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红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疾病科,四川 广元 628000)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小动脉闭塞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由于脑动脉硬化,导致血流量减少,脑神经元坏死,神经细胞功能退化,从而引发血管性痴呆;此外,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后也可能影响脑蛋白质深部穿通动脉血流灌注,脑白质受损后促进血管性痴呆的发展。血管性痴呆临床表现为语言、运动及记忆障碍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与焦虑症状,使患者认知功能、日常活动能力、社会能力、精神行为状态等发生改变,进而严重影响老年患者心理健康与预后[1-2]。因此明确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基于此,开展本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10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选患者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将其分为血管性痴呆组(38例)与无血管性痴呆组(62例)。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3]中关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同时符合《神经病学(第8版)》[4]中的相关诊断;年龄≥ 60岁者;临床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偏瘫、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者等。排除标准:伴有其他神经、精神因素所致血管性痴呆者;伴有脑出血者;合并严重心、肾功能损害者;存活时间<3个月者;伴有血液系统疾病,且凝血功能异常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研究方法①单因素分析:根据院内电子病历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有无冠心病、既往有无脑卒中病史)、临床特征(脑梗死面积、有无多发性脑梗死、梗死部位,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生活习惯(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生化指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入院第1天,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取2 mL全血,抗凝后离心(转速:3 000 r/min,时间:15 min)取血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长春赛诺迈德医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型号:SUNMATIK-9050)测定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取剩余3 mL全血,离心(转速:3 000 r/min,时间: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BDNF、VEGF水平。试剂盒购自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均首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以(±s)表示,行t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单因素分析血管性痴呆组高中以下、有糖尿病、有高血压、有多发性脑梗死、有脑卒中病史、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基底节及额叶梗死患者占比及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管性痴呆组;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年龄及脑梗死面积均显著大于无血管性痴呆组;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血清BDNF、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无血管性痴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大、有糖尿病、有高血压、脑梗死面积大、有多发性脑梗死、有吸烟史、有饮酒史、血浆Hcy水平高、血清BDNF水平低、血清VEGF水平低、基底节及额叶梗死均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OR= 6.259、5.360、7.486、3.999、3.846、2.171、2.824、10.751、3.888、12.794、5.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诱因可能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血脂异常等,典型症状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偏瘫、感觉障碍、失语等。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主要脑血管疾病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累及大脑微动脉和微循环,引起血管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甚至血管栓塞,血流阻力大,组织供血供氧不足,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促进血管性痴呆的发展。临床发现,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因素较多,尚未达成一致。临床认为,早期实施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5]。因此,有效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因素,对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尤为关键。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有糖尿病、有高血压、有吸烟史、有饮酒史均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老年患者各个脏器逐渐老化,且随着患者年龄增长,机体耐受能力逐渐降低,进而导致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性增加[6];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慢性增高的代谢疾病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心脑血管疾病,血糖长期处于高表达状态可加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液中血小板聚集,表现为高凝状态,进而增加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风险[7];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压状态可能引发脑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高凝,加速动脉硬化发生,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脑血流量减少,脑细胞缺血缺氧,降低能量代谢功能,造成神经元丢失,脑萎缩,从而导致血管性痴呆[8];吸烟可损伤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细胞,胆固醇升高,增强凝血因子活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加重病情,继而导致神经功能严重受损;其中尼古丁又可促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直接影响脑微循环,从而导致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性增加[9];酒精可使机体神经系统兴奋得到高度抑制,长期饮酒可严重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可能导致机体智力低下,提高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概率[10]。因此,基于以上因素,应指导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戒烟、戒酒,避免吸烟、饮酒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同时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此外,可对高龄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继而改善其神经功能,以降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生率。
同时,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面积大、有多发性脑梗死、血浆Hcy水平高、血清BDNF水平低、血清VEGF水平低、基底节及额叶梗死也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究其原因,随着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可导致脑梗死面积逐渐增大,对患者神经系统损害也随之增加,进而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易发生血管性痴呆;多发性脑梗死即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多发性皮层下梗死灶,破坏大脑皮层间的连接,皮层与丘脑间连接及皮层与纹状体间的通路,引发脑前部皮质分离,侧脑室周围白质边缘环路中断,基底节各核与皮层间联系被破坏,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增加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危险性[11];血浆Hcy是人体内含硫氨基酸的一个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其水平升高,可导致患者形成粥样动脉硬化,进而增加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12];血清BDNF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蛋白质,有利于神经末梢摄取和逆行转运,可反映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其水平降低,可加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进而增加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概率;血清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具有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及血管形成等作用,其水平降低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紊乱,进而促进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发展[13];基底节及额叶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常见部位,位于基底节区的梗死灶使基底核与皮层胆碱能通路受阻,降低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引发认知功能障碍;额叶梗死灶阻断皮层与丘脑及丘脑以上皮层间的纤维联系,引起扣带回皮层功能障碍及脑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增加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风险[14]。因此,针对脑梗死面积大、有多发性脑梗死、基底节及额叶部位梗死等具备高危风险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密切关注其病情进展,进行预防性康复治疗,同时监测患者血浆Hcy、血清BDNF、VEGF水平,给予改善神经功能、营养脑神经的药物,以降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性痴呆发生率。
综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较高,且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有糖尿病、有高血压、脑梗死面积大、有多发性脑梗死、有吸烟史、有饮酒史、血浆Hcy水平高、血清BDNF、VEGF水平低、基底节及额叶梗死等,临床可据此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及干预措施,以避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