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秋月,杨小玲,叶志冬,吴冬琴
(东台市人民医院 江苏东台2242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持续升高[1]。由于我国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我国心力衰竭的病死率逐步下降,但慢性心力衰竭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2]。慢性心力衰竭较高的发病率和较快的病情变化与患者日常饮食、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对康复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较差,病情易反复。因此,做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3]。HAPA理论是一项强调健康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控制的关键在于健康行为的有效维持,能很好弥补行为意向与健康行为中间的间隙,促进行为意向到实际行为的有效转化[4]。本研究将HAPA理论下的自我容量管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心内科收治的1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有心脏扩大,检查提示心脏扩大,听诊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显示异常,利钠肽水平增高者[5];②年龄50~85岁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意识清楚,能沟通配合治疗、随访的患者;⑤具有一定的阅读、写作、理解能力者。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的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②家属、患者拒绝承担风险、拒绝签字:③年龄>85岁者;④急性发热或全身性疾病者;⑤休息或慢活动出现呼吸困难的心肌缺血者;⑥有严重精神疾病者;⑦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抢救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2例、女38例,年龄51~85(66.79±10.27)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5.79±1.67)年;住院次数1~5(2.19±0.35)次;心功能分级:Ⅱ级8例,Ⅲ级44例,Ⅳ级18例。对照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50~84(67.89±10.82)岁;病程8个月~15年,平均(5.89±1.56)年;住院次数1~4(2.23±0.29)次;心功能分级:Ⅱ级6例,Ⅲ级43例,Ⅳ级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入院时,了解患者受教育程度、精神状态、患病情况、用药情况、既往疾病史、治疗史、饮食情况、经济情况等,并完成病情评估,告知其治疗方法、检查要求、院内规章制度、家属探视时间等;住院中,密切检测患者生命体征,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药物用法、供氧及心电监护的相关健康知识,帮助制订合理膳食计划表。出院后,告知患者复查时间、回家注意事项,1周内电话回访。
1.2.2 观察组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HAPA理论下的自我容量管理。①成立自我容量管理干预小组。成员包括心内科护士长和心内科2名主治医生、8名心内科护师、1名心理咨询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组内总结、监督工作,医生负责评估患者当前容量状态,责任护士负责监测、实施、随访工作,组内成员参加培训,了解HAPA理论的实施价值和临床意义。②干预计划健康教育。由心内科护士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讲解容量管理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自我容量管理重要性、控制水与钠盐技巧、如何正确测量体重与发现水肿、如何准确记录出入量。③自我容量管理。容量管理干预小组和患者、家属共同讨论,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态评估当前容量状态,同时根据患者生活能力、饮食习惯、营养状态制订自我容量管理目标,包括利尿剂的种类和剂量确定、体重监测和管理、限盐限水等。④心理干预。随时注意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情感支持及转移注意力,定时举办心理讲座,以增强自信心,通过榜样教育、目标激励等方式,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减轻负性情绪,加强自我管理。⑤出院指导。出院前,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饮食习惯、心功能分级等指导患者正确完成日常管理记录表,每周通过微信或短信方式发送给责任护士,责任护士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如计算饮水量未使用刻度杯子,计算钠盐摄入未用限盐勺等。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出入量、体重变化等调整利尿剂用量。
1.3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情况:采用超声心动仪检测两组干预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②健康行为[6]:采用HPLP-Ⅱ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包括健康责任、压力管理、营养、体育运动、精神成长、人际关系6个维度,共40个条目,每个条目积分为0、1、2、3、4分,满分为240分,得分越高表示健康行为越佳。③生活质量:采用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7]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包括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症状生活4个维度,共21个条目,每个条目积分为1、2、3、4、5分,满分为10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④自我管理能力[8]: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ESCA)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求医行为、症状自我管理、遵医行为、疾病信念,共29个条目,每个条目积分为1、2、3、4、5分,满分为145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水平越高。
2.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情况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评分比较(分,
续表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分,
慢性心力衰竭后期病情难以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9]。诱发加重的关键因素是容量超负荷,故做好容量管理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中至关重要。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容量状态、个体特异性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动态变化,需进行长期稳定的容量评估、管理,为患者自我容量管理增加难度。HAPA理论下的自我容量管理是以强调健康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评估、监测对患者给予健康指导且长期自我管理干预[10]。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此项干预,可强化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HAPA理论下的自我容量管理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考虑原因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和收缩能力下降,会引起多种器官功能异常,由于患者体质、病因、容量状态存在差异,需长期管理自我容量。而通过HAPA理论下的自我容量管理可强化健康管理,通过针对性地评估每例患者的容量状态,制订具体容量目标,通过日志自我反馈并检测,加强管理,随时沟通、随时调整容量管理及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心功能[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行为评分、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HAPA理论下的自我容量管理可提高患者健康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考虑原因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自身活动耐力下降,导致生活质量较低,HAPA理论下的自我容量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身心健康,通过增强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护理技能来影响健康行为,以达到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12]。常规的护理是随机过程,患者无法按计划执行,阶段性强调的健康行为管理能有计划、系统地根据患者情况制订容量管理,使患者能按计划自觉进行自我管理和护理方法,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不良健康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13]。
综上所述,HAPA理论下的自我容量管理从运动、心理、生活、护理等全方面有效干预,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健康行为,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