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封满楼
韩国是青岛第二大外资来源地,目前青岛已与韩国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在青韩国企业既是青岛与韩国友好合作交往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和维护者。
“活力城阳,韩风时尚”韩国料理美食节活动,韩食振兴院青岛委员会和青岛市城阳区宾馆餐饮业协会联合组织400余家韩式餐饮企业参与
青岛市城阳区,不仅位于沿黄流域的经济出海口,而且还是国际市场先进技术、设备、人才的入海口,成为全球新理念、新模式进入沿黄流域、进入中国、进入青岛的大通道。在韩国企业家看来,韩国在城阳区的投资,早已超越制造业投资为主的时代,正在向医疗、文化、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迈进,为青岛产业转型孕育了更为广阔的蓝海。
值此中韩经贸合作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节点,记者走进城阳区韩国企业看发展,深入了解韩企在城阳区的30年发展历程,倾听韩企创始人对青岛、对城阳、对人文生态、对营商环境、对生活状态的声音。
工艺品行业是城阳的一张名片,目前有数百家韩资工艺品企业在这座活力之城茁壮发展。青岛瑞珍饰品设计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珍饰品)就是闪耀在其中的璀璨明珠。
瑞珍饰品董事长薛奎钟为人和蔼、笑容可掬。从1999年第一次来到城阳,他已经在城阳生活了23年。这期间的种种经历,让他爱上了这片土地,并亲切地将城阳称呼为“老家”。
“公司最早于2002年在城阳建厂,以出口加工生产饰品等工艺品为主。”薛奎钟介绍,依靠当地劳动力、土地、税收等优惠,再加上城阳交通优势和物流便利,公司获得了长足发展,发展最好时员工达300-400人。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不少韩企开始转向东南亚等地建厂。“我当时也去越南考察过,相比之下中国生产力和技术相对成熟,还是决定留在城阳发展。”薛奎钟表示,城阳区政府一直很重视工艺品行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工艺品产业集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企业劳动力紧缺时期,政府帮助吸引外地劳动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瑞珍饰品开始关注国内市场,推出了自有品牌Say Happy,并正式注册商标。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城阳区相关部门为企业带来了专业的指导,企业也享受到社保缓缴减免、出口退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以前公司都是拿国外的订单,做线下贸易。这次疫情让我们遭受了影响,拿不到订单、找不到销路,我每天都在担心企业还能不能维持下去。”薛奎钟说,“就在这时,城阳区向我们伸出了援手,帮助我们了解直播带货这种新模式。”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以外加工为主的出口型工艺品企业因国外订单减少、传统经营模式发展受限,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城阳区积极发挥现有平台优势,帮助企业对接国内优质资源,打造网红直播平台等新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次直播带货时,我对这种方式抱有怀疑态度。”为了实现公司转型升级,薛奎钟成为在青韩商中的首位“网红”。通过直播带货方式,公司最多一天销售了4000多单,每月营销额达到40-50万元。目前,公司在抖音、淘宝均开设了店铺,每周举办直播带货活动,国内销售份额占总营收的两成。
在青期间,薛奎钟曾任韩国工艺品协会会长,会员企业最多时有600多家。他积极联合会员企业开展活动、政策讲解、交流合作、共同发展。饰品重在设计研发,当时国内专业人才短缺,薛奎钟组织韩国多所大学毕业生来青交流,协会为毕业生进行了3个月培训,先后引进韩国工艺品人才150多人,缓解企业人才短缺问题。
前段时间,一个让薛奎钟兴奋的消息传来:城阳区将整合工艺品行业企业资源,全方位升级工艺品产业链,着力打造国际饰品时尚城,规划建设一个集研发、展示、贸易、生产于一体的国际饰品时尚产业园。
薛奎钟真切地表示,现在青岛制造的韩国饰品已经是享誉全球的品牌,他希望城阳区政府能够更加重视工艺品产业的资源积累和未来发展,加快国际饰品产业园建设,早日建成国际饰品时尚城。同时,他建议城阳区政府能够组织韩国工艺品协会企业适时参加国内外工艺品交流洽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让青岛工艺品这张靓丽名片更加闪耀。
新时代背景下,城阳区开启了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等‘四区一园’发展新思路,在这种技术变革趋势下,势必给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的韩企带来一定压力,推动韩企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优化,同时转变营销策略,深耕中国市场。
青岛东韩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韩电子)董事长孙东烈性格和缓,说话慢条斯理。“我从1997年就来城阳了,定居城阳,现在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一个已经大学毕业了。”今年55岁的孙东烈已经将一生最好的时光撒在城阳这片热土。
最初,孙东烈供职于韩国一家电器公司,2002年任职总经理。后来,他就职于青岛一家电子企业任高管,公司主要业务是生产高档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及数码一体机用混合集成电路和新型机电元件及相关配套产品、冲压、注塑模具,企业经营成效显著。
“因为房租便宜,人工费便宜,还有一些税收减免政策。”孙东烈说,这是韩资企业扎堆城阳的主要原因。这些企业大多选择了“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投资方向——原材料从韩国进口,产品销往韩日或欧美,把青岛作为制造加工厂。后来,孙东烈所在企业董事长年事已高,决定回国。
“虽然当时面临很多压力,但是我认为只要产品还是有利润,就能做下去。”2016年,孙东烈创建了青岛东韩电子有限公司,将主营业务精简为新型机电元件及相关配套产品、注塑模具,进一步做精做细产品。“随着人力成本逐年增加,几年来员工工资上涨了30%左右。目前公司员工有三四十人,经营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孙东烈表示,目前公司专门做日本家电产品订单,年销售额逾千万美元。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今年年初,公司从韩国订了一些原材料,受疫情影响,两个月才收到货。幸亏我们提前订货,没有耽误客户的订单时间。”孙东烈目前还有个担忧,公司位于城阳区流亭机场片区,机场搬迁后,片区面临重新规划更新,如果公司搬迁,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为此,孙东烈建议说,政府可以创建一些日韩企业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将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聚起来,同时配套厂房、办公商务、餐饮酒店、员工宿舍、人才公寓等设施,让外资企业能够互利共赢、抱团发展。“比如电子企业,产业园可以同时引进电子设备维修企业、电子设备原材料供应企业等等,完善优化区域企业产业链供应链。”
千金买屋,万金买邻。接近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气候条件是青岛与韩国人民交流活跃的原因之一。青岛先后开通了济州岛、大邱、釜山、仁川、首尔等航线,同时山东与韩国最短航距不足200海里,现有9条中韩客货班轮航线,占全国总数的半数以上,每周50多艘次“夕发朝至”往返韩国,形成拥有“海运价格、空运速度”独特优势的中韩“海上高速公路”。
这也是东古来韩国料理店(以下简称东古来)等韩资企业愿意来城阳区落户的主要原因之一。“2003年,东古来第一家店就开在城阳,面积有600多平方米,可以说是当时面积较大的韩国餐馆,料理店发展得不错,陆续在青岛市崂山区、李沧区、即墨区等地开了6家店,”东古来经理朱康敏向记者介绍,东古来是他父亲一手创办的家业,最早是在韩国开办了两家,看到了韩餐的发展前景,遂将东古来引入到青岛城阳。朱康敏在14岁时随父母来青岛,完成了初中、高中的学业,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由于照顾料理店需要人手,朱康敏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帮着父母打理料理店生意。
“活力城阳 韩风时尚”韩国料理美食节盛况
当时,在城阳的正宗韩国料理并不多,东古来凭借原材料从韩国进口、打造原汁原味的韩国味,一举在城阳区获得了良好的口碑。“现在韩国酱料厂家很多,但我们始终坚持自己做各种酱料、牛骨汤等,保持正宗地道韩国味。”朱康敏认为,这也是尽管很多韩国料理店进驻城阳,东古来始终凭借特色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其中烤猪排、冷面、火辣无骨鸡爪成为远近闻名的招牌菜。
韩国是青岛第二大外资来源地,目前青岛已与韩国大邱广域市、仁川广域市等7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居青岛对外结好之最。不可否认,在青韩国企业既是青岛与韩国友好合作交往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和维护者。这也是朱康敏和母亲的最大感触。
记者了解到,东古来料理中很多盐、糖等原材料都要从韩国进口,受疫情影响,只能从国内购买,但是味道不一样。城阳区政府工作人员走访料理店了解情况后,多方积极寻找货源。前不久,城阳区举行的市民欢乐汇之“活力城阳,韩风时尚”韩国料理美食节活动中,韩食振兴院青岛委员会和青岛市城阳区宾馆餐饮业协会联合组织全区400余家韩式餐饮企业进行城阳名店评选,东古来入选韩式料理名店称号。
“美食节和韩式料理名店的评选活动,参与市民很多,为东古来加大了宣传力度,提高了料理店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朱康敏高兴地说。
朱康敏和母亲深有感触地表示,在他们眼中,青岛已经是第二故乡。他们深信,随着中韩关系融合发展,韩国企业一定会与城阳区一道携手并进、共同发展。
沿着历史发展脉络不难发现,青岛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每个阶段和每个时期都有它的内容。上个世纪青岛承接的多是玩具、服装、家电电子、集装箱等,而从21世纪开始,开始承接重化工业,包括LG空调、浦项制铁、高丽制钢等,这种变革趋势也体现了青岛不断升级的制造业发展战略要求。
比如,位于城阳丹山工业区的浦铁(青岛)钢材加工有限公司是由韩国浦项集团投资兴建的外商独资企业,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总投资达2280万美元,在职职工有70余人,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是集采购、加工、营销、配送于一体的大型钢材加工企业。原材料主要来自浦项集团在华投资企业及浦项集团总部。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拥有六条先进的钢材加工生产线、尖端的电控系统和一流的检测设施,其加工能力为15万吨/年,致力于生产高品质、高精度的不锈钢薄板、硅钢片、镀锌板、彩涂板等金属材料的平板及带钢。
随着城阳区提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力度,提升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水平的要求,韩企高技术含量产业比重逐渐提升,自动化设施不断升级完善。
最近炙手可热的青岛奥技科光学有限公司位于交通便利的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是一家专注于生产滑雪镜、摩托车镜、太阳镜等运动防护类眼镜的韩国独资企业。2021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7200万美元,同比增长23%,缴纳税收1000万元。据了解,公司一直致力于不断完善和开发新的镜片技术,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注塑、复合、加硬、防雾、光致变色到光学真空镀膜等各种镜片制造工艺。公司引进高端的现代化自动设备,强化产品的技术含量,并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光学实验室,配备各类高精度的检测与实验设备,每年可供应400万个滑雪镜和摩托车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记者了解到,中国在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企在华发展迎来黄金时代,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部分跨国企业开始把建厂或扩建的目光放在东南亚等国。当时在城阳区的韩企也不例外。
位于城阳丹山工业区的浦铁(青岛)钢材加工有限公司,由韩国浦项集团投资兴建,目前拥有六条先进的钢材加工生产线,加工能力为15万吨/年
“受到市场、成本、经济等因素影响,加工型韩企被迫转移到了东南亚,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寻求投资发展机会。整个产业的梯度转移,资本向低成本地区流动,这些都是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城阳区中日韩协同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崔春花分析说,韩企最初落户城阳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低廉的人力成本,当时劳动力月工资是300-400元,随着工资水平提高,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率。一方面,产业的梯度转移有利于城阳区吸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实际上,一些赴东南亚的韩企发展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因不满于当地并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而“回流”中国的现象。
“从另一层面讲,新时代背景下,城阳区开启了建设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等‘四区一园’发展新思路,在这种技术变革趋势下,势必给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的韩企带来一定压力,推动韩企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优化,同时转变营销策略,深耕中国市场。”崔春花认为。
潮起潮落,韩企谋变。如今,商贸型、科技类、孵化类、文化类韩资企业渐成市场主流,达人文化、硕索福特、万都瑞诺、艺乐享、韩国CK国际株式会社、亨成商务等企业相继落户城阳区天安数码城。天安中韩直通车与高丽大学、汉阳大学等韩国一流高等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在技术研发、人才引入、专利交易、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与首尔创业中心、庆南创造经济革新中心等政府及民间主导的青年创业平台建立离岸孵化器,为两地创客提供办公载体、资源对接、市场推广、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服务。
多年来,城阳区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升级,从“引企业”向“引产业”转变,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园区集中,进一步了丰富外资项目源、客商源。截至2022年6月,城阳区累计批准韩资项目5000余个,合同外资达70多亿美元。
“城阳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高效的基础设施,尤其是新技术应用等新优势,仍然是目前全球最有魅力的投资热土。”城阳区的韩企纷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