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 凤 陈明芳
略读课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能力,其整体教学过程主要在教师的教学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的独立性和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略读课文教学倡导学习方法的运用和个性化阅读感悟,努力实现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沟通,拓展教学知识和综合能力运用空间。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阅读提示”领路,将学习细化成若干个任务群,以板块推进组织教学,鼓励和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方法、总结方法,学会阅读,主动阅读。
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学习提示”,相当于导读。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之间的紧密联系,又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整体教学要求,提示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严格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阅读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开展自主学习。
例如,教学《青山不老》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这篇课文的导读,其中“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正是本文所描述的主题。通过读课前导读,让学生思考文章所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心思想:“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再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通过导读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续本单元课文的阅读主题,又可以充分明确这篇文章的整体阅读目标。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提示的引导下自主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第一层次以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任务“默读课文,说说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驱动学生初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二层次让学生研读文本,体会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再如,教授《故宫博物院》这一课时,默读课文导语,明确本课阅读的两个任务:一是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二是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讲解。明确任务后,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开展阅读,通过关注文章关键语句来把握文章内容,完成任务,这也是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突破口。因此,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一定要十分明确,必须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逐渐形成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认识,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略读课文的教学,需要学生在了解文章大致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记叙类的文章,一般都有写作顺序,通常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有的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中间有插叙,而倒序是先写事件的结果,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首先关注顺序,领略文章的大致含义,从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学习模式能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对文章的整体观照,学生能在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中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灯光》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的倒序写作手法: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获得文章叙述顺序的整体认知后,引导学生关注中间主体部分,了解课文主要是写郝副营长战斗前划火柴借着光亮看书,战斗中点燃书本为战士找突破口提供帮助,因此而英勇牺牲的事。再比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很快了解“接受任务—钓鱼补给—发现秘密—喝下鱼汤—悲壮牺牲”这一主要内容。初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梳理顺序,准确地了解情节、把握内容,这些都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关注顺序、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略读,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略读不是囫囵吞枣。略读课文承担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去理解,去感悟,最终习得方法。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交流对鲁迅形象的认识,进而明白周晔笔下的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同时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在这样的朗读、交流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领会什么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又如《有的人》的阅读提示“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正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掌握“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再如教学《故宫博物院》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将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阅读策略进行迁移运用,尝试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课文学习时,要让学生明确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阅读时间,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评价,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习方法。如教学《三黑和土地》时,让学生带着“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这个问题细读,圈画关键词句,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感受三黑的情感。如通过“翻着土地、耙了几遍、简直是一张软床、叫麦籽儿睡上”等词句,说出三黑把地耙得平平整整,准备播种;结合“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一句,说出三黑有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之后,心情十分喜悦。尽管该文创作的时代离学生的生活十分久远,但学生在自读、交流的过程中,迁移运用本单元学习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能够通过阅读实践体会到三黑在翻耙土地时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进而感受农民大众翻身的喜悦和高涨的劳动热情。
略读课文的学习,给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空间。正是这样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调动自己言语学习的经验,在阅读、感悟中把握该篇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特点,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同时,学生的思辨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发挥略读课文的作用,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有的略读课文创作年代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创作背景带来的陌生感。教学中,教师就要施以援手,适当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文章的历史社会背景,并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最后再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并剖析文章,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大大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先回顾四年级下学期学过的课文《黄继光》,引导学生简单交流战斗背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还可以补充介绍“391 高地”,帮助学生了解与本课相关的背景,理解邱少云所做出的牺牲和作者的情感。
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大量的、自主的阅读实践,不断运用、总结、再运用,在言语经验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略读课文的阅读经历中运用精读课文中掌握的方法,并适时拓展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实践空间去检验方法、运用方法、总结方法。针对教材内的每篇文章都能有相应的几篇文章与之对应,教师可以适时组织群文阅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单元课文学习后,教师适当推送一组文章给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可以是与单元人文主题相关联的,可以是体裁相同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形式相关联的,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运用单元学习训练的语文能力,尝试比较多篇文章之间的异同,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如在《花之歌》文后安排宗白华的散文诗《杨柳与水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延伸阅读类似主题的其他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感受其描写方式的异同,感受想象奇特的地方。
总而言之,略读课文在小学中高年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它是精读指导和课外自主阅读之间很重要的纽带,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合理利用这些略读策略,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方法,总结掌握方法,进而自主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