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彩霞 艾忠 郭子豪
摘要:港口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先导产业,也是对外贸易的领旗手,城市间联动与合作在此率先展开。而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充实完善的资源配置,将成为世界航运交易最大的热土。深圳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口岸之一,面临着多项压力,其中包括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协调合作机制建设不完善、环境问题突出、湾区内港口同质化竞争激烈等,深圳港要科学定位、协同发展、绿色改造、服务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寻求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港口;资源配置;港口发展
港口对于世界贸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每一个国家对其发展研究都是极其重视的。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建设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开始进入创新发展阶段,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城市之一,深圳港口的发展与其区域经济中心的变化有重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深圳市(原宝安县)仅有少数百吨以上的内河土坡港,每年的总承载能力不足10万吨,海上运输几乎是一块空白,而在建立了经济特区以后,深圳开始用破山填海的方式修建了海港,而深圳的港湾,在这一段时间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在2020年成为全球第四大港口。截至2021年,深圳港已经有215条国际集装箱班船航线,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口岸连接。然而,深圳港口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立足于湾区的大环境,积极探索大湾区与深圳港口融合的发展策略。
一、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圳港口的运营现况
(一)航班航线覆盖面广
2017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中国香港签署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合作建设背景下,截至2021年,深圳港共开辟全球集装箱班轮线路239条,涵盖了全球十二大航区,己到达世界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个口岸;深圳港口己与全国18个主要内河港口和6个内河无水港口达成组合港协定,己开辟了涵盖全国52个主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支线港口的60多条趸船线路(含香港)和14条海铁联合货运班列航线,并挂牌经营4个主要内河港口。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是国际旅客运输体系,强化大湾区与国内外的交通运输;重点推进广州和深圳的城际轨道交通枢纽建设;强调都市圈轨道多层次网络融合,依托中心城市带动提升都市圈区域发展,以大面积的联合发展在更大范围提升整个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个位于珠江两岸的重要海港,都已经迈入了世界亿吨大港的行列,广州港和深圳港的集装箱运力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它们的航线遍布世界各地的主要口岸,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海港群的进程。
(二)货运量持续增长
2017年,深圳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 41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2. 73%;集装箱吞吐量2520. 87萬标箱,较上年同期增长5. 13%。2018年,深圳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 51亿吨,同比增长4.1%,集装箱吞吐量为2573. 59万标箱,同比增长2.09%。202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 7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为2,877万标箱,年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名,而在国内也仅次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
二、深圳港口与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内港口及国际航运重点港口比较
(一)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港口比较
1.港口所在城市产业布局比较。2021年10月《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对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展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的目标之一是创新驱动获得新突破。整合全球技术创新因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并培育了若干国家和省级的工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型载体。而对于建立现代制造业协同创新体制,《规划>还指出要加快粤港澳产学研合作开发,重点推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布局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产业技术基础设施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重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在具体的产业领域里,还确定了在半导体元器件领域,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集成电路公共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另外,《规划》提出要建成珠江三角洲高端制造业发展核心区,要求推进珠三角地区实施高端性开发,增强“双区驱动”和“双城互动”效果,推进成为我省全域积极参与“双区”创建、“双区”引导,推进我省全域增长的区域协同发展布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带,在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部)建设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区。
而深圳的制造业不仅是他们的财富来源,也是他们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培育并造就了一大群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公司,比如华为、中兴、大疆、迈瑞医疗、华大基因等企业,深圳的科技创新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名列前茅的。
2.港口吞吐量比较。身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发展核心都市,我们在物料运送量和出口商品依存度等几个重要方面均成绩明显,海港的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更是稳居国内各大中城市首位,充分展示了深圳市优越的口岸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随着深圳港和广州港的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内港口的相互竞争趋势已经是愈演愈烈了。自从2004年把世界最大的货柜码头“宝座”名头拱手相让之后,香港这个古老的世界航运枢纽的地位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过度依靠转口贸易导致香港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上升,加上大陆与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很大一部分的外销都是通过直接或近海的方式进行,加上盐田、蛇口和南沙等口岸的基础建设和改善,经由香港的中转口贸易量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广州港作为华南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的国际通道,位于珠江入海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是“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汇要道,是目前深圳港口最大的竞争对手,近年来广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与增速都呈现出十分良好的态势,与深圳港口处于同一梯度。
深圳港口的最大优势就是可利用的港口面积和海岸大,集装箱运输服务高效,但缺点是没有完善的集散系统。而巨大的货物吞吐量和快捷的集散系统是广州港最大的优势;后方用地比较宽敞,所以港口的发展空间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广州港、香港港与深圳港之间地理位置的差距,导致了两个港之间的经济重叠,又都是以集装箱为主,市场价格一致,航线趋同,内地发展升级,物流周转量也会有所降低,但珠三角整体的港口建设投入并没有减少,因此,港口的整体生产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上述原因都可能引发对广州港、香港港与深圳港的利益争夺。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广州港口、香港港口和深圳港口相互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资金纽带关系,以及海港自身条件上具有相似性。上述原因都为各口岸相互之间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机会。虽然短期内来看广州港会由于能解决珠三角中西部集装箱运输需要,而分流了部门原先通过香港港和深圳港进出口运输的大型集装箱运力,但从长远考虑,虽然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将会较快实现饱和,但珠三角中西部的大量集装箱仍会流入广东深圳口岸。最后,广州港口、香港港口和深圳港口会共同构成一个分工的联合竞争体系,而整个珠三角货流结构在总体上也会更加优化。
(二)与其他国际航运重点港口城市指数对比
根据《全球湾区空间流动评估指标》,对美国纽约、旧金山、圣何塞、日本东京、中国香港以及中国深圳等六个湾区主要港口城市的流量指标进行了计算。与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国际港口城市相比,深圳的流动性指数总分明显偏低。仅在物资流动领域方面得分(0. 11分)高出六个城市的均值(0. 09分),位于世界第三。在人才流动、资金流动、信息流通和社会流动环境等其他方面,显著低于6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在全球六大湾区的都市要素資源流动综合能力总指标得分中,深圳总分位列第六名,但总体地位较去年有了很大提升,己接近第五名旧金山。
三、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深圳港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功能重叠,科学定位缺乏
整体由部分组成,各港口的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深圳港、香港港及广州港是湾区的三大港口,这三个世界级港口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部分影响整体,因大湾区内形成了多个同等规模的港口,所以湾区的未来发展将会受到其产生的重叠影响,其中以深港广三地的竞争最为激烈,三个港口的年货物吞吐量均超两亿吨,但港口之间临近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似的区位条件让它们所辐射的经济区域极大程度上地重叠,难免会因争夺利益而影响对自身发展定位的规划,港口功能的高度相似使得深圳港口发展的不确定性更深一层,而深圳港与各港口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复杂。
湾区的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港口这一核心资源的,没有错位发展而是相互独立竞争,缺乏科学定位,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内港口相较于国际港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若粤港澳大湾区各港口能协调合作起来并对自身进行科学细致的定位,将会产生良性的集群效应。这不仅能使交易成本降低,集聚经济效应,而且能优化资源配置并实现信息互通。
(二)竞争激烈,协调机制缺失
各大码头的竞争,基本上都是为了供应而进行的。深圳是我国较早进行港口产权制度改革的特别行政区,其港口公司具有独特的体制和机会以及很强的竞争力,深圳港具有比国际港更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更能在东南亚和香港之间进行运输资源的争夺;在邻近的港湾集团,利用其深海码头的作业效能,也可以参加对经济中心地区的资源争夺;深圳港口内有大小港口9个,港口公司20余个,尤其是在这些港口中,西部散货港口的争夺尤为突出。这样的高强度、高速度、甚至是扭曲发展的市场,虽然促进了港口的发展,但它所带来的消极效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深圳早期的港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投资商所获取的巨额收益,导致了重复的建设和模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程度的负面影响?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行政层面上,缺乏与湾区港口体量对标的协调机制。
(三)吞吐量大,环境问题突出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重要的港口聚集地,其中深圳港、香港港、广州港占据全球前十大集装箱吞吐量的30%以上,其中深圳港为全球第4大集装箱港,港船舶S02、NOx和PM2.5年排放量分别占本地排放源的66%、14%和11%,港口船舶排放为我市大气污染物重要来源。
深圳的秋季和冬季是“灰霾”的高发季节。船舶对于环境质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深圳是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口,每年平均有26,000艘远洋轮船进出。一批次10万吨级的货运船舶从深圳港出发,它的Pv12.5浓度与60,000辆重型柴油车辆的排放量相当。而海上船只的二氧化硫排放则占全市的66%左右。对船舶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提高城市大气环境的必要手段。
虽然我国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深圳港口作为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其庞大的集装箱吞吐量与通航船舶数量使得港口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
一是对污染清单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不力。由于还没有形成我国和区域层面的船只口岸污染名录,也没有系统、全面的船只保有量和经济活动水平统计资料,因此无法精确掌握各种船只的污染名录。
二是船舶污染监管问题。随着船只数量增多、流动性增强,监督管理难度加大,而随着船舶污染控制区的建设,将监督区域延伸至离岸十二海里,目前的登船随机监测方式运用起来就更加麻烦。同时船舶污染、油品质量问题等又牵涉交通、海洋、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众多部门,因此监督管理环节相对薄弱。
三是船舶污染管控水平较低。以往国家只对输出功率低于37千瓦的船用柴油机实施环境达标监督管理,但超过37千瓦的船用柴油机己开始列入环境监督范围。除新建船舶以外,目前国家对在用船舶并未出台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规定。
绿色港口是当今世界港口发展的趋势,深圳港需要进一步激发港口内企业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把发展“绿色”与“智慧”作为港口的主题。在建设绿色港口的过程中,深圳港己取得一定的成效,除了系统的理论和管理尚未形成外还存在其他的问题,因此,深圳港想要进一步建设绿色港口仍要继续探索。而在2016年深圳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市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五年行动方案(2016年2020年)》,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建设水平以及提升绿色港口的发展理念。
(四)竞争力弱,创新服务有待提高
虽然深圳港在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上领先于广州港,但近年来深圳港的增长速度正在赶超广州港。在内贸集装箱排名的竞争中,广州港更具优势。周边港口的快速发展削弱了深圳港持续增长的能力,削弱了深圳港在华南地区的地位。特别是来自香港港的竞争,虽然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高于香港港,但深圳港的主要优势是港口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集疏运系统相对完善。此外,作为世界航运和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高端服务业领先于深圳。尽管大陆的港口设施不断完善和货物运输成本的低廉,选择从内地进出口的货物不断增多,但是香港港凭借方便快捷的清关流程优势,在附加值高且急需的货物上客户依旧会选择香港港。
在我国工业转型过程中,港城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削弱,对港口的依赖程度也随之降低。面对转型升级和外部需求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深圳口岸的“升级之路”急需加速。
四、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圳港口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优化结构,科学定位
国际航运中心是指航线密集、水路纵深等硬件设施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软件功能于一体的功能性的港口城市,当前深圳港发展定位的最佳选择是打造一个兼具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的国际航运中心。
加强对自身发展的认识,科学定位,为了更好地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深圳港除了要进一步实施湾区协同发展的策略,提高港口产业发展的质量外,还要努力结合全球市场进行改革和创新,让市场和政府发挥有效的作用。在整合港口资源方面要做到与各港口间互相配合,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实现智慧化发展。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共同健康发展,为湾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圳港要进一步扩大与其它口岸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贸易往来,解决贸易和发展失衡问题,实现错位发展,防止出现无谓的恶性竞争,如果深圳港想要成为更多的中转站,既要巩固自己的世界一流的集装箱港的位置,又要不断完善国际转运系统。深圳港必须要加快转速,对生产的效率进行提高,努力缩短船舶停港的时间;与深圳港一样,广州港也充当着复合型港口的角色,但与深圳港不同的是,广州可以成为航运文化以及物流中心并以内贸为主;此外香港可以被定位为中转型的港口同时作为航运金融保险、经济中心;珠海、汕头、东莞、惠州和湛江这几个城市可以被定位为服务于广东东西部的腹地性港口,最终实现各港口功能合理分工、深度融合、错位发展。
(二)协同发展,良性竞争
1.构建完善的湾区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以及行业合作,推动以广州港、深圳港为核心代表的珠三角港群发展,打造“广东海丝路珠三角港群”。从当前看,在进行市场的竞争角逐过程中,深港广三地港口已经初步分工,划分了各自的功能,从而对自身的功能定位有了认识。根据我国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指导,深圳港要与湾区内各港口强化交流合作,优化自身的功能,协调发展和理性竞争,完善对接的工作,共同拉近珠江两岸港口的联系,与香港一道共同建造大湾区港口群,同时把深广两地港口作为主要港口在珠江口形成组合港,进而推动周边多个港口的发展。
2.互通互认海关信息提高通关效率。为了让珠江三角洲乃至其辐射范围的外贸集装箱与货物的进出口有效集聚在深圳、香港、广州三个港口,促进内地与香港两地海关的紧密联系和信息一体化,增强通关的便利性,极大地提高两地三港的通关时效。在推动与其他港口共同发展下,深圳港可以对其和香港的快速通关模式进行创新并可进行深港自贸通的试验计划,从而在靠近香港的前海蛇口自贸区与香港形成一个大型的直达物流走廊;深圳除了要与广州成为珠江口组合港外,还需要与香港一起探索深港组合港的建设。在业务方面,深圳港要和周边港口加强联系,减少繁琐及不必要的手续从而慢慢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通关一体化。为促进通关执法以及通关信息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承认,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个政府要加快协同机制的建设,深化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和国家质检局的交流。
3.倡导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港口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港口间可以通过合约、合资和参股式的组织方式进行联盟合作,这不仅会有利于业务和双方员工的协调交流,而且还将降低港口不必要的成本进而获得更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想要迅速进入并促进新市场的良好发展,新的竞争力量与网络资源的形成也必不可少;为了避免港口间的恶性竞争,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集装箱码头经营者可以考虑通过相互参股,开展优化股权等资本纽带的联结跨越投资主体组成部分的界限,让港口的企业形成共享利益和共担风险的机制,形成权利与义务并存的新局面,在带动和黄、招商港和广州港三大集团组建联盟合作战线的基础上,借此为契机吸引中小港口集团参与入股。有了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联盟,将大大提高港口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港口的职能也将有了更明确的科学定位与认识,进一步推动港口的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环境,绿色发展
1.对港口设备进行低碳改造,提升绿色占比。提高港区主要设备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转型发展的积极性,落实港区内作业的机械油电转换和油气转换的工作,采用岸基电源替代柴油机发电的岸电技术,为节能减排改造现有的装卸运输设备设施。鼓励推荐环保运输交通方式,例如具有运输能力强、能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较轻等特点的水水联运或是海铁联运的运输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交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不断对港口的装卸工艺进行优化升级,合理分配装卸的机械,避免“大材小用”,进一步减少港口的能耗。
2.探索建立湾区跨境治理机制。深圳市将推动湾區内开展的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加强与湾区内城市的协作,推动与香港的船舶污染防治工作的融合,并于2016年12月23号,香港特区环保署与深圳市签署《内地和港澳船舶大气污染防控联合协议书》,贯彻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条例,有力推动了中国区域环境治理工作的融合发展。为了保证合同的顺利实施,双方共同成立了协调管理小组,制定了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和考核指标,并形成了违反通告系统以及区域间实施的合作机制。
3.完善奖惩制度,提高治理部门执法水平。在政府层面上,要完善激励机制,有关部门要增加对建设绿色生态港口的财政支持,对那些为环境作出贡献的港口进行奖励,在政府的指引下,激发企业长期参与绿色港口建设的积极性。强化有关部门的监督执法力度,为了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污染,除了建立港航联动协调机制外,政府有关部门和港口企业还要设立一个促进绿色生态发展的管理机构或部门。
(四)增强竞争力,创新服务
1.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社会资金建立地方政府创投基金,以实现融资能力叠加,特别是积极推动中小型民营企业金融改革和民间融资创业两大试验区的建立,以促进民间融资转换创投融资、企业融资针对新产业、民企针对市场:同时,加快建立适合于创新型企业要求的研发机构和实践基地,并形成全球范围的中高端人才培养吸引和合作体系,如实施“精英计划”探索构建“人才+项目”、“创新+孵化”等创新模式。
2.优化产业布局,健全配套设施。由以前的依赖产品要素逐渐向依赖人力资源、科技要素等转化,而城市外贸也将由以货物贸易为主转向以服务交易为主。在向供应链等高端环节发展的过程中,深圳港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也将产生根本变化,港口吞吐量将不再是城市所追求的目标,而口岸发展也将服务于深圳市全新的城市目标定位,而以往大规模拓展的发展路径也将不符合深圳市全新的城市战略选择。通过建设试验区,整合重组港口资源、扩大公共商品供应。据调研表明,当前内环珠江河口大湾区的公共交通效率并不强,且低碳化程度也明显较低。因此,更需构建有效的城市交通网络。
3.提高吞吐量与装卸效率相辅相成。加强港口和航空运输的配套,完善港口之间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海路和铁路运输一体化的计划和实施。推进智慧港口的发展,以智慧港口为中心,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构建智慧港口运营管理与大数据分析平台,以提高海港的运营效能和水平,把深圳港口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智能海港。
五、结论
深圳是中国首个经济特别行政区,它既是中国制度改革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载体,也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创新型城市。其突出的成就使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重要性起到了榜样作用。深圳港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必须与湾区其他口岸保持协同发展,以“标杆”的身份,寻求共赢,在全球范围内携手共同发展。
深圳港作为世界知名的货柜港,在我国的航运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圳港在粤港澳一体化的背景下,加上深圳优越的口岸环境,必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而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圳港口面临的问题,例如:功能高度重叠、内部竞争激烈、环境建设问题突出、核心竞争力不足。进而列举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深圳港要想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分工协作,就必须要与其它港口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优化自身结构,科学定位。深圳必须紧紧抓住粤港澳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切实做好口岸建设工作,加快区域港口的一体化进程。全面推进区域港口的资源整合,提高港口服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陳朝萌.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定位格局实证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32-3 5+41.
[2]谢宁波.深圳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策略[J]港口科技,2016(3):50-52.
[3]聂鲸郦,绿色港口建设:深圳如何推进[J].开放导报,2017(6):67-69.
[4]汪德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港口发展之途[J].中国港口,2017(12):17-19.
[5]李君.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间的竞合演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乐宜春,周军,张伟,转型时期深圳港城关系协调发展思考[J].水利经济,2018(5):21-27+76.
[7]喻凯.府际关系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9.
[8]邓志新,湾区经济发展战略下深圳自贸区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4( 12):15-17.
[9]翟少辉.港城矛盾显现吞吐量增长承压深圳港转型升级进行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0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