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伟,陈毅文*
1.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中国北京 10004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存在消极影响,过早或过多地接受性别刻板印象,会造成性别化偏向,阻碍潜力挖掘和全面发展[1]。当性别刻板印象限制女性和男性发展个人能力、追求职业生涯或对生活做出选择的能力时,它是有害的[2]。颜色的性别刻板印象也不例外。Mulvey等[3]研究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材料的颜色与儿童表现的关系,结果发现被分配到柔和色(粉色、紫色和白色)材料的5岁男孩比其他参与者表现出较低的工程能力。
在影响刻板印象的来源中,有影响力的模型将成年人的行为确定为影响儿童内隐和外显社会态度和刻板印象的主要来源,而父母则是成人中通过内隐和外显线索影响儿童获取性别知识的最重要人物[4]。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和量表设计,探明3 ~ 6岁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情况,并联合检测儿童主要看护人母亲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及反刻板印象分别对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模式,为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积极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并为更好地消除儿童对颜色的性别成见,减少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提出实践建议。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性别发展经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和性别一致性3个阶段,性别认同是儿童性别学习的基本组织者和管理者。性别图式理论[5]认为,儿童一旦获得性别认同,他们就会开始积极地从环境中寻找与性别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同化到他们的性别图式中。随着这些性别类别信息的构建和整合,儿童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并依赖这些刻板印象将这些信息严格地应用于自己,同时形成他们对他人行为的判断[6]。
在这些性别类别信息中,颜色是儿童最早采用的性别线索之一[7]。从儿童早期开始,生活中就充满各种颜色。由于成年人常常倾向于为儿童选择从玩具到衣服的这些性别典型颜色产品[3],比如粉色玩具、衣服与女孩搭配,蓝色玩具、衣服与男孩搭配等等,这种行为致使儿童长期处于这种性别色差中,从而可能让儿童认为“颜色就是标记性别类型的信息”[8],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性别,判断这种颜色是适合自己的,还是不适合自己的,这样,颜色本身就变成了视觉性别标签[7]。在成年人中,父母是通过内隐和外显线索影响儿童获取性别知识的最重要人物[4]。那么,父母是如何影响儿童获得性别知识的呢?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通过社会化实践,父母会教育孩子哪些是女性和男性应该采取和认可的行为这样的社会期望[9],以及让孩子体会因遵守或不遵守这些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而产生的积极奖励或消极后果[4]。儿童透过观察奖励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压制或处罚不符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逐渐学习模仿同性别者的行为模式,以表现出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父母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如果奖励或者处罚的主题经常重复,性别刻板印象的行为就会被视为规范[10]。这种性别适宜性标准会影响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方式[8]。
迄今为止,虽然儿童颜色的性别差异是研究者们多年热衷的话题,但大多集中于颜色偏好的性别差异上,缺乏对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细致且深入的研究。
偏好与性别刻板印象的不同在于,偏好是个体基于自身的喜好。颜色偏好可以用“喜欢或不喜欢这种颜色”表述。而性别刻板印象是针对女性或男性适合或应该适合的性格特征、外貌、行为、角色的普遍看法或成见[2]。根据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可以将颜色的性别刻板印象表述为“女性或男性应该适合或不适合这种颜色”。根据前人[11]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分为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二者代表相关但可能不同的结构。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对3 ~ 6岁儿童在内隐及外显水平上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进行测试,深入考察颜色与性别之间的复杂关联。本次研究之所以选择3 ~ 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已有研究表明,性别类别信息在3 ~ 6岁的性别僵化高峰期尤其相关,性别僵化的定义为对性别刻板印象行为的强烈坚持[12]。性别刻板印象是对完全基于该群体性别的一组人的某些特征的过度概括。性别刻板印象的知识在儿童早期就已经形成[13],年仅3岁的儿童就可以将自己识别为男孩或女孩,并开始以刻板的方式评估某些品质和特征;5 ~ 6岁的儿童具有最严格的性别刻板印象[14]。此外,相关研究也表明,我国儿童同样从3岁起就持有关于特质的性别差异信念,他们对同性特质的性别差异信念强于对异性特质的性别差异信念,3岁至6岁期间不断增强,6岁左右趋于稳定[15]。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关于学龄前儿童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专项研究。因此,检验3 ~ 6岁学龄前儿童颜色与性别的刻板关联,将有助于丰富儿童性别刻板印象发展的线索,了解儿童通过性别类别了解世界的途径。
除了对学龄前儿童对颜色的性别态度进行检验外,本次研究还通过李克特5点积分法,考察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及反刻板印象对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模式。选择母亲而不是父母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育儿方面,女性比她们的伴侣提供更多的身体和情感服务,因此可能有更多的机会让她们的孩子接受性别刻板观念[16]。
选取京津地区2所幼儿园,根据老师和家长的合作意愿、班级儿童性别比例及儿童出勤情况选择了3 ~ 4岁(≥3岁,< 4岁)、4 ~ 5岁(≥4岁,< 5岁)、5 ~ 6岁(≥5岁,< 6岁)3个年龄段共6个班级进行测试。
本次研究统一由幼儿园园方向家长发放知情公告,基于自愿参加的原则征选被试。
采用2份一般情况调查表分别调查儿童及母亲的基本情况。儿童调查表包括性别和年龄,母亲调查表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月收入情况。
1.3.1 测试颜色 采用Yeung等[8]研究中的3种蓝色和3种粉红色共6种颜色进行测量:3种蓝色分别为绿蓝(116)、海军蓝(158)、天蓝(136),3种粉红色分别为紫粉红(207)、红粉红(242)和典型粉红(221) 。这些颜色的饱和度级别均为240,亮度级别为140。
选取这6种颜色进行测试的原因在于:所有已知的研究都支持粉红-蓝色偏好的性别差异的社会认知途径,粉红色和蓝色由于分别作为女性和男性的象征而具有性别类型,似乎成为近几十年来不同颜色中最具性别类型的颜色[17]。Yeung等[8]基于性别,对这6种颜色进行儿童颜色偏好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一样表现出明显的粉蓝偏好的性别差异。选择这6种颜色,有助于提高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检测的可靠性。
1.3.2 内隐联想测试 内隐联想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提供了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关联强度的估计[18]。IAT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学龄前儿童、种族态度、性别态度、对花和昆虫的态度、对最小群体的态度、对秩序和混乱的态度方面的研究[19]。本次测试以反应时为指标,运用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性别与颜色2类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检测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显著性。
本次实验设计,借鉴2021年一项关于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试设计及计算方法[16],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考虑到学龄前儿童还不识字的特征,将测试元素全部图片化,便于儿童快速无障碍完成实验。实验共设置2个反应键,分别为E键和I键。为了简化任务,研究者在2个反应键上贴上了白色的纸块,以便让儿童快速做出反应。同时,考虑幼儿专注力特征,本次实验还采用了奖励机制,帮助儿童不间断完成整个实验的操作。
本次实验采用E-prime 2.0.08软件编程,共包括7个步骤,每个步骤都包括指导语和有关类别的区分。在每个步骤前,研究者都会向儿童详细说明操作规则。整个测试过程共呈现刺激62次。详见表1。
表1 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IAT联想测试设计
采用IAT分数D值为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指标,按照Greenwald等[20]于2003年对IAT实验范式进行改进后的计算方式计算。首先选取步骤3、步骤4、步骤6、步骤7的反应时数据,剔除错误率10%的被试数据,并删除反应时小于300 ms、大于10 000 ms的反应时,然后,对错误的反应时进行处理,处理方式为该步骤中正确反应的平均反应时+600 ms,再用步骤6的反应时的平均值与步骤3反应时的平均值的差除以步骤3与步骤6反应时的标准差,得到D1;用步骤7的反应时的平均值与步骤4反应时的平均值的差除以步骤7与步骤4反应时的标准差,得到D2;D1和D2的均值即为IAT分数D值。D值为正值表明儿童在内隐水平上具有颜色性别刻板印象。
1.3.3 颜色穿搭测试 改编自Graziani等[16]关于儿童外显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检测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显著性。研究者为每位儿童提供1张具有男生和女生图像的卡片,男生和女生图像均为无色图像。卡片中的男生和女生穿着相同的衣服,均为短袖T恤加长裤,儿童可以通过发型及头饰判断性别。同时,实验者还准备了6张裁剪好的蓝粉系列的衣服卡片以及胶水。研究者清楚地告诉儿童他们可以为卡片中的男生和女生穿上不同颜色的衣服,也可以为他们穿上相同颜色的衣服。该任务重复3次。
采用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关联指数作为测量指标,计算方法为:当儿童为女生穿上粉红色系衣服,为男生穿上蓝色系衣服,则计为1分;当儿童为女生穿上蓝色系衣服,男生穿上粉红色系衣服,则计为0分,分值范围为0 ~ 6分。分值越高表明在外显水平上,儿童的颜色刻板印象越强。
1.3.4 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和反刻板印象测量 李克特量表是一种测量态度的工具,自诞生以来就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1],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李克特量表最常用的是5点计分法,即1、2、3、4、5依次对应一个否定含义或肯定含义,“5”往往表示程度最强的肯定情况,“1”表示程度最强的否定情况。
本次测量量表包括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和母亲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2个维度12个项目,要求母亲对自己在3种蓝色多大程度上适合男生、3种粉红色多大程度上适合女生、3种蓝色多大程度上适合女生、3种粉红色多大程度上适合男生4个方面的真实状况进行评定。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1 ~ 5分别为:非常不适合(1)、不适合(2)、一般(3)、适合(4)、非常适合(5)。12个项目中, 6个项目通过母亲对3种蓝色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男生,3种粉红色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女生进行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母亲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越强;另外6个项目通过母亲对3种蓝色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女生,3种粉红色在多大程度上适合男生进行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母亲的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越强。本研究中,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印象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7,母亲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5。
采用母亲颜色性别刻板指数与母亲颜色性别反刻板指数为测量指标。计算方法改编自Graziani等[16]关于母亲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计算方式,分别对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项目得分和反刻板印象的项目得分进行评估,得到母亲颜色性别刻板指数与反刻板指数。
采用皮尔逊检验,考察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母亲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4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对IAT分数D值与0分数进行单样本t检验,考察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显著性;对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关联指数与中点分数3进行单样本t检验,考察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显著性;关于参与者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以IAT分数D值及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关联指数为因变量,性别和年龄为固定因子,进行2×3(性别:女孩组、男孩组)(年龄:3 ~ 4岁组、4 ~ 5岁组、5 ~ 6岁组)双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分别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性,以及在内隐及外显2个水平上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以母亲颜色性别刻板指数和颜色性别反刻板指数为预测因子,分别以IAT分数D值和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关联指数为因变量,进行2次多元线性回归,考察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与反刻板印象对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本次研究最终获得有效儿童被试81名,其中女孩39名(48.1%),男孩42名(51.9%),样本量性别基本均衡;3 ~ 4岁儿童16名(19.8%),4 ~ 5岁儿童31名(38.2%),5 ~ 6岁儿童34名(42.0%);儿童的母亲年龄为25 ~ 50岁,其中以30 ~ 40岁(≥30岁,< 40岁)为主,共57人(70.3%),25 ~ 30岁(≥25岁,< 30岁)8人(9.9%),40 ~ 50岁(≥40岁,< 50岁)16人(19.8%);母亲受教育程度多以学士和硕士为主,其中学士学位36人(44.4%),硕士学位26人(32.1%),大专19人(23.5%);家庭月收入情况: 0 ~ 5 000元(< 5 000元)2人(2.5%),5 000 ~10 000元(≥5 000元,< 10 000元)9人(11.1%),10 000 ~30 000元(≥10 000元,< 30 000元)29人(35.8%),30 000 ~ 50 000元(≥30 000元,< 50 000)22人(27.1%),50 000元以上(≥50 000元)19人(23.5%)。
内隐联想测试IAT分数D值(M = 0.51,SD = 0.56)与0分数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儿童具有显著的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t = 8.15,P < 0.001);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关联指数(M = 4.63,SD = 1.44)与中点分数3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儿童具有显著的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t = 10.16, P < 0.001)。
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F = 3.36,P = 0.071)和年龄(F = 0.08,P = 0.921)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 0.15,P = 0.861);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更强(M女生= 5.05,SD = 1.23;M男生= 4.24,SD = 1.53;F = 7.11,P = 0.009);在年龄上不存在差异(F = 0.14,P = 0.869);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 0.21,P = 0.808)。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没有影响(R = 0.29,R2= 0.09,t = 0.50,P = 0.619);但母亲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与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呈负相关(R = 0.29,R2= 0.09,t = -2.56,P = 0.012)。详见表2。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回归方程)如下:Y^ = 0.90-0.19母亲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
表2 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与反刻板印象和儿童隐性及显性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回归分析
以母亲的颜色性别刻板和反刻板指数作为预测因子,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关联指数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没有影响(t = -0.83,P = 0.41);母亲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对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也没有影响(t = 0.59,P = 0.558)。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与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呈正相关(r = 0.28,P < 0.05),方向一致。母亲的刻板印象与反刻板印象呈显著正相关(r = 0.43,P < 0.01)。详见表3。
表3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现今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存在消极影响。颜色的性别刻板印象也不例外,已有研究表明被分配到柔和色(粉色、紫色和白色)材料的5岁男孩比其他参与者表现出较低的工程能力[3]。同时,颜色本身作为视觉性别标签[7],是儿童实现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信息之一。正因如此,关于颜色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但目前大多集中在颜色偏好的性别差异上,对颜色的性别刻板印象关注较少。
本次研究通过实验法和李克特5点计分法,深入考察3个问题:① 3 ~ 6岁儿童是否存在显著的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② 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是否存在性别、年龄的差异。③ 母亲在儿童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方面的作用模式。
IAT及颜色穿搭测试分别揭示了儿童存在显著的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并且这两个水平上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呈正相关。本研究还发现,儿童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不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性别和年龄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但儿童的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相较于男生,女生的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更强。与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一样,儿童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不存在年龄的差异,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检测了母亲的刻板印象和反刻板印象对儿童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在内隐和外显两个水平上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内隐层面,母亲的颜色性别反刻板印象会对儿童产生轻微的影响,母亲越是持有反刻板态度,她们的孩子在内隐层面表达的颜色性别成见就越少。这一研究结果与内隐关联是从社会环境中的一系列关联和社会化经验发展而来的观点一致[16]。说明儿童的内隐颜色性别刻板印象除了受到母亲的影响外,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环境不仅包括家庭,还包括学校教师、同伴、社会媒体,以及其他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载体。
本研究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在于,首次探讨了儿童在内隐和外显两个水平上性别与颜色的复杂关联,并首次联合检验了母亲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和反刻板印象与儿童内隐及外显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及颜色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路径。实践意义在于,向父母、教师及社会媒体传递让儿童在幼儿时期多接触颜色的性别反刻板印象这样的理念,从而更好地消除儿童对颜色的性别成见,减少颜色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某些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
本次研究关注了儿童的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影响,未来可以将家庭其他成员,尤其是父亲纳入研究,因为男性在遵守性别期望方面往往承受较大的压力[22],从而可能对儿童的颜色性别刻板印象产生一定影响。此外,未来还可以针对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媒体等多个维度,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