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陈一竹
有避暑之城美誉的山西太原,到了7 月底,天气格外清凉明媚。公园里晨练,球场上挥拍,相约游泳馆,奔跑林荫下……以健身换取健康,以运动拥抱光阴,民众对于健康的重视和追求日益凸显。
无论什么时候想起,14 年前,2008 北京奥运会的激情和辉煌都会立刻在眼前重现。点燃圣火的那一刻,同时点燃的还有全民对体育的热情,全民对健身的热爱。奥运过后,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 年起每年8 月8 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既是为了纪念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也是为了倡导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加体育健身运动。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2017 年全运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的重要指示。
曾在媒体上看过一个统计:在运动健身中多投入1 元钱,就可以在医疗中减少7 至8 元的投入。国外也有类似研究结果:政府投入1 美元修建健身步道,其效果相当于2.94 美元的医疗投入;1 美元的体育活动投入相当于10 美元的疾病预防投入、100 美元的疾病治疗投入。因此,加大体育锻炼,促进民众运动健康,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2021 年底发布了《2020 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公报显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持续增长,2020 年我国7 岁及以上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为37.2%,比2014 年增加3.3 个百分点。乡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的增长幅度超过城镇,中部和西部的增长幅度超过东部地区,城乡和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
体育健身项目呈现人群差异性、多元化特征。儿童青少年以跑、跳和球类运动为主,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选择健步走和跑步。此外,成年人和老年人骑车、跳绳、打羽毛球、登山的人数比例较2014 年有所增加。另有12.7%的成年人和5.1%的老年人参加力量锻炼。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成为成年人与老年人健身的主要场所。
体育健身组织和赛事活动参与也呈现出“身边化”的特征。其中成年人与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组织的比例为34.4%,参加过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比例为35.8%。显然,人们的健身意识开始觉醒。
1.运动可缓解疲劳。许多人因为累而拒绝运动,其实运动可以增加我们的耐力,并且能减少疲惫感。
2.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助眠作用,让失眠的人们睡个好觉。
3.运动会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和荷尔蒙,有助于戒烟戒酒运动。这可以有效帮助酒精、烟草、麻醉剂成瘾者摆脱心理依赖。
4.老年人坚持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功能,减缓认知功能的退化,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鼓励每周进行3 次以上、每次3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 分钟中等强度或75 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让摄入的多余能量通过运动的方式消耗,达到身体各机能的平衡。
每个健身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需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爱好、锻炼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
比如,有的健身项目属于伸展和放松类型,可用于消除疲劳;有的健身项目属于用力类型,可用于增强肌肉力量;有的是全身活动,有的是局部活动;有的偏重肢体活动,有的偏重精神活动。
在运动量上,有的项目运动量大,练完后疲劳感显著;有的项目运动量小,练习完后较为轻松。运动强度上也大小之分。另外,选择运动项目还需根据时间条件。春秋两季适宜于大部分运动项目的健身活动,可进行郊游、登山等野外活动。夏季则应避免在烈日下进行长时间、运动量大的健身项目,游泳、划船等健身项目较为适宜。冬季适宜的则是时间长、消耗能量大的运动项目。
晨练,我们一般可选择步行、慢跑、羽毛球、体操、太极拳、武术等健身项目,目的在于提高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不宜运动量过大,以免产生疲劳,影响上午的工作。
中午、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一个半小时,可以选择散步、跳操等一些休闲健身活动项目。
晚上,可选择参加一些室内健身项目,游泳、器械训练、瑜伽、跳舞等。
选择运动项目时,空间因素也应该考虑。如果有条件,最好选户外的健身项目,在有树荫、绿地的地方进行。如果选择室内健身项目,最好选择有较强针对性的方法,如办公人员健身调节方法、脑力劳动者健身方法、机动车司机健身方法、特殊工种者健身方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健身项目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模仿别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和体力特点选择。如果身体有疾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运动时要穿着适宜运动的衣物鞋袜。
2.注意运动场所和器械的安全使用。
3.运动前充分热身,并进行动态拉伸。以游泳为例,下水前要做好热身运动,活动关节和各部分肌肉,谨防抽筋等意外发生。游泳装备也要齐全,要佩戴泳帽、泳镜、耳塞,保护好眼睛和耳朵。
4.运动中应按要求进行,尽量做到动作规范,有危险的运动或易摔倒的应注意运动保护。
5.运动后进行整理运动,应包括静态拉伸动作。
6.疾病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依嘱进行体育活动,例如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运动、宜每天或隔天运动,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头部朝下的运动等。
7. 晚上锻炼与睡觉的时间间隔应在2 小时,至少不低于1 小时。
还有一些健身误区您也一定要知道!
误区一:每天坚持走一万步
快走一万步和慢走一万步的健身效果大不相同。研究证明,每天5000 步中等强度以上的健步走就可以达到锻炼效果。《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步~10000 步的身体活动量。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每日有效步数,不必刻意追求每天一万步的目标。
误区二:不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很多人只关注运动本身,而忽略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可以调动身体机能,提高运动效率,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风险。整理活动中牵伸是缓解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防止肌肉疲劳、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
误区三:跑步会让小腿变粗
很多人在较长时间跑步后,会感觉小腿后群肌肉酸胀,误认为小腿变粗了。这其实是小腿肌肉频繁发力后疲劳和血流量增加产生的错觉,只要采取正确有效的牵伸方式,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且,长期参加长跑训练还可以使小腿“变细”呢。
误区四:热衷单一运动项目
长期只参与单一的项目,对于某些身体素质的发展会有所欠缺,也会对身体的某些部位产生一定的负荷,从而产生疲劳,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误区五:羽毛球运动伤膝盖
由于有较多的跳跃次数和急停急转动作,对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及稳定性要求较高。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羽毛球运动对膝关节存在一定的损害。实际上,造成膝关节损伤的原因不是羽毛球这项运动本身,而是缺乏必要的科学健身知识。
误区六:运动时间越长越好
运动有益于健康,但运动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过量运动则往往会带来伤害。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球肘”“半月板磨损”等慢性损伤,甚至“跟腱撕裂”等急性运动损伤,多数都是因为长期运动过量导致慢性损伤逐渐积累,以急性疼痛的形式表现出来。
误区七:仰卧起坐能减肚子
减肚子顾名思义就是要减少囤积在腹部的脂肪,仰卧起坐的主要功能是通过锻炼腹肌增强腹部肌肉力量,对降低腹部局部脂肪含量的作用并不明显。想要减肚子还是要从少摄入开始。要重视早餐,中餐适量,控制晚餐。非就餐时间应杜绝零食,尽量减少外出用餐和自助餐次数。
误区八:减脂只做有氧运动
通常情况下,30 分钟~6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燃烧体内脂肪,达到减少脂肪堆积的目的。但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运动减脂效果,除有氧运动外,还要科学搭配其他的运动方式,如力量训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运动健康的意义,远远超越简单的强身健体。《人人健康》衷心希望8 月8 日这一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快乐、健康地从事体育健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