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通讯员 沈瑜红 实习生 吴瑜娜
酷暑也磋磨不了社区居民们聚会碰面的热情。“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食滋补”,因为天气燥热,夏日或许是过去一年四季里食欲最不振的时节,然而在白洋湾街道南山社区则不是,夏日系列美食活动依旧进行得如火如荼,同时也拉开了邻里乡亲们的夏日社交序曲。
苏州人的夏天,风扇不光要对着人吹,有时候还得对着面条吹。“苏州人夏天吃面,除了三虾面、枫镇大肉面、素浇面,还热衷于一碗风扇凉面。”老苏州戈千金应邀来当下面主厨。“入夏后天气炎热,食欲下降,油腻的东西会吃不进,那么清淡凉爽的风扇凉面,便回归到大家的视线。”
风扇凉面选用粗扁的苏式小宽面。和细面相比,小宽面更有嚼劲,吃起来更爽口。将粗面煮熟后,用电风扇吹凉,这样做出来的面条爽滑而不黏腻。
凉面是做好了,精于饮食的老苏州又怎能甘于仅仅食用一碗碗千篇一律、平平无奇的凉面呢?当然得为这碗面附上苏式的美味与风情。
风扇凉面要配上清爽的浇头,雪菜毛豆是选择之一。“从前白洋湾地区家中食用的蔬菜基本上都是自家亲手种植,雪里蕻丰收了我们就进行腌制,吃上一个冬天。现在日子好了,但那个味道是忘不了的。雪菜搭上毛豆子,鲜是鲜得了!”戈千金说。
就这样,大家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凉面,听着老苏州讲述白洋湾过去的夏季传统习俗,也将本地的节气文化融入生活,装进记忆。品尝完凉面后,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不忘给社区的独居、孤寡老人们也送上了一碗凉面,送去一份夏日最凉爽贴心的关怀。
清凉透彻的薄荷水里,半酥的绿豆加上大颗蜜枣,以及地道的红绿丝、冬瓜糖,不粘不腻,凉到心坎。夏天里喝上一杯冰镇绿豆汤,清热解火。
社区的活动现场,绿豆、糯米、蜜枣、金桔、椰果等全都备放在桌上。居民张惠珍分享起少年的回忆:“以前,只有有钱人家才喝得起绿豆汤。我小时候家里穷,妈妈在夏天会给我煮一点绿豆,放一点点糖,那时能吃到这样的绿豆汤,我是很开心的。”而如今,苏式绿豆汤搭配了更多种好吃的配料,迎合人们多变的口味和各种喜好。“现在吃的不是味道,是一种腔调。”
“绿豆和糯米都需提前浸泡,泡过的绿豆不但易煮熟,而且不易发黄,颜色更好看。”“绿豆和糯米饭最好蒸,这样绿豆汤清澈不浑浊。为了入嘴后有韧性,糯米不能蒸太烂。”顾水娥边说边干。
如果说儿时的绿豆汤是难得的味蕾满足,那么如今的这碗绿豆汤,居民更在意的是聚会的欢乐与在回味中对生活的满足。除了冰镇绿豆汤,绿豆百合汤也是解暑佳品,只不过在白洋湾一带,还会加上营养丰富的本地美食——鸡头米。绿豆依旧提前浸泡3小时,煮至开花,将剥瓣洗净的百合放锅中煮,加入冰糖再煮10分钟。此时加入新鲜的鸡头米,但因为鸡头米不能煮久,沸水煮1分钟随即出锅。清香的绿豆百合,加上口感软糯的鸡头米,在老苏州宗玉英的带领下,一些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也是第一次了解苏州的芡实文化。
隔日,又有居民带来从青灯荷塘里现摘、洗净的新鲜荷花,与冰糖一起泡出荷花水后,大家聚一块儿煮一回荷花粥,满室莲香,众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天气虽然燥热,但夏日里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热情是有增无减。因为是暑期,社区为放假在家的孩子们也组织了不少活动,“现在大约一周一次,频率视情况而定,目前已经举办了8次。”沈瑜红说。社区通过链接相关社会资源,给孩子们举办了理财讲座,硬笔书法讲座,吹笛子、下象棋比赛,线上开讲苏州传统习俗等活动。
社区举办活动主要参考时节,距今时间较近的是大暑、入伏、出伏等节气,再结合本地风土习俗,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主要为老人和小孩的特点,因此,内容最简单、淳朴,容易引起共鸣的就是美食活动。沈瑜红介绍,参加活动的居民以本地人居多,也有一些新苏州人的全职妈妈,她们心灵手巧,个人能力很强,常会主动到社区教大家做一些手工活,比如制作黏土制品等,分享她们的幸福生活经验。
一到举办活动,南山社区便会通过社区“柠檬树”QQ群招募活动参与人员,常常消息一经发出,人员很快报满。活动材料虽然一般由社区准备,但也常有居民自告奋勇一起准备,或者帮助社区一起完成采买。“有时举办美食活动时,一些参与的居民考虑到社区设备不完善,先在家里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再带到社区来分享、活动。”沈瑜红说,“这里的居民普遍邻里关系比较好,因为原先就是老邻居,所以他们常会呼朋引伴。”不仅美食活动,社区环境大扫除、清楼活动、疫情防控期间的志愿活动等,居民都会热烈响应,踊跃参加,气氛极佳。
南山的社区美食里带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而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情感中也自带着一种敦朴,这就是姑苏地区吾乡吾土吾民的精神面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