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王秀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贫穷国家逐渐成了中高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针对这一伟大成就,国内外诸多学者从多个领域、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中性的政府和有为的官员。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良好的施政环境,后者则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活力。政府官员,特别是地方政府官员作为国家治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具有自上而下传达国家政策和执行相应职能的“国家代理人”属性,而且也具有直接面对社会大众并自下而上地传递人民大众需求的“社会代理人”属性。因此,厘清并总结官员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对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官员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已经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公共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政治市场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来描述官员的行为并进行相应解释,认为政府官员具有企业家的特性,追求“效用最大化”,以实现政治晋升、提升个人声望、获得更多可支配资源和赚取更多个人经济利益等为目标,从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国内学者则是借鉴公共选择理论从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组织学和经济学等多个视角来进行解读,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实证模型,从政治晋升、经济激励、行政监督、法律监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学术界对政府官员的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和解读。公共选择理论确实通过分析政府官员个体的成本收益、行政管理体制中激励与约束制度,从而将政府运行中的微观基础和宏观体制联系起来,进而为分析官员行为提供一个可行的理论分析框架。然而,将政府官员简单假设为“理性经济人”太过局限。无论是西方政府官员还是中国政府官员,其都深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各自不同文化体系下的精神内核,其行为方式都不同于简单的“理性经济人”。因此,21世纪初,西方公共行政学界基于西方传统“骑士”精神内核,认为官员们具有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大公无私的“骑士”精神。国内学术界也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党员信念出发,认为中国政府官员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居民福利最大化的行政责任。然而,上述研究仅仅是从理论方面进行探讨,缺乏实证方面的检验。因此,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官员精神内核的形成,使用中国219个地级行政区相关数据,对传统文化与官员精神内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丰富国内关于官员行为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为未来官员行为研究提供一定的建议。
地方官员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地市级别的主政官员在国家治理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自秦统一以来,中国主要行政制度就是郡县制。郡级行政单位自秦以后,根据各朝各代的需求又改名为府(州)。郡级行政单位相较于县级行政单位而言,所管理的地区更大,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因此,古代一直以来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合适的主政官员。
自汉朝开始,中国古代政府就用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多个科目来察举合适的官员,至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到了唐朝时期才真正形成科举制度。唐朝时的科举科目主要分为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到了明朝时期,中国的科举制度真正完备并达到了巅峰,公布了《科举成式》,形成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的考试级别,并且规定了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为进士。根据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记载: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苑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也有分发六部及其他衙署为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副官。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强弱与科举制度相辅相成。在传统出仕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教育力量越强的地方,其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就越浓厚,考取功名的人数也就越多。
基于此,笔者搜集了18个省的清朝历代进士数量、清末民初书院数量和现代地级市市长和市委书记数量(2000-2018),分别进行现状对比分析和计量实证检验,从而探究传统文化与官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由表1可知,就进士占比而言,安徽、广东、河北、河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和浙江较多,这表明这些省份的传统文化力量较强。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湖北、湖南、陕西、四川、云南,进士占比较低,这表明这些省份的传统文化力量较弱。就现代地级市官员平均占比来看,安徽、广东、河北、河南、湖南、江苏、山东和山西这些省份的官员平均占比较高。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湖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浙江这些省份的官员平均占比较低。综合来看,古代传统文化力量较强的省份,其现代地级市官员平均占比也相对越高(图1)。此外,时间越靠近现代,各个省份进士占比与现代各个省份地级市官员平均占比之间的差距越小,相似度也越高(表1)。以上结果说明,中国地级市市长和市委书记在一定程度上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既有研究表明,文化通过家庭和社会渠道可以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这就意味着,人们会深受其出生所在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传统信念和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之一就是爱国。无论是上古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是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亦或“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文天祥,其都表现出为民服务、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民普遍具有为民服务、为国奉献的精神内核。而政府公职则被人们视为最能实现这一精神内核的代表性工作,所以人们往往倾向于成为政府公职人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表1 不同时期清代进士占比和现代地级市官员平均占比
图1 清朝进士平均占比与现代地级市官员平均占比
在爱国这一精神内核的影响下,地方官员出生地的传统文化力量越强,其所属的官员数量也就越多。
根据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本文构建回归模型以检验传统文化与官员精神内核之间的关系。具体模型为:
=+++ϑ++
(1)
其中,表示各个地级行政单位,表示年份,表示各个地级行政单位所拥有的市长和市委书记,表示各个地级行政单位所拥有的书院数量,表示一组控制变量,ϑ表示时间效应,表示个体效应,表示随机扰动项,表示常数项,和均表示待估参数或参数向量。
各个地级行政单位所拥有的市长和市委书记数量()。本文对市委书记和市长的选择标准为在地级区域任期满半年(6个月以上),不足半年(6个月以下)做删除处理,最终按照出生地和籍贯地一致的标准,选取每个地级行政区当年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进行相关研究。
各个地级行政单位所拥有的书院数量()。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机构,其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主要功能有三个:一是藏书;二是供祭;三是讲学。书院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人才培养,推动了学术研究发展,传播了民族传统文化。因此,本文选取各个地级行政单位所拥有的书院数量作为该地区传统文化力量的衡量指标。本文对书院的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七年)顺利转变为学堂;二是书院出资人为官办或者部分民间力量联合举办(村办或族办书院主要为家族服务,其影响范围较小,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较弱);三是根据2000-2018年地级行政区域官员出生地和籍贯地是否一致进行筛选。
在研究传统文化与官员精神内核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选取以下控制变量:人口总量()。一个地区的官员数量可能会受到该地区人口总量的影响。本文采用该地区年末户籍人口总数表征。经济总量()。随着地区经济总量的上升,该地区人们的观念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官员数量。本文采用该地区实际GDP(以2000年的不变价进行缩减)表征。教育支出()。一个地区财政教育支出的大小反映了该地区教育存量的大小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官员需要较高的学识水平,因此,一个地区的财政教育支出会对官员数量产生影响。本文采用该地区每年财政教育支出表征,其中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2000-2003年使用的是科教文卫事业费,2003-2018年使用的是财政教育支出。
红色根据地()。自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传播红色文化,这对各地区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采用0-1变量表征,0表示辖区内没有根据地,1表示辖区内有根据地。地区发展水平()。根据既有文献,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在生活、社会观念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本文按照中位数划分原则,以人均GDP为依据,将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15个发达地区和16个欠发达地区。同时,将该划分与搜集的官员信息相结合,最终形成了10个发达地区和8个欠发达地区,其中发达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和陕西,甘肃、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江西、山西、云南为欠发达地区。本文采用0-1变量表征,0表示经济欠发达地区,1表示经济发达地区。
地级行政区所拥有的书院数量主要来自各地级行政区地方志、地方教育志及《中国书院辞典》。地方政府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出生地、籍贯地等相关数据主要来自政府官网、百度百科、新华网等网站发布的官员简历。地区人口总量数据和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教育支出数据来自EPS数据库和CEIC数据库。红色根据地数据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最终,根据搜集的书院数量及地方政府市委书记和市长数据,形成了2000-2018年中国包括安徽、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和浙江在内的18个省份219个地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对于传统文化对地方政府官员的影响。首先选择OLS回归,考虑到结果的稳健性和其他因素的不可观测性,本文选择双边固定效应模型作为最终检验方法。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基于总样本传统文化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3的回归结果表明:首先,在不考虑控制变量时,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的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261个单位。其次,在考虑控制变量时,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有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仍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的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272个单位。以上结果表明,传统文化对中国地方政府官员具有显著的影响。最后,分析控制变量,地区人口总量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并无显著影响。这说明,官员的选拔可能并不考虑人口总量的影响。经济总量对地区所拥有的官员数量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是经济总量越高的城市,人们享有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资源较为丰富,人们的追求也就更加多元化。二是受限于样本的影响,本文只统计了地级行政单位市长和市委书记,然而经济总量越高的城市,由于人们会享有更好的资源和待遇,其职位所处的级别享有的待遇可能会更高。教育支出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因为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八条:“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这就要求各个官员必须接受良好的高中及初中教育。一个地区财政教育支出越高,其当地初中、高中教育也越好。因此,教育支出越高的地区,其所拥有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也就越多。
由表4可知,拥有红色根据地对地区所拥有官员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红色根据地推动爱国文化传播,弘扬爱国精神具有显著的成果和效用。基于此,本文对总样本进行划分,分为红色根据地样本和非红色根据地样本,从而进行相应分析。
在红色根据地样本中,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288个单位(表5)。地区人口总量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仍无显著影响。经济总量对地区所拥有的官员数量仍旧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教育支出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与之前的结果相一致。
表4 红色根据地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5 基于红色根据地样本传统文化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在非红色根据地样本中,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的仍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295个单位(表6)。此外,将表6与表5相比可以发现,非红色根据地相较于红色根据地传统文化对官员的影响系数更大(0.295>0.288)。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上述结果很好的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良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爱国文化。此外,其他控制变量与前文一致。
表6 基于非红色根据地样本传统文化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根据既有文献所示,中国地区间差异明显。不同的省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其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会通过家庭和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这些地理上的差异往往最终会表现为经济上的差异。因此,本文参考已有研究的做法,将总样本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从而得到更为精确的结论。
在经济发达地区样本中,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的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277个单位(表7)。这说明,即使考虑到区位因素的差异,我们的核心结论仍旧是稳健的。
表7 基于经济发达地区样本传统文化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从表8可以看出,拥有红色根据地对发达地区所拥有官员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即使随着经济的发展,红色革命文化仍旧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在红色根据地样本中,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的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292个单位(表9)。地区人口总量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仍无显著影响。经济总量对地区所拥有的官员数量仍旧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教育支出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具有正向影响。这也与之前的结果相一致。
表8 基于发达地区样本红色根据地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在非红色根据地样本中,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的仍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4个单位(表9)。同时,将回归(2)与回归(4)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非红色根据地相较于红色根据地传统文化对官员的影响系数更大(0.4>0.292)。这一发现也很好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其他控制变量也与之前的结果相一致,这也说明我们结论的稳健性。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样本中,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的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642个单位(表10)。这也说明,即使考虑到区位因素的差异,我们的核心结论仍旧是稳健的。此外,将这一结果与发达地区(表7)相比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更强,这表明欠发达地区传统文化所保留的更多。这一结果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由表11可知,拥有红色根据地对欠发达地
表9 发达地区红色样本与非红色样本下传统文化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10 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样本传统文化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11 基于欠发达地区样本红色根据地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区所拥有官员数量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说明,在中国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红色革命文化对人们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红色根据地样本中,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的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239个单位(表12)。这一结果与发达地区(表9)相比较低。地区人口总量与发达地区一致均无显著影响。经济总量与发达地区略有不同,即经济总量在欠发达地区红色根据地样本中并无显著影响。这是由于样本中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从而导致经济总量对官员数量并不产生影响。例如,河南信阳和驻马店,其辖区都属于抗日革命根据地。根据2021年的GDP统计,河南信阳为3064.96亿元,河南驻马店为3082.82亿元。
在非红色根据地样本中,传统文化对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数量的仍旧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区书院数量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地区所拥有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数量提升0.643个单位(表12)。这一结果高于发达地区(表9)。
表12 欠发达地区红色样本与非红色样本下传统文化对官员影响的估计结果
此外,将回归(2)与回归(4)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非红色根据地相较于红色根据地传统文化对官员的影响系数更大(0.643>0.239)。这一发现也很好地证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将这一结果与发达地区相比(0.4>0.292)可以发现,欠发达地区红色精神作用更为明显。其他控制变量也与之前的结果相一致,这说明该结论具有稳健性。
本文立足于中国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索了传统文化与政府官员精神内核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第一,传统文化越浓厚的地方,官员数量越多,说明中国政府官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二,红色文化地区相较于普通地区,官员数量更多,反映出中国政府官员同时深受红色精神的影响。第三,无论从红色文化地区还是普通地区来看,传统文化对官员都具有深刻影响,同时还证实了中国的红色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的红色革命精神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第四,即使考虑到区域不均衡的因素,上述结论仍旧成立。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其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影响力更强。
由此带来的启示有以下两点:一是官员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逻辑是复杂的。所以,未来无论是经济学研究还是社会学研究,均不能将其简单假定为政治市场的“理性经济人”,应当结合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将其假定为既具有政治市场“理性经济人”属性,又具有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大公无私“公共人”属性的社会人。二是未来政府应当加强经济发达地区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宣传与培养。
本文的研究成果只是初步的,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只能以地级市官员为样本进行观测,无法对县级主政官员等更细微数据进行研究,期待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相关研究出现。
① 本文所提及的“官员精神内核”是指地方主政官员在其青少年(1-17岁)时期受出生地(籍贯)社会习俗、社会环境、家庭观念等影响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② 清代进士数量来自CFCN数据库,2000-2018年地级市市长和市委书记数量来自作者手动搜集。
③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古代进士的数量能够很好地反映进士所在地传统文化力量的强弱,但是由于每个朝代进士的选取可能会受到当时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故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选择进士数量来精确代表地区传统文化的强弱。因此,后文实证回归中未采用进士数量来精确表示传统文化的强弱。有鉴于此,本文选择地区书院数量来表示传统文化的强弱。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其主要功能有三个:一是藏书,二是供祭,三是讲学。书院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促进了人才培养,推动了学术研究发展,传播了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书院数量的多少可以很直观、精确地反映地区传统文化的强弱。所以,在实证回归中我们采用地区书院的数量来反映地区传统文化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