知上、情绪上、行为上都会有一定的哀伤表现。
正常的哀伤反应是每个人面对哀伤都会产生的躯体、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反应,如:悲伤的情绪、睡眠变差、注意力不集中、脾气变暴躁等。其实,每个人面对丧失呈现出的哀伤反应是一种正常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能通过自身的调整,从悲伤中走出来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
非正常的哀伤反应也称病理性的哀伤反应。在认识上,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否认、悲伤、回避谈论死者;在情绪上会有一定波动,如:伤心、低落、内疚、无助、压抑等;在行为上,学生会有一些注意力不集中、晚上梦见死者甚至不容易入睡等。约10%的丧亲者可能出现病理性的哀伤反应,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我曾经在2021年的10月份参与某中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某学生因为不堪学习压力从家里三楼跳下自杀,其同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哀伤反应,每天在家里以泪洗面沉浸于哀伤之中。后来,该生觉得既然同桌已经不在,自己来学校也没有什么意思,与其他同学也合不来,干脆就辍学在家。在家期间,该生时不时还会表现出哀伤反应,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哀伤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是根据Worden 任务取向哀伤辅导模式。第一,帮助他接受失落的事实,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增加它的现实感。第二,处理哀伤的痛苦,怎么样去表达?怎么样接受自己这种悲伤的情绪、情感。第三,适应一个没有逝者的世界,这个部分也是比较难的,怎么样帮助他去调适现有的生活,以适应一种新的生活状态。最后,在参与新生活中找到一个和逝者永恒的联结,这也是哀伤辅导的比较关键的部分,鼓励丧亲者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坦然重新将情感投注在一种新的关系中。
团体暖身阶段开始前,简要说明团体活动的目的、辅导目标及活动规范,重点是团体氛围的营造和关系的建立,再次强调课堂公约:尊重、倾听、真诚、分享。虽然这是一个班级团体辅导,成员之间较为熟悉,但是在哀伤团体辅导中,关系的建立还是非常重要,因此,要再次强化团体关系和氛围。
常用的指导语:各位同学,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是为了咱们班的某某同学。在前段时间,班级里传来了噩耗,某某同学不堪内心的重负,选择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逝者已矣,生者坚强!该同学的去世,给班级其他同学带来了一定的内心冲击,我们都有正视自己内心,看到自身情绪的需要。今天,通过开展这个团体辅导活动,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来直面这个悲伤的事实,体验这份哀伤的情绪,并彼此支持从这份悲伤的情绪中走出,使得在座的同学们能更好适应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在整个团体辅导活动中,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能做到相互倾听、尊重彼此、真诚分享,并能做到保密。
操作:本环节在轻音乐的背景下,辅导教师通过呼吸放松的方式引导全班学生进入冥想的状态,回忆起与死者生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指导语:请所有的同学们调整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的节奏上,仔细地感受音乐的节律,用心感受一下你的呼吸,随着每一次呼吸的加深,你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了。首先,请同学们回忆某某同学刚入学时,你们第一次见面的感觉怎样,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与某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听到噩耗时的情绪感受,如果把这种感受描绘成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
本阶段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体验内心哀伤的感受,并仔细感受哀伤带来的情绪变化。在学生的作品分享中,询问: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知道该同学过世,从而整理学生的内在情绪感受。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大部分学生都陷入了一种痛苦的状态,甚至一部分学生分享时眼角闪烁着泪花。
面对班级同学的丧失,大部分同学表现出了一定的哀伤反应。哀伤治疗专家威廉·华尔顿认为,丧亲以后,人们会出现丧失反应:认知上会出现不相信、否认,情绪上会出现痛苦、愤怒,生理上出现呼吸困难、缺乏精力,行为上出现失眠,社交退缩等。这些都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1.追忆与归整
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们回忆死者为班级所做的一切,学生与他相处的每个瞬间。“如果某某同学还在,你还有哪些话想对他说,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事情,如:未表达的感谢、来不及说不出口的道歉或尚未消除的误会,请同学们把这些话,写在爱心卡上,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然后寄送祝福。只要我们真诚地表达,某某同学就一定能收到的。”
2.告别仪式
操作:鼓励学生把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地宣泄内心的情绪。接着,请所有的学生在内心以默读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举行书信焚烧仪式,请所有的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内容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铁桶里面“烧”给某某同学,相信他一定会听到我们的心声。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哀悼,开始新的生活。
哀悼词:亲爱的某某同学,你好,今天,我在这里悼念你,送去我的心声!我知道你能收到我的祝福,生命有限,但爱无限。感谢你为班级所有的付出,感谢你给我们带来的欢笑,我会做很多的好事来纪念你。你好好休息吧,我将继续上路,去创造属于我的生活。
操作:请所有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营造彼此支持的氛围,讨论:我可以为自己,为班级做哪些积极的行动,来纪念某某同学。最后,在祝福声中结束本次的哀伤团体辅导。在走出哀伤的过程中,辅导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从过去的悲痛情绪中走出,从过去的消极想法中走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哀伤辅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借助一个心理团队的力量。面对丧失,每个人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哀伤反应。在哀伤中,我们容易将焦点集中于当事人,而忽略了身边亲近者,甚至是班主任。因此,在哀伤辅导前,团体辅导教师首先要对哀伤事件的影响程度进行一项系统性评估,包括亲近的同学、班主任、科任老师等。其次,组建团队力量进行干预。面对哀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内心需求。班主任内心会有恐慌,学校的心理教师也会受到心理冲击,同桌面对同学的丧失可能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因此,哀伤辅导需要集结多方力量,共同制定较为系统性的哀伤辅导计划。
在哀伤辅导过程中,学生会呈现出大量的情绪,特别是与丧失学生较为接近者。课堂上,一部分学生谈到:真不敢相信他就这样离开我们,甚至他的好友哭泣地说道:“老师,他还答应我下周一起出去玩呢,怎么就这样走了。”此时,辅导教师要注重接纳学生的感受:“是的,我们很难相信他的离开,还有很多话要说。”整个过程中,团队领导者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要正常化情绪。在辅导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敢表露自身的情绪,一些学生压抑自身的情绪,甚至一些学生出现情感隔离的情况。因此,团队带领者要看到学生情绪表达的需求,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述正常的哀伤反应。
哀伤团体辅导结束了,但是哀伤辅导并没有结束。一些学生将情感压抑在内心并没有表露出来,还需要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后续的关注。在一次危机干预过后,我与班级的学生和班主任一起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情绪宣泄出来了,情绪慢慢变得稳定,都能集中精力投入正常的学习中来,班级的课堂氛围也越来越趋于平常了。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关注重点学生,例如一些与丧失者较为亲近的学生,定期了解他们的睡眠情况、内心想法、情绪反应。约有10%的丧亲者可能会出现病理性的哀伤反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学校要对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给予心理支持。面对学生的丧失,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往往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心冲击。因此,学校要为重点学生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生态。
总而言之,开展哀伤团体辅导,有利于学生从丧失中走出来,帮助学生从心理失衡状态走向稳定。心理辅导教师要积极学习专业化的哀伤辅导,努力探索哀伤辅导的新途径,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分享中领悟,从而走出哀伤,建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