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信源选择及影响分析

2022-08-23 08:39
情报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信源阿富汗态度

何 杰

(1.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 洛阳 471003;2.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西安 710127)

0 引 言

1955年1月,中国与阿富汗建立外交关系;2006年6月,两国宣布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12年6月,中阿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6年5月,中阿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谅解备忘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中阿关系的不断提升,阿富汗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逐渐增多。作为国际声望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有利于加强中阿间的友好交往、互利合作,也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在阿富汗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是了解阿富汗对华认知的重要窗口,通过研究这些报道,可以提供具体可行的改善对阿富汗国际传播以及中国在阿国家形象的策略和建议。中国学界对阿富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历史学。新闻传播学领域大多关注中国、美国对阿富汗的国际传播,比如:席猛[1]分析了CRI在阿富汗的传播实践与效果,陈重[2,4]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对阿富汗传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阿富汗的媒体生态,赖冬颖[3]探讨了媒体融合趋势下对阿富汗精准传播的策略。总体来看,国内关于阿富汗涉华舆情的研究整体比较欠缺,这不利于深入了解我国对阿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变我国在阿富汗媒体生态中的弱势地位。

新闻报道在有限的篇幅中为了更好地将作者及其所代表的机构对新闻事件的立场表达出来,离不开信源的帮助。虽然新闻媒体要保持客观中立,但信源却往往是有个人或组织立场的,而信源的立场和态度会高度影响新闻报道的立场和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阿富汗主流媒体在涉华报道过程中选择新闻来源的特点,进而探讨这些特点对涉华报道本身态度有什么影响、造成的传播效果如何,揭示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突出或者压低了谁的声音和观点,从而为改善我国对阿国际传播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黎明新闻频道(Tolo News,以下简称“黎明新闻”)和帕支瓦克阿富汗新闻社(Pajhwok Afghan News,以下简称“帕支瓦克”)两家阿富汗主流媒体2012—2020年的普什图语涉华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之所以这样选取样本,有三个原因:第一,黎明新闻和帕支瓦克的涉华报道基本上能代表阿富汗主流媒体对中国的看法。黎明新闻隶属于莫比传媒集团(Moby Media Group),该集团成立于2003年,旗下还有阿富汗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台——黎明电视台、阿富汗最受欢迎的普什图语频道——太阳电视台(Lemar TV)以及理想电台(Arman FM)、阿拉库兹亚电台(Arakozia FM)等。莫比传媒集团长期接受西方资助,具有一定的西方背景。帕支瓦克是阿富汗最大的独立新闻机构,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在阿富汗国内设有8个分社,其提供的新闻被视为来自阿富汗人视角的有关阿富汗新闻的最值得信赖的渠道。第二,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普什图人的母语。历史上,普什图语曾为阿富汗的国语,目前与达里语同为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因此,选取普什图语涉华报道基本上能代表阿富汗主要人群对中国的看法。第三,2012年中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阿关系迅速升温,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增幅较快。

1.2 类目建构

为使对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信源选择的分析更加真实、客观,按照内容分析研究中类目建构要求的排异性和无限性,本文设置了以下类目:类目1为报道标题;类目2为报道发表日期;类目3为报道议题:分为政治外交、经贸、军事安全、卫生、文化、社会民生和科技7类;类目4为报道态度倾向:本文将涉华报道对华态度分为正面积极、客观中立、负面消极3类,同时参照3级量表对报道态度进行手动赋值,即正面积极的新闻报道赋值为3、客观中立的为2、负面消极的为1;类目5为报道的信源,本文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获得与报道事件相关的事实或观点的人或者有关部门和机构都视为独立的信源,划分为政府官方、军方、商界、社会组织、媒体、学界、民众、模糊消息源等8类,根据信源所属的国家划分为阿富汗、中国、美国、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其他、未明确等8类;类目6为信源对中国的态度,主要分为正面积极、客观中立、负面消极,同样参照3级量表进行手动赋值。

2 数据结果与分析

2.1 报道议题及其态度倾向分析

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整体呈中立,但在不同议题上对华态度呈现一定的差异。媒体对报道主题的选择反映其对报道对象关注的领域,“影响着公众对相应问题的重视程度,承载着议事日程的功能”[5]。政治外交、经贸、军事安全领域的负面报道在数量上相对较多,对华态度整体上呈中立;卫生领域涉华报道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而数量激增,整体态度略偏积极;文化体育、科技领域涉华报道整体对华态度略偏积极,但整体关注度较低;社会民生类涉华报道虽然数量不多,但负面报道比例较高,整体对华态度稍显消极。

如表1所示,黎明新闻涉华中立报道较多,占比为62.7%;负面报道相对于帕支瓦克较多,占比为16.6%,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经贸、军事安全和社会民生领域;正面报道占比为20.7%。帕支瓦克涉华中立报道较多,占比为57.9%;正面报道占比为32.1%;负面报道占比为10%,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经贸、军事安全和卫生领域。

表1 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态度倾向分析

2.2 信源特性分析

第一,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来自“政府官方”的信源占比最多。信源的分布可以很好地揭示媒体在建构话语过程中的偏好,也能说明各个社会阶层所占有的话语权。从表2中信源的类型来看,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高度依赖“政府官方”(占比65.1%)的消息源,“模糊信息源”(7.3%)与“社会组织”(6.9%)、“媒体”(5.9%)与“学界”(5.8%)大致相当。媒体获取国际政治信息的渠道本身存在局限,不只是国际受众,即使西方媒体记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是主要来自政府政客、资深顾问、舆论导向专家和权威人士等[6]。对政府官方部门消息源的偏好,也因为政府被长期赋予官方、权威、可信的社会地位。政府消息源的这种被赋予地位本质上是媒介与政府等权力机构互相建构对方的产物,从而达到维持和强化现状的目的[7]。阿富汗主流媒体将“政府官方”对于涉华相关事件或话题的主观叙述与看法作为“客观现实”传递给公众,为涉华相关话题的后续报道和讨论设定主导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甚至排除了其他类型的信源对中国的解读。权威信源往往具象为观点引领者,所谓观点引领者,即提供信息源或观点的权威人物[5]。黎明新闻、帕支瓦克涉华报道来自“中国政府官方”的信源分别占比19.3%和13.5%,表明“中国政府官方”这一权威信源在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议题设置、观点引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兼顾了“学界”“媒体”“社会组织”等信源,“民众”“商界”“军方”等信源相对缺失。在“学界”信源方面,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选择来自阿富汗的信源远远多于中国以及第三方国家学者的声音,无形中屏蔽了其他国家专家学者的对华认知和评价。在“媒体”信源方面,黎明新闻主要通过中国媒体以及路透社(信源数量为8)、法新社(5)、《纽约时报》(2)、美联社(2)等西方国家媒体来获取有关中国的权威信息;帕支瓦克则主要选择来自阿富汗、中国、巴基斯坦的媒体信源,用于传达有关中国的事实性消息。在“社会组织”信源方面,阿富汗主流媒体倾向于援引“阿富汗的社会组织”以及西方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观点,中国相关“社会组织”不能有效发声。尤其是有关中国人权、宗教、新闻自由等方面的报道,阿富汗主流媒体即便将各方观点同时呈现,但评论性的信源选择有明显的西方倾向。此外,商界、民众都是中阿关系建设,尤其是经贸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参与者,但来自中国方面信源的缺失,呈现出中国民间参与中阿关系发展积极性不高或者渠道不畅的框架。

表2 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信源统计

第三,黎明新闻涉华报道的信源分布相对平衡,帕支瓦克则相对单一(见表3、表4)。黎明新闻涉华报道的信源来自阿富汗、中国、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等24个国家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北约、上合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记者无国界(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国际红十字会、全球见证(Witness Global)、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亚足联等12个国际组织。其中,来自阿富汗的信源占比36.2%、中国的信源占比25.2%、美国的信源占比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平衡各方观点的作用。帕支瓦克的信源来自阿富汗、中国、美国、巴基斯坦、俄罗斯、印度等11个国家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北约、世界银行、记者无国界、透明国际、大赦国际等7个国际组织。帕支瓦克涉华报道选择“阿富汗”“中国”的信源占比分别为65.2%、17.1%,第三方国家群体发言的比例偏小,仅有17.7%。这符合帕支瓦克作为阿富汗最大的独立媒体立足阿富汗的属性,但从新闻平衡性的原则来说,帕支瓦克在涉华报道中没有给予相关各方公平发言的机会。

表3 黎明新闻涉华报道的信源统计

表4 帕支瓦克涉华报道的信源统计

2.3 涉华报道及其信源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在信源选择上有着明显的路径依赖。为了解信源对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态度是否存在潜在影响,有必要对涉华报道中相关信源在提到中国时所表现出的感情偏向与涉华报道的评价态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利用SPSS 19.0.0软件分别对黎明新闻和帕支瓦克的689组、691组可赋值信源(涉华报道态度以及信源态度均可编码赋值)进行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P=0.01的水平上,黎明新闻、帕支瓦克涉华报道及其所引用的信源在态度倾向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关联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95、0.776。这说明,信源对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态度有明显的潜在影响。从图1、图2来看,无论是信源的态度还是报道的态度,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对中国的态度都偏于中立。黎明新闻涉华报道及其所引用的信源的总体态度均值分别为2.02、2.14,均略高于中立值(总体态度均值1=消极,2=中立,3=积极);帕支瓦克涉华报道及其所引用的信源的总体态度均值分别为2.27、2.27。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黎明新闻涉华报道所引用的信源的态度比其报道的态度更正面一些,而帕支瓦克涉华报道的态度与其信源的态度一致。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富汗主流媒体在对中国“有着强烈的刻板印象的情况下,引述信源的话而不是由媒体直接表态某种意义上有助于报道看起来更为理性、客观,因而也更为可信”[8],体现了阿富汗主流媒体在表达各自立场时仍然试图追求在新闻专业主义层面的“客观”。

图1 黎明新闻涉华报道及其信源态度相关性分析结果

图2 帕支瓦克涉华报道及其信源态度相关性分析结果

2.4 信源特性对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态度的影响

在阿富汗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及其信源的总体态度倾向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信源在对华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见表5)。在帕支瓦克的涉华报道中,除了“美国”(对华总体态度均值为1.85)的信源外,大部分国家的信源对华态度高度一致,呈现出偏积极或者中立,比如“俄罗斯”(3)、“中国”(2.61)、“阿富汗”(2.2)、“巴基斯坦”(2.07)、“印度”(2)等。与之相比,黎明新闻呈现出的更为细致的态度差异似乎更容易让人产生“客观公正”的印象,比如,来自“俄罗斯”(1.86)、“印度”(1.67)、“美国”(1.47)的信源明显偏消极,来自“中国”(2.35)、“阿富汗”(2.3)、“巴基斯坦”(2.21)等国家的信源则偏积极或者中立。

表5 阿富汗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要信源对华态度分析

不同类型的信源在对华态度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阿富汗”作为阿富汗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议题时首选的信源,其整体对华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具体分析信源的类型,则可以寻出个中端倪。除了“阿富汗政府官方”外,包括阿富汗政党、宗教协会在内的“阿富汗社会组织”以及参与中阿双边贸易的“阿富汗商界”,对改善“阿富汗”信源的总体态度起到了积极作用,这部分群体是未来中国对阿国际传播可以借助的力量。“阿富汗”的其他信源中,“媒体”“军方”“学界”“民众”都偏消极。其中,帕支瓦克的“阿富汗民众”(1.42)信源尤为消极。原因在于阿富汗当地民众对中国在阿富汗投资的艾娜克铜矿和阿姆河油气项目未能给当地带来实际效益表达不满。这部分群体应是未来中国对阿国际传播的重点关注对象。

黎明新闻和帕支瓦克分别给予了第三方信源38.6%、17.7%的言论空间,但对华态度以消极为主,尤其是来自“国际组织”的信源最为消极。人权问题、宗教问题(尤其是伊斯兰教)、民族问题、腐败问题等议题一直是阿富汗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无国界、透明国际、大赦国际等国际组织是比较受到西方社会信赖的群体,也会增强其发言的可信度。对于阿富汗主流媒体来说,要报道他们感兴趣的上述议题,以这些“国际组织”作为信源,无疑可以提高报道的说服力。不过,这些“国际组织”貌似具有中立客观形象,但其长期无视中国在上述议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态度消极实属正常。根据新闻报道的平衡性、接近性原则来看,阿富汗主流媒体的信源构成是不太合理的,因为上述议题中最靠近新闻现场的是中国民众。因此,为了提升中国在阿富汗的国家形象,不仅要使这些议题成为未来中国对阿国际传播的主要议程设置,还要创造中国民众在上述议题中发声的机会。

此外,经过选择的信源看上去客观且可信度较高,其实都是媒体借信源之口传递其立场的一种常用的手段。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占信源总数7.3%的模糊消息源。黎明新闻多使用“据称”“据报道”,帕支瓦克多使用“消息人士”“据报道”等词汇,这类模糊信源共计100处,占模糊消息源总数的62.9%。这些模糊消息源使得读者无法查证信息来源,其真正目的是保护信源还是为相关利益方的观点背书,事实真相不得而知,其倾向性显而易见。

3 从信源的角度改善对阿富汗国际传播效果的策略建议

自2002年以来,自由之声电台(Azadi Radio)、VOA、BBC等西方媒体凭借强大的资金与技术支撑以及在阿富汗传播布局完善、受众广泛的多年经营基础,在话语权、传播影响力方面都处于优势。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以“和平交接”的方式进入首都喀布尔,再次掌权。8月19日,塔利班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主席台上出现了中央电视台的话筒,但没有西方媒体的话筒,阿富汗的媒体生态发生重要变化。不过,想要在短期内提升中国媒体在阿富汗传播领域的影响力,建立良好的舆论氛围,仅仅通过媒体“走出去”还不够。我国应当构建“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大合唱”式的主体格局,通过汇聚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达到增强对阿国际传播效果的目的。

3.1 建立中阿媒体对话合作机制

一是积极建立中阿媒体定期对话交流机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干工作”的思路,在中国-阿富汗媒体论坛的基础上,定期举办中阿媒体高端论坛,促进两国政府新闻监管机构、主流媒体、记者的交流,更好地认识双方新闻传播和媒体运作机制,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在增进两国关系发展及人民相互了解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探索建立中阿主流媒体的多层次新闻交换与合作机制。内容合作是国际合作传播的基础,也是合作传播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形式[9]。在重大新闻事件或者涉及中阿两国的相关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策划并组织相关官员、学者、记者、主持人“走进”阿富汗主流媒体,通过发表署名文章、接受采访、参与直播访谈类节目、开展视频连线等方式,向阿富汗传递中国的权威信息,全景展现中国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情况,实现“借台唱戏”;进一步加强同喀布尔新闻电视台(Kabul News TV)、明月电台(Spogmai Radio)等阿富汗本土媒体在节目内容、播出平台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合作拍摄纪录片、译制优秀影视剧等方式共同打造精品音视频节目,主动、及时向阿富汗主流媒体推送,通过“借筒传声”的方式让更多接地气、贴人心的“中国声音”“中国信息”直接进入阿富汗各类用户终端,扩大中国声音传播范围;积极采访国际组织权威人士以及阿富汗的资深政要、智库专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意见领袖等,形成放大“中国声音”的“海外军团”,通过“外嘴”的客观叙述、公正评判,避免中国国家形象被“恶意”丑化。

3.2 进一步完善对阿国际传播的媒体布局

由于大多数阿富汗受众很难通过实际感知、人际传播等途径了解中国,对中国议题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因而他们对于中国议题的关注和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的报道重点和叙述性质。如此一来,媒体的形塑功能在对阿国际传播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媒介功能。

第一,中国应尽快增设达里语传播机构。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普什图语和达里语为阿富汗的官方语言。普什图语是阿富汗最大民族普什图人(约占总人口的40%)的母语,达里语既是阿富汗境内塔吉克人(约占总人口的25%)、哈扎拉人(约占总人口的10%)、基希尔巴什人、艾马克人的主要语言,也是阿富汗不同族群交往的媒介。据统计,阿富汗说普什图语的人有90%都懂或者能说达里语,但说达里语的只有50%~65%懂普什图语[13]。然而,目前中国对阿富汗实施的是普什图语单语传播。鉴于达里语在阿富汗的地位,增加达里语传播机构,不仅是对阿国际传播的一个必然要求,也可有效提升对阿国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考虑到目前国内达里语人才极度匮乏,可暂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地区语言节目中心波斯语部、普什图语部合作实施达里语传播。

第二,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中国对阿国际传播中的活力。一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亚洲非洲地区语言节目中心普什图语部要强化其在脸书、推特等国际网络社交平台上的影响力和阵地建设,善于使用碎片化的传播途径,生产互动性强的、贴近阿富汗受众接受习惯的融媒体产品,充分调动阿富汗受众参与评论、转发相关内容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在适当的时候推动WeChat、Tik Tok等中国互联网产品进入阿富汗市场,实现中国对阿国际传播的“协同增效”。

第三,进一步拓展疏通阿富汗当地传播渠道。信源对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人们往往更愿意选择相信自己熟悉的媒体传达的信息[10]。可适当考虑通过商业运作或者市场化模式并购阿富汗当地有影响力的媒体集团或媒体公司,从而完成顺利落地阿富汗的目标,加快中国主流媒体在阿富汗的本土化发展进程,为阿富汗受众提供更具针对性、贴近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产品。

3.3 发挥社会力量在对阿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第一,发挥阿富汗的中资机构和个人正面塑造中国形象的作用。由于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之间的交流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元素,这些社会力量也成为国家形象塑造的传播载体和报道客体。因此,在阿中资机构要树立品牌意识,模范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影响力,用产品质量和服务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在阿富汗的华人应从自身做起,意识到自己是一张“中国名片”的使命,时刻注意自己的气质、修养和举止,积极参与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第二,让专家学者成为中国的形象品牌。专家学者“代表着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人文精神,也代表着中国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一张名片”[11]。同时,由于政治家的言论常常被贴上为政府利益服务的标签,而专家学者的言论在公众的心目中常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可以有效传达中国的理念和声音,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鼓励中国的专家学者加强同阿富汗的学术交流,通过走进阿富汗大学的课堂、在阿富汗的学术刊物或主流媒体上发表科研成果等形式,向阿富汗传递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传统,充当中国国家形象的使者。

第三,发挥国际意见领袖的作用,正面引导舆论导向。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超过16亿[12]。但是,网民人数的规模优势没有完全有效转化为国际社会的民意优势,“国际意见领袖的缺位依然是中国国家形象修辞中的一大软肋”[13]。据统计,全球77.7%的国家领导人都拥有社交媒体账号,有111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在推特上开设账号,有效拉近了国家领导人同普通民众的距离[14]。因此,在现有体制下,可以鼓励我国商业巨子、NGO领袖、著名政论家、知名记者、文体明星等开通国际通用社交网站专门账户,主动发布有关中国文化、中国故事、中国生活的内容和资讯,正面引导阿富汗网民,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同时,在华的阿富汗留学生也是阿富汗民众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借助“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等教育培训合作,加强对知华、亲华的阿富汗留学生和汉学家的资助和培养,凝聚共识,统一价值。他们在阿富汗的有效发声,可减少阿富汗民众对中国的误解。

猜你喜欢
信源阿富汗态度
美国正在窃取阿富汗的钱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广播无线发射台信源系统改造升级与实现
基于稀疏对称阵列的混合信源定位
基于空间差分平滑的非相关与相干信源数估计*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阿自杀袭击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