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嵘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研究领域,是实现中小学优质均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同一学校内部不同教师之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接受并实施基础型课程时也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选取一条适合学校教师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捷径,促进本校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优质均衡,显得尤为重要。
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学校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以“校本化”为实施模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以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指教师在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指引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内外部条件,有效落实课程目标的能力。
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实际上是课程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过程,是课程理念与学校文化的双向建构过程,因此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这个政府规定的教学之“纲”,然后积极研发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之“纲”,“以纲为本”推进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而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能促进课程理念的意识到位,形成自己新的教学理念并融于课堂教学设计中,为课堂教学增效提质,更好地推进校本之“纲”。
教师课程执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他们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他们在依据课程标准将课改理念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他们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改善教学行为,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逐渐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评价者,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要成为一所让老百姓放心满意的学校,对于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而言,就是要着力于让进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孩子能充分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学校的教育资源有很多,但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师资源。只有提升全体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
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较难兼顾到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差异。而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通过教师提升课程执行力,关注学校实际,依据课程标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过程中,将教师课程执行力进行科学剖析,从课标解读能力、目标制定能力、学情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六个方面,制定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的具体要求。
1.课标解读能力
通过专家引领、教师自学和学习共同体等形式,基于问题导向,使教师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积极落实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等具体环节中,整体上对自己学科学段的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熟能成诵、方向准确,避免过度解读或解读不透两种情况的发生。
2.目标制定能力
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基础,体现教材特点,力求恰当、全面、明确,实现多维度的整合。侧重分析单元及课时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与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3.学情分析能力
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怎么学,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做出理性的分析,结合教材的实际分析,考虑选择有效的手段及方法,进行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能力。
4.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应突出重点,难度、深度恰当,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注重与已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注重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并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应合理,有合适的密度、速度和强度,作业量集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能力。
5.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实现多种教学环节在课堂中的最佳组合,尽量避免教学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和无效劳动,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开发教学激励性资源,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多种教学环节综合成一个有序的操作系统。
6.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对课堂教学各项预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等进行评价,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调整,同时也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聚焦课堂是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有效途径,对青年教师的帮助更是十分重要。学校通过多种课型的研讨实践,既能帮助教师有效针对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又能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进而做出相应改进和提高。
1.团队课重“破冰”
学校把“破三个教学冰点”作为团队合作研究的核心,即厘清研透教学重点、学习难点、发展节点。围绕这三个点,梳理教学中碰到的困惑,形成研究问题,在教研组内开展“团队课”,发挥教研组团队的合力。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在组内教师自主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尝试试教的基础上,再通过教研组活动分享设计方案,由专家引领共同分析每一份设计的优劣,取得最优化方案。
2.“捉虫”课重“把脉”
对于初入职的青年教师,如何让他们能规范并快速成长,学校进行个性化的跟踪指导非常重要。我们在学校青年教师中开展“捉虫”课的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定点定时定内容录制青年教师的随堂课实录素材,并开展多渠道的切片式研究。通过“自捉虫”“互捉虫”“师捉虫”等方式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找出来加以分析和研究,然后再修正设计方案。基于实践情景下的个性化指导,青年教师课堂实践智慧能得到快速提升。
3.改进课重“提升”
改进课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仅从教学的不足中反思,同时又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依据,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经验策略,进而再实践、再总结和提高,以达到更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进步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改进课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过程的改进(教案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编排等),课堂教学采用的手段、方法的改进,课堂教学的效果改进等。如英语学科一位教师在执教中,前后数次进行“教学改进提炼”,梳理出本课时“有序进行分段教学”“适度扩充语篇材料”和“合理采用教学方法”提升故事教学有效性等经验,并形成校本化教学策略。
基于基础型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有效实践,需要一个统领性的“纲要”,于是学校结合校情、学情探讨实践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策略,以规范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了《学校基础型课程部分领域校本化实施纲要》(试验稿)。《纲要》确立了项目推进的基本理念,明确了培育教师教学智慧、促进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基本要求;优化学生学习经历,促进学习经验有效获得的基本途径;形成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的总体目标。
1.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带“新”促“全”
制定《激发主动发展内驱力 实现适岗优岗全超越——青年教师培养项目实施方案》,让青年教师定时、定点、定内容参加活动。此外,除外聘专家定期指导外,学校还聘请校内成熟期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带教导师,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的同时,激发了成熟期教师的专业提升愿望,在带“新”过程中实现全员的发展,起到共赢的效果。
2.校本课程开发项目,以“创”促“能”
学校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校本特色课程建设,让教师站在课程开发者的角度,进一步去思考领悟基础型课程的内涵。学校挖掘和整合原有兴趣小组资源,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在经历了课程编写、试用、修订等系列实践过程后,学校两类课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较快发展,形成了数十门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涉及语言、思维、体育、科技、艺术、信息技术等不同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以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师在参与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对课程方案、课程目标、实施过程、课程评价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反向促进了在基础型课程实施中执行力的提升。
3.课堂教学竞赛项目,以“赛”促“特”
学校举行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教师汉字听写比赛、青年教师“三字”书写比赛、教师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活动,参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的能力素养不断提高,课程的执行能力也相应得到提升,自身的教学风格也得到凝练。
4.校本练习实践项目,以“精”促“减”
学校曾以区级课题《小学改进作业方式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不断探索学生作业的设计和评价。近几年,又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以学校骨干教师引领,组建各学科各年级学生作业设计项目小组,尝试开发符合本校校情、学情的校本作业设计,并形成了基于课标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校本练习设计,以精讲精练促减负增效。
在学校教师共同参与之下,学校研发了适合本校发展的校本之“纲”——《学科教学目标体系》,形成了《学校基础型课程部分领域校本化实施纲要(试验稿)》。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改进了《学校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课程实施方案(试验稿)》。这份达标要求为教师的准备期教学提供教学依据,更为初入学的孩子减缓学习坡度、舒缓学习压力提供了教学保障,从“新环境我熟悉、新规范我了解、好习惯我养成”三大模块设计了16项主题活动,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帮助一年级新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帮助其顺利地进入小学生活。
与此同时,学校还设计了《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和评价要求》(四份);设计了《一年级新生入学准备期指导与评价》手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形成了基础型学科“学习准备期”阶段评价表。
通过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实践研究,教师课程的执行能力,包括目标的制定、学情的分析、教学的设计、课堂的实践及评价等方面都得到整体提升。
针对之前学生达标教育的需求和教师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活动探索的不足这一问题,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根据校情、学情整理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基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梳理出单元目标和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形成“起始年级语数英学科第一册、第二册教学目标体系”和“二至五年级语数英学科(部分单元)教学目标体系”的试验文本。教师根据学科学段的目标体系,制定相应的单元目标的针对性更强,准确性、适切度更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目标的制定能力。
为了能够让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堂教学课当中,学校各教研组研发了语数英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模板”,这份模板使教师有了一定设计方向,更能体现出学生活动的精准化、多样化,同时体现出目标与教学设计的一致性。在模板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学设计日趋完善和成熟,设计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课标的研读,配合学校学科学段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完全依赖课标和学科学段教学目标体系,在熟悉、理解过程中,缺少个人独到的解读与个性化的思考,造成把握过度或理解不透等问题。解读过程既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更是一个感悟、内化、思考的过程,只有将课标和学科学段教学目标体系真正了然于心,“吃”透,“挖”透,才能为目标制定、学情分析、教学实施、课堂评价起到事半功倍的铺垫作用。
教师课程执行力虽得到较快提升,但是教师往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学情的分析、教学的实施、课堂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块状切割,单一思考,缺少整体思考。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互动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时将目标制定、学情分析、课堂教学以及评价有效结合起来,引入结构化教学理念,提高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真正全面提高教师课程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