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王莉莉
继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后,多地相继出台促投资举措稳经济。
官方数据显示,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增速比1—4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高0.5个百分点。另外,来自国泰君安证券统计数据显示,5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62.7%和59.1%,分别高于上月1.7个和6.8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57.9%,环比升0.9个百分点,说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基建项目的陆续开工是拉动下半年投资回升的重要动力。
数字经济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民众的生活。而在中国,受益于电子商务便利的不只是城市居民。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城乡消费,并为地方经济崛起注入新动力。
据近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消息,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千兆用户数突破5000万,5G基站数达到17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超过4.2亿户。截至今年6月底,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
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的报道称,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纽约时报》报道也表示,中国已启动大规模新基建计划,中国将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中国多个省份也相继推出总额数万亿元的新基建计划。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政府今年批准了一个大数据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将成为类似于“南水北调”或“西气东输”的新型基础设施。来自技术先进的东部地区的数据将在中国各地纵横交错,然后被输送到可享受廉价水电和风电的西部地区的服务器上。中国政府修建的高速数据系统,不仅将促进中国对光纤技术、计算机服务器、软件、工程师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还将壮大中国的数据处理器市场。
外媒还关注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工业、能源、医疗、交通、教育、农业等行业,释放出强大的产业动能。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称,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稳居世界第二。统计测算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增速创下近10年新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的业务收入保持了17.7%和16.9%的高增速,分别达到94994亿元和15500亿元。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洞察》联合爱立信发布的报告《连接和5G让行业脱碳成为可能》显示,通过5G网络基础设施实现的宽带蜂窝连接,是碳减排工作强大且直接的推动因素。
据俄新社报道,数字经济已经极大地改变了全球民众的生活。而在中国,受益于电子商务便利的不只是城市居民。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城乡消费,并为地方经济崛起注入新动力。
“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基建投资、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是有效抵御国内疫情和国际复杂环境冲击,实现稳经济、稳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选项。”对于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现象,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说。
在张依群看来,此轮基建投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此轮基建投资规模、项目数量超过以往;二是覆盖广,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更多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福祉亟待改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基建、新能源、交通水利、市政工程等重大项目纳入投资并陆续开工建设;三是进度快。财政部要求今年地方专项债券6月末基本发行完毕,8月末基本使用完毕,基建投资筹措使用进度超乎寻常。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婧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政府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开工,一方面是为了抢抓前期受疫情影响耽误的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推动投资加快增长,更好地稳需求、稳经济、稳就业。”
张依群认为,将新基建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既是对专项债券投资领域的丰富,也是针对当前特殊环境所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新基建属于准公益项目,既是改善民生的重点,又是助力经济发展的焦点,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双重性,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梁婧指出:“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运作模式差异大,新基建项目商业模式、应用场景、投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也较难符合传统抵质押贷款条件,因此其融资面临较大挑战。将新基建项目纳入专项债重点支持范围有利于拓展其资金来源,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报道称,中国即将迎来一场产业升级,数十个城市将在机器人、云计算和自动化方面取得突破。这种本土技术调整正在改变中国制造业的地理布局。新的投资和人口正从沿海中心转移到湖南株洲这样的内陆城市。这些努力也可能重新绘制中国的经济版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前所未有地增加,政府正在数据科学、网络安全和机器人等领域培育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公司。这些公司正在努力升级中国的工业基础设施,以迎接中国新的产业升级。
央行行长易纲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表示,今年以来,受疫情和外部冲击等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将继续从总量上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同时用好支持中小企业和绿色转型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