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薇
(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护理学院,安徽黄山 245000)
据国家统计报道[1],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2.12亿,占总人口数的15.5%。预测显示,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重,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首要问题,步入老年,机体各方面功能都在衰退,静脉弹性减弱[2],血管壁变硬,这一系列血管的变化都给老年人住院输液增加难度,因此浅静脉留置针作为传统输液钢针的替代产品在老年患者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3],浅静脉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也日渐突出,以往的研究显示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但多集中在对封管方法[4]、封管液的选择[5-6]及封管速度[7]等的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几种方法或封管液体的对比研究,缺乏较为综合的研究,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一些影响因素,分别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研究方法,来系统地探讨在众多因素中,最能影响老年人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选择南京鼓楼医院老年科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的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共350例。患者年龄男188例,女162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7.62±17.12)岁。纳入标准1.血脂检查、出、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者;2.静脉输注药物不会引起患者静脉炎、黏膜出血者;3.静脉留置针穿刺时,一次性穿刺成功者。排除标准:1.对肝素过敏者;2.罹患各种出血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其他原因引起有出血者。3.罹患严重的心、肝、肾脏功能不全者;4.患者罹患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者。所有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情况均记录在案。
1.静脉炎发生率:《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06版制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将静脉炎分为四级:0级局部皮肤无症状;1级为输液部位皮肤发红,伴或不伴有疼痛;2级为输液部位皮肤发红或伴不伴有水肿,有疼痛;3级为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为输液部位红、肿、痛,条索状静脉的长度>2.5cm,有脓液流出。本研究中,只要符合1级以上统称为静脉炎发生。
2.导管堵塞率:输液时不流畅,抽取无回血,推注有阻力者。
3.渗出率:局部皮肤肿胀。
4.导管滑脱:留置针导管脱出静脉。
北美护理学会规定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应不短于或超过3天,我国在临床上常用的留置针生产厂家建议最少留置时间为5天,因此本研究规定在5天内发生以上反应导致非正常拔管者就按发生情况确定为相应的并发症。
使用的留置针全部为BD公司生产的24G或22G浅静脉留置针,3M无菌透明敷贴,稀释肝素钠浓度为6.25u/ml(此浓度更适合无肝素禁忌的老年患者[8]),科室有研究者成立研究小组,保证每天至少有一人在班,由值班护士辅助观察静脉留置针情况,并请研究者确认记录。
所有数据进行比对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描述性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有非条件Logistic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在350例次中(皆为一次性穿刺成功),3天内非正常拔管为166例次,非正常拔管率为47.43%,其中渗出有66(18.86%)例次,静脉炎有40例次(11.43%),导管堵塞有35例次(10%),导管滑脱有25例(7.14%)。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留置针部位、夹子夹闭部位、封管液、封管方法的并发症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80岁和70~80岁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60~70岁组;上下肢末梢静脉部位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上肢或下肢大静脉;夹子夹闭部位在后2/3段组高于前1/3段组;生理盐水封管组高于生理盐水+稀释肝素钠封管组;正压快速封管组高于脉冲式缓慢封管组。
表1 不同因素下输液反应的比较
以并发症反应是否发生(是=1,否=0)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可能影响并发症反应发生分析后P值均<0.05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引入变量法,纳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0,主要变量赋值如下:年龄(60~70=1,70~80=2,>80=3);留置针部位(上臂大静脉=1,上臂末梢静脉=2,下肢大静脉=3,下肢末梢静脉=4);夹子夹闭部位(延长管后3/4段=1,延长管前1/4段=2);封管液(生理盐水10ml=1,生理盐水5ml+肝素钠稀释液5ml=2);封管方法(正压快速=1,脉冲式缓慢=2)。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患者年龄、延长管夹子夹闭的部位以及封管液。较高的年龄,夹子夹闭在远端3/4处、生理盐水封管是留置针并发症反应的危险的因素。见表2。
表2 留置针并发症反应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本研究显示在350例次留置针中,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总和为47.43%,这与吴秀菊[9]等研究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低,这可能与两种研究所选择研究对象数量的多少有关,吴秀菊的研究对象例数过少,并不能真实反映整个老年群体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渗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静脉炎,而导管滑脱发生率最低,这与其研究基本一致,这可能与老年人血管的本身特点有关,弹性减弱、脆性增加的老年患者血管更容易在使用留置针时发生渗出及静脉炎,而本研究选择的老年患者基本都有自理能力,因此在保护导管方面更为谨慎,因此导管滑脱发生率最低。
单因素研究显示年龄>80岁和70~80岁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60~70岁组,这与年龄增加导致的血管退化有关,符合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上下肢末梢静脉部位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上肢或下肢大静脉,上肢大静脉发生率最低,下肢大静脉发生率高于上肢,可能与部分老年患者长时间卧床所导致下肢血流减慢有关,这容易并发栓塞,导致血管堵塞;夹子夹闭部位在后3/4段组高于前1/4段组,与杨少芳[10]的研究相一致,这可能由于夹闭在远端,压力较小,患者活动时产生负压而导致回血,造成血栓形成导致留置针管腔发生堵塞;生理盐水封管组高于生理盐水+稀释肝素钠封管组;这与江桂芳[11]的研究使用肝素钠稀释液封管比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堵管率的发生率大大下降的结果相一致,而之前关于选择肝素钠稀释液还是生理盐水封管的研究也很多,但结论并不统一,高文月[12]研究发现,两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压快速封管组发生率高于脉冲式缓慢封管组,这可能与封管频次有关,研究显示[13]脉冲式冲管法封管法由于其能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而加强冲管效果,更能将药液完全冲进,并形成正压。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显示较高的年龄,夹子夹闭在远端3/4处、生理盐水封管是留置针并发症反应的危险因素。可见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的影响因素不但与封管液的选择和活塞夹闭部位有关,更与老年患者自身有关,因此提示护理人员在对较高年龄段老人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上要更加细致,由于留置针影响因素众多,本文只是选择其中一部分,因此可能在缺乏全面的情况下,文章结果也有所偏差,以期在以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综合更多影响因素,进行更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