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姣瑶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 410124)
近年来,湖南区域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湖南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上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分析是经济研究的重要环节,分析湖南省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总结湖南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研判湖南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对于指导经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之间关系的总和,即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1]。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更确切地说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具有一般规律的。
从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成功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
1.1.1 工业化发展进程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发展大都要经过5个阶段,即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在前工业化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第一产业;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发展壮大并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化中期,第三产业有较大发展,但第二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持续增长,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后工业化时期,知识产业成为主导主业,产业知识化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低级-高级-高度现代化”。
1.1.2 三次产业的比重变化规律
1985年,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对50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调研,研究各国家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得出著名的“库兹涅茨法则”,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国民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比重均呈上升趋势。1977年,钱纳里(Hollis B. Chenery)和赛尔奎因(M.Syrquin)提出了“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型”,该模型对产业结构模式进行了完善,认为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变化的基本趋势为: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二、一、三”或“二、三、一”再向“三、二、一”演进[2]。
1.1.3 主导产业的变化规律
根据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演进过程[3]。每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随着社会发展,又会出现别的产业替代之前的主导产业发挥作用。主导产业的变化一般存在以下规律;一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当农业产品过剩,其余产业才能得到发展空间。二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阶段。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发展速度下降,第二、三产业有所发展,但速度较缓,轻纺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三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阶段。这一阶段,电力、机械、冶炼、化工等原材料工业迅速发展,经济也得到大幅增长,同时,工业化进程表现出高加工度化。四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这一阶段表现出高度的服务化特征。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且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4]。这也揭示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这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产业结构与专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五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在短时间内占据主导产业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鉴于此,重点选取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及比重为研究对象(表1),分析湖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变。从表1可以看出,湖南省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呈现三大特点。
表1 1980—2020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比重的变化
数据来源: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1 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但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81.14亿元,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4 240.4亿元,40年间增长了4 159.26亿元,增加了51.3倍。但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42.32%,下降至2020年的10.15%,下降了32.1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1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产业的比重变化自2013年开始趋于平稳。
1.2.2 第二产业增加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比重总体变化不大
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76.99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15 937.7亿元,40年间共增长了15 860.71 亿元,增加了206倍。但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变化不大,总体呈现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从1980年的40.16%下降到 1990年的33.58%,再上升到2011年的47.49%,再下降到2020年的38.15%,总体变化较小。这说明,湖南的第二产业处于平衡发展期,正进行产业内部调整与优化。
1.2.3 第三产业增加值呈显著上升趋势,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
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0年的33.59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21 603.4亿元,40年间增加了21 569.81亿元,增加了642.15倍,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17.52%,上升至2020年的51.71%,上升了34.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了0.85个百分点。同时,从2016年开始,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稳居三次产业比重第一。
总的来说,湖南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平稳发展、第三产业呈主导趋势的发展态势。以上数据所呈现的一、二、三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基本符合产业结构的一般发展规律。
2012年,湖南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万亿台阶,年均增长13.3%,达到2.2万亿元,连续5年保持全国前10。非公有制经济突破万亿规模,年均增长14.6%,增加值达到1.28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跻身万亿行列,年均增长27.7%,累计完成4.9万亿元,是前5年的3.6倍。金融支持进入万亿阶段,3年融资总额达到1.32万亿元;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于2008、2010年先后超过万亿,2012年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
区域发展平台实现新突破。2014年4月,国务院批复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国家批设的最高层级的区域规划,标志着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湖南已有的长株潭、湘西、湘南三大区域板块,湖南省四大板块已实现国家级全覆盖[5]。
中央在2010年提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湖南早于中央正式文件发布之前就选择了有区域特色和发展基础的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 7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积极参与、先行发展。同时,积极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等5大基础工程,努力构建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等 3大支撑平台。进一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等方面及时跟进,组织攻关现代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复合材料构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其材料、智能电网、生物育种等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加快转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推进“四千工程”,壮大机械、有色等千亿产业,培育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华菱钢铁、有色控股等千亿企业,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等千亿产业集群,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基地。
2005年10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获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这是中国内陆正式出台的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核心地区。2006年1月,湖南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申报将长株潭城市群设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6]。体制机制建设,专项规划编制,老工业基地改造,城际高速、客运、轨道交通、输油管道、天然气管线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长株潭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5年的40.6%提高到4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省形成的“两型”共识、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力度以及长株潭的辐射带动效应前所未有。
2016年11月,中共湖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近年来,湖南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据统计,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长54%。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2.9%、71.1%。进出口额过亿元、过10亿元企业分别新增277、9家。引进112家“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01个,实际使用外资、到位内资分别增长11.8%、18.8%。客运航线覆盖五大洲,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8条,湘欧快线跻身全国中欧班列第一方阵。常德桃花源机场航空口岸获批开放。海关机构实现市州全覆盖,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主要业务申报率达100%,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现进出口额增长64.9%。积极参与中俄“两河流域”地方合作,新结国际友城4对。不断加强与中部地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创建、“湘赣红”品牌打造等工作进展顺利,湘赣边区域合作实现良好开局。去年,湖南省还成功举办了外交部湖南全球推介、“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世界计算机大会、国际工程机械展、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扩大了湖南的国际影响力,为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辟了空间、搭建了平台。
“三高四新”战略是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7]。2020年12月,湖南明确将“三高四新”战略作为湖南未来发展战略,为促进“三高四新”战略落地,湖南着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赋能、食品医药创优等“八大工程”,并着力推进技术攻关、基础研发、人才行动、成果转化等“七大计划”。自“三高四新”战略落地以来,湖南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隐形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这个概念由世界级著名管理学大师Hermann Simon于1990年提出,是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业)。截至2021年12月,湖南有15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更有众多企业在新三板及湖南股交所挂牌。
从三次产业看,2011—2020年,每年第三产业的投资量都是最高的(表2),且第三产业的10年累计投资总量占总投资量的一半以上(54.4%);其次是第二产业,占总投资量的41.6%(表3)。
从统计的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看,2011—2020年,全省累计投资总量排前5位的,一是制造业,累计投资8.56万亿元,年均增长14.18%,占全省全部投资的31.99%;二是房地产业,累计投资4.92万亿元,年均增长16.24%,占全部投资的18.39%;三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3.81万亿元,年均增长19.89%,占全部投资的14.26%;四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投资1.96万亿元,年均增长10.33%,占全部投资的7.32%;五是农、林、牧、渔业,累计投资1.13万亿元,年均增长21.06%,占全部投资的4.23%(表3)。
2011—2020年,全省投资增速最快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年均增长30.69%,全省累计完成投资5 071.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95%;增速第2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长28%,全省累计完成投资8 406.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88%;增速第3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年均增长26.63%,累计完成投资3 902.0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14%;增速第4是教育,年均增长25.32%,累计投资5 987.2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24%;增速第5的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年均增长22.38%,占全部投资的1.49%。
表2 2011—2020年湖南产业投资与布局情况(按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18—2020年部分数据空缺,2018—2020年部分数据系根据基期量和增长率计算所得。下同。
表3 2011—2020年湖南产业投资比重情况
结合近10年湖南省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湖南省产业投资情况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可以窥见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3.2.1 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调整,转变为“三二一”型
从表4和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作为湖南省的传统产业,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十五”和“十二五”时期增长迅速,成为那个时期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在“十五”时期发展迅速,虽在2000年时三次产业结构变为“三二一”型,
表4 1980—2020年湖南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但并不稳定,经过20年的内部调整,第三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占据绝对的主导产业地位,至此,湖南省产业结构演变为“三二一”型。
3.2.2 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工业经济将持续向好
2020年,全国GDP突破百万亿,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这给湖南经济发展增强了信心。从图2可以看出,湖南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工业化率有所下降,但达到了20%~40%,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且湖南工业投资增长较快,为湖南工业经济增长注入活力,仅2020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比全部投资快3.8个百分点;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8]。总体而言,湖南工业经济持续向好。
3.2.3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
自2000年以来,湖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产值呈显著增长趋势。尤其是2018年以来,占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2019年更是突破2万亿元。在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发展尤为迅速。2010—2020年湖南省服务业产值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44.28%上升到62.74%,2020年,湖南省服务业产值为13 552.9亿元,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间,湖南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现代物流业、壮大现代金融业、拓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善科技服务业、提升商务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
图1 1980—2020年湖南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图2 2010—2020年湖南省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化率
3.2.4 大力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2020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制造业作为区域竞争的核心产业,投资比重最大,2011—2020年,累计完成投资8.56万亿元,约占投资总量的32%。在“十四五”期间,湖南省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推动新一代半导体、生物技术、绿色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构建一批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三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三大产业,不断推动技术和产品迭代创新,提高全球竞争力,努力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9]。
3.2.5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十三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常年稳定在7 000万亩、600亿斤左右,水稻、油菜面积均稳居全国第1位;十大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蓬勃发展,“一县一特、一特一片”基本成型,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4万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 511.96亿元,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 240亿元,居全国第6位[10]。“十四五”期间,湖南将加快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重点发展食用油、茶叶、水产、水果、中药材、竹木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加快推进“一县一特”向“一特一片”集聚。积极发展特色优质健康水产养殖,扩大牛羊等节粮型草食牧业和生态畜禽养殖业发展。建立永久烟田保护制度。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特色产业,优化林业生产布局和林产品品种结构,打造优质林产品供应基地,统筹推动林下经济及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构建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2.6 加快发展文化新兴业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湖南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体育、金融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3 779家,营业收入达 3 394.78亿元。“十四五”期间,湖南将依托优势文化产业资源,做优做强文化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长沙媒体艺术之都、国际新型影视创意中心、动漫游戏创新基地、全球创意烟花设计基地和现代创意设计集聚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创新提升和转型升级,整合省内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创空间,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壮大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