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炳坤,梅子越,杨敏馨,周德贤,方 严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强导致净出口受制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投资驱动、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型,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着力点,然而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大面积生产停摆、消费受阻,使我国经济雪上加霜、内需受到极大的冲击。农村是国内消费增长极,农民消费升级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之一。因此,研究农村消费结构如何调整升级,使得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挑战。
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QUAIDS 模型对农村消费结构展开研究,考察农村消费结构的特征,并与农村乡俗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相联系,分析这种消费结构得以产生的原因。对成因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非经济因素对于消费的影响,打破传统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的固有框架,对消费结构进行更为全面及贴合实际的分析,还有助于根据各区域文化习惯等社会不同特征以及历时性演替,剖析乡俗文化等因素对农村消费结构传导路径与驱动机制的影响,为地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合理地转变方案提供因地制宜、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厉以宁(1987)提出,合理的消费结构应当与一定的人均收入和一定的生产结构相适应,即合理的消费结构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相适应。Deaton&Muellbauer(1980)提出的几乎完美需求系统模型(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AIDS)是消费结构分析最常使用的模型。该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需求分析、推导商品支出份额、估计商品弹性、解释消费者行为偏好和分析居民消费结构等领域。Banks 等(1997)针对该模型不断改进,在AIDS 模型中加入二次项,建立了二次几近完美需求系统模型(QUAIDS)。Poi(2002)在该模型中加入家庭特征变量,使之能够容纳更多的信息。Zheng&Henneberry(2010)则在QUAIDS 模型中加入家庭规模等家庭变量,针对中国江苏省的粮食消费结构进行了研究。
鉴于QUAIDS 模型对需求函数拟合灵活等特点,文章分析农村消费结构特征成因时,采用了该模型并添加了人口老龄化和三产占比因子,以更好地拟合中国发展现实情况。
消费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是研究消费结构的热点问题。相比美国,我国消费体现出消费倾向偏低但逐渐上升的倾向。在此背景下,张恒硕等(2022)研究发现,农村能源消费呈现先减少后扩大的态势。在宏观角度上,臧旭恒(1994)基于AIDS 模型得出消费热点已转至耐用消费品、交通通信等方面。而随着中国家庭变得越来越富裕,食品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但住房消费占比的上升挤占了其他消费,影响了居民消费福利的上升,并且与房价息息相关的住房租金对于消费,特别是与食品、教育、交通通信消费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文章参考问锦尚等(2021)研究,基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20 年农村消费结构省级数据,采用线性拓展的QUAIDS 模型,并将人口老龄化率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纳入QUAIDS 模型函数式来对农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δ为克罗内克函数,如果=,那么δ=1;如果≠,那么δ=0。
农村消费结构不仅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还会受到农村习俗文化的影响。通过QUAIDS 模型估计出的参数值,分别测算各阶段的收入弹性、马歇尔价格弹性、人口老龄化弹性和第三产业结构弹性。
就农村消费的收入弹性来说,传统观念中食品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功用显著,但当前在农村的收入弹性中略大于1,这体现出食品在农村地区均表现出奢侈品属性。由于用于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食品消费存在阈值,食品的奢侈品属性主要源于农村地区。食品天然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满足生理性需要的食品支出占食品总支出的比例下降,社交性的食品支出占比越来越高,体现为村民越来越注重仪式的隆重,大肆宴请与过度送礼等行为,导致了铺张浪费以及不合理的消费。
从表1 可知,食品烟酒的自价格弹性在近20 年间呈下降趋势。食品价格上升,导致居民需求量下降,但下降幅度减慢,说明食品在农村仍是一种必需品,村民对其依赖程度较大。农村食品烟酒的价格在近20 年内上升了2.5 倍,在所有消费构成中物价上升最快,这不利于农村的脱贫致富。生存问题是人类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娱乐出行活动受到限制,村民对于食品的依赖程度相对增加。农村存在“民以食为天”的生活观念,一旦生活的不确定性增加,村民将增强戒备心理,增加储粮以防万一。
表1 农村各消费类型自价格弹性
根据图1~图4 农村的消费种类构成和上述分析可知,食品烟酒、居住和其他消费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较大,面对农村居民有限的收入,这些消费支出之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挤出效应”。从价格弹性来看,食品烟酒对于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其他支出的交叉价格弹性是负的,由于农村对于食品的依赖程度比较高,一旦食品的价格上升,用于食品的消费增加会挤出文教娱乐等精神性消费。食品、交通通信和烟酒类消费品呈现出互补品的特征,这表明了食品消费在农村的社交属性,烟酒类的消费大量用于人情往来、宴请客人等活动。食品价格的上升引起了烟酒需求的大量减少,说明在非疫情期间大量的食品消费并不是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同时“菜篮子的价格”关系到农村的发展状况。和传统观念相悖的是,粮食价格的上升并没有给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带来好转,反而会使其消费需求难以向发展性消费转型。
图1 食品的交叉价格弹性
文章通过将人口老龄化率和第三产业占比作为自变量引入QUAIDS 模型,研究了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下我国农村消费结构的特征,并针对乡俗文化和农村生活习惯等非经济因素对消费结构的成因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探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对食品的价格与需求结构进行调整。为了农村各项活动的蓬勃发展,必须控制粮食食品价格,将“预防性食物消费需求”转换为其他类型的消费。当地政府应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人情往来和餐桌浪费现象的监管,倡导群众间相互监督。村干部应当主动承担责任,加强对自身的约束,秉公办事,杜绝消费主义的文化在农村的铺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图2 居住的交叉价格弹性
第二,发挥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和约束性作用,帮助农村群众实现自我要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举办文艺活动、成立文化社团等方式,丰富农村群众闲暇时间的娱乐活动,减少聚众赌博等低俗活动。发挥文化建设的凝聚和激励作用,提高农村群众的福利水平和相互之间的凝聚力,让农村群众凝聚起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信任,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集体优势,推动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图3 医疗保健的交叉价格弹性
图4 其他的交叉价格弹性
农村普遍存在着对于食品、文教娱乐和烟酒的不合理支出现象。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使村民形成了一种“关系思维”,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村民不注重发展型和享受型层面的消费,反而在生存型消费方面投入更多,这说明农村还没有实现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的过渡,不利于农村整体消费结构的改善。在农村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居民更注重人情关系的往来,因此更容易陷入生存型消费过多的恶性循环,难以实现向高层次消费的跃迁。过高的生存型消费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负担,但村民在困境中往往难以自知,这大大降低了农村整体的福利水平。减少生存型消费,特别是人情往来消费,提升村民对教育、医疗的重视程度,提高发展型消费占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