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教师研究
——基于三大高水平教师研究国际期刊的文献分析

2022-08-22 01:52叶菊艳刘晨露
教师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期刊研究教育

郑 鑫,叶菊艳,罗 莹,刘晨露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2.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3.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一、走向世界的中国教师

进入21世纪以来,提升教师质量、打造高效教育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战略。2009年以来,我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优异表现,让国际教育界刮起了一阵教育“向东看”的风:多国教育部门领导来华探访,并向我国借鉴教育经验,“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上海《一课一练》出口英国”等都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1]国际社会在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高效能表现时,一方面认为中国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各环节,如教师的招募、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专业发展、评价及职业晋升等方面表现出高效能教育系统的共性特征;[2]另一方面也认为中国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颇具特色,如中国教研体系就被视为中国基础教育取得领先的关键。[3]美国国家教育与经济发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Economy)的报告指出,中国多级多类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及其支持系统,是中国学生高学业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4]中国教师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以中国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研究中的显示度也越来越高。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讲述中国教师与教学故事的阵列。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国际期刊在呈现与传播中国教师形象上起着重要作用。已有关于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文和相关影响的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教育学领域的国际发表数量表现抢眼,中国内地学者在教育学SSCI发文增长幅度大、速度快,2017年发文数量首次超过国外学者发文数量,是其1.9倍;[5]但通过对国内外专家的评估分析却发现,国内外专家认为中国教育研究成果国际发表数量的重要程度较低,而研究成果的质量以及在国际上受到重视的程度最为重要。[6]那么具体到中国教师研究这一领域的国际发文现状又是如何?本研究就目前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的中国教师研究在作者分布、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趋势、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逐一分析,以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进一步对外讲好中国教师故事提供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考虑到国际期刊中教师教学研究期刊较多,本研究聚焦于教师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期刊。高水平国际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果的整体质量,有着更强的影响力。因此,本研究选取《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以下称JTE)、《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TATE)、《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以下简称TTTP)三本期刊的相关中国教师研究进行分析。选择这三本期刊理由如下:(1)根据国际两大期刊数据库科瑞唯安(Clarivate)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和爱思维尔(Elsevier)的期刊排名(SJR),三本期刊排名均在教师研究综合类期刊前三。(1)本文的统计时间为2021年7月。(2)三本期刊五年影响因子也位列教师教育类期刊前三位,表现稳定。期刊影响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论文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表1呈现了三大期刊的五年影响因子及其在所有教育类期刊中的排名。

选取中国教师相关研究步骤如下。首先,本研究将时间限定为2009年至2020年的期刊文章。我们把2009年中国上海参加PISA视为一个关键时间点。其次,对文章进行筛选分为四步:(1)在三本期刊中搜索“中国”(China)相关的文章;(2)文章类型限定为原创性论文(article);(3)考虑到教育制度的差异,筛除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4)筛除学前教师与高校教师相关的研究,关注中小学校情境中的教师。通过检索和筛选,得到符合条件的76篇文章,如表1所示。

表1 三大高水平教师教育期刊概况及筛选论文数量

(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CiteSpace对文献进行识别、统计与分析,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反映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本研究首先对三大期刊的76篇文献进行时空分布分析,呈现发文国家、发文机构的现状。接着对文献的关键术语进行共现分析,形成研究主题聚类、研究热点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了解国际期刊中国教师研究重心。最后绘制关键术语时区图,呈现研究热点变迁。

三、研究结果

(一)作者及机构分析

1.作者的国别分布

表2呈现了在2009-2020年之间三大国际期刊中国教师研究作者所在国家排名前四的国家。从表中可以看出,关于中国教师研究以中国学者(含港澳台)为主,其次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作者。

表2 2009-2020年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期刊上中国教师研究领域发文量前四国家(2)由于一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来自不同国家或不同机构,表2和表3的百分比总数会超过100%。

2.作者的机构分布

如表3所示,从作者研究机构的分布来看,香港教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发文量居三大国际期刊的前四位,西南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位列第五到第八位。

表3 2009-2020年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期刊上中国教师研究领域发文量前8的学术机构

通过CiteSpace得到发文作者机构的共现图谱,展现了作者和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网络。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期刊中逐渐形成了几大作者群:一是香港教育大学袁睿、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等,他们主要关注英语学科教师的相关问题。二是以北京师范大学李琼、叶菊艳、王雁及昆士兰科技大学穆光伦为主。其中,李琼、叶菊艳关注教师政策、教师身份、教师绩效,王雁与穆光伦关注融合教师。三是以香港中文大学尹弘飚、西南大学郑鑫、浙江大学张佳等形成的作者群,他们关注的议题包括教师情绪、专业学习共同体。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叶王蓓、邹为诚形成的作者群,前者关注师德、公民教育问题,后者则主要关注英语教师发展问题。最后相对零散的是国外学者,如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Anthony Clarks、温莎大学许世静和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Cheryl Craig等。他们一般与自己的中国学生合作发表成果,或通过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共同发表成果。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国际形象逐渐以中国学者“自塑”为主。

图1 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期刊中核心发文作者机构可视化图谱

(二)研究内容分析

1.关键词共现

利用CiteSpace对76条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在图2中,关键词字体大小表示其中心性的强度。结合图2,通过CiteSpace软件的“Export-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导出三大期刊中国教师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图2 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期刊中国教师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分析(2009-2020年)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中国”“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这些共用词之外,词频排名前十的词分别是:知识(Knowledge)、共同体(Community)、职前教师(Preservice teacher)、身份(Identity)、学校(School)、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情境(Context)、经历(Experience)、领导力(Leadership)、情绪(emotion)。我们将结合下一部分的关键词聚类与研究主题,对这些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

2.关键词聚类与研究主题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学术研究的热点。使用 CiteSpace以关键词共现为基础,设置top N% per sliced值为30%,采用对数自然率算法(LLR),通过分析文献共被引网络的聚类结构,根据聚类的节点大小、中心性和核心标示词,呈现表4所示的七个聚类主题内容。

表4 三本国际期刊中国教师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与研究主题(citespace)

结合图2与表4,对前五大主题作如下介绍与评述。

(1)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所有文章中节点度最高的主题,这说明中国教师的研究都对教育政策背景很关注。中国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职前教师的课程与教学、师范生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在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提及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也有研究关注颇具中国特色的政策,如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公费师范生政策。[7]

从政策话语来看,叶菊艳等人(Ye et al.)对21份国家级教师政策进行分析,梳理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五大主题:(1)通过机构多样化扩充教师教育规模,如鼓励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2)通过升级、合并、撤除等方式对教研机构和学校进行结构重组;(3)对教师培养、课程与实习进行模式创新;(4)教师资格认定与考核;(5)加强农村学校教师的供给。[8]

从有关政策的研究来看,尽管某些政策看似是中国所特有,但研究者在国际发表中也非常强调政策的国际普适性,以便和国际读者建立连结。如廖伟等人(Liao et al.)在介绍教师轮岗政策时提及到,即使轮岗这样看起来很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在韩国、日本也可以找到先例,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9]

(2)文化与跨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及其培育备受关注。在76篇文章中,直接涉及到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就有22项。直接涉及跨文化比较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跨文化交流项目中的教师研究,一类则是跨国比较研究。前一类中,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ichael Connelly和温莎大学许世静教授联合我国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机构合作的“中加教师教育和学校教育互惠学习项目”较为典型,在三大期刊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0]研究既有关注中国师范生在跨境学习中的思维变化、身份变化,也有关注项目中职前教师培养的中外比较研究。

另一类跨文化比较研究则是通过收集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既有作者根据研究议题收集的一手数据,也有使用PISA等数据进行比较的研究。Bear等人通过对中美日三国的比较研究发现,学生对中国的师生关系评分高于其他两国,虽然教师更常使用奖励和惩罚措施,但学生认为教师使用惩罚是合理合法的。[11]

实际上,大部分中国教师研究讨论中都涉及了文化议题,在论文中凸显出“中国”“脉络”等词,通过与西方主流观点进行对比,突出中国情境的特殊性与普适性。被较多提及的是Hofstede提出的集体主义文化与高权力距离文化,以及儒家传统下的孝顺、和谐、关系、尊师等文化要素。

(3)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研究是中国教师研究的一个热点主题。共同体的学术术语较多,包括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教师学习共同体(teacher learning community)等。尽管术语多样,但它们都强调教师的学习发生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建构之中,强调教师在共同体中的参与和学习。

从学习共同体的范围来看,研究主要分为校本的和校外的学习共同体。学校层面的学习共同体包括以学校整体作为学习共同体和把学科教研组作为学习共同体。Sargent 和 Hannum的研究被广泛引用。他们对甘肃教师的考察发现,尽管身在资源条件受限的地方,教师也能形成各式各样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保障学生学习的质量。[12]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教师制度化合作可能带来的消极结果。如张晓蕾和黄丽锷(Zhang & Wong)的研究就指出,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强制要求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有时候甚至会阻碍他们的深度学习。[13]

校外共同体情境包括名师工作室、大学中小学合作、教师交流轮岗等。颜奕和杨鲁新(Yan & Yang)分析了中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在与高校学者、区域专家的互动中,通过质疑与观察、分析与提问、检验与实施、反思与问题解决等,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实现持续成长的过程。[14]郑鑫等人(Zheng et al.)对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指出,名师工作室反映出中国教师的学习处在多级、嵌套的共同体结构中,校内的教师总会有机会到校外与更高水平的人学习,这反映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结构的系统性。[15]从国际高水平期刊的研究来看,目前研究多集中于校本层面,对于跨校间、区(县)域、省级的教师发展活动研究相对较少。

(4)职前教师与教师资格问题

职前教师培养是教师研究中的重要话题。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统计,在所有关于教师的实证研究文献中,涉及到职前教师(含师范生、实习教师)的有15项(约占19.7%)。我国研究者也越来越关注职前教师,如职业选择、师范生教师知识、师德观等。

从这些研究内容来看,新一代的师范生(如“90后”)正在经历着代际变革,对于许多传统的观念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如叶王蓓与Law调查了当代师范生的师德观,[16]仅有29.1%的学生认可把教师比喻为“春蚕”。作者认为,“90后”呈现出一种“我”文化,他们认可教师要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但是对于“教师应该为了工作牺牲自己”等观念认同度并不高。

这些研究能够让国际学界对中国新一代教师有更新的认识,被动的、安静的、顺从的、缺少批判精神的中国学习者刻板形象在逐渐被打破。“90后”“00后”的教育观、教师观在发生变化,他们追求更平等的师生关系,希望教师职业被尊重并且有自己的闲暇;他们选择教师职业更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17]

(5)教师发展的聚类主题

教师发展主题下呈现出两个高频词:教师知识和教师身份。

“教师知识”一直是教师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国际学者对我国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MKT)颇感兴趣。Youngs 和 Qian对浙江省师范生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数学教师的职前培养非常关注计算和数学推理相关知识。这对美国职前教师培养也颇具启发,如加强教师教育课程中关于课堂管理的课程,让实习教师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真实的教学中等。[18]

“教师身份”作为关注教师的本体,近年来也是国际教师研究中的热点。根据研究对象可分为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香港教育大学袁睿及其合作者发表了系列英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身份研究。[19]对在职教师的身份建构则更显多样,涉及教师在学校合作中的身份建构、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和农村学校情境等。一些研究指出,中国的教师自我深嵌于制度和人际关系之中,这种关系使得中国教师在发挥其身份构建的能动性时呈现出与西方教师能动性发挥的不同路径。[20]

3.研究趋势与时区图分析

图3呈现了2009年以来三大教师研究期刊中研究的数量分布。从这一趋势图可以看到: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长态势较为缓慢。研究数量在2019年出现“高峰”,2020年有所回落。2019年这一年,TTTP发表了两期与中国教育相关的专刊(special issue),一期是“中国教师与教学”专刊,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发起,国内多所机构合作完成;一期是“中加互惠学习项目”的系列成果发表,由国内外多所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图3 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期刊中国教师研究数量分布图

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它着重反映了关键词在不同时间段上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因而能够从时间维度上帮助我们把握该研究领域的主题及变化趋势。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期刊中国教师研究领域关键词时区图如图4所示。

图4 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期刊中国教师研究领域关键词时区图(2009-2020年)

从图4可以看出,在2009-2011年期间,研究对于教师知识、叙事探究、教师信念等主题较为关注;到2012年之后,身份、情绪、情境、文化等关键词逐渐凸显,中国教师研究主题越来越多样,同时本土的情境与文化凸显度越来越高;作为这一趋势的延续,在2016年前后,教师学习、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动性问题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三)研究方法分析

我们根据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包括质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包括论述、综述等)。[21]实证研究中,量化研究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质性研究主要包括个案研究、民族志研究、扎根理论和历史研究等;混合研究则是结合使用质性与定量研究的方法、手段或概念。对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三大国际期刊中国教师研究的方法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仅5篇(6.58%)为非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中,质性研究占比最多(44.74%),量化研究(34.21%)其次,混合研究(14.47%)占比最低。通过分析发现,质性研究主要以个案研究为主,另有少数研究采取叙事探究、民族志等方法。本次综述的所有论文几乎不涉及实验研究,且量化研究多为相关研究,仅有一项研究采用了追踪研究的方法探讨因果关系。[22]混合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典型个案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从分布年份来看,混合研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四、研究讨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考察了2009-2020年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权威期刊中关于中国教师研究的发表概括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十余年来,三大教师研究国际期刊中中国教师的研究论文主要由我国学者贡献,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国际形象逐渐以中国学者“自塑”为主;中国教师研究国际发表数量逐年上升,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契合了国际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研究的前沿趋势;国际学界对中国教师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强,研究的现象和主题呈现多样性;这些研究在讲述中国教师故事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促进教育优质均衡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学者在教师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在逐年提升;在教师情绪、教师身份认同、教师学习共同体等领域,中国学者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但相比中国教育研究者的体量而言,我们的国际发表规模仍然较小,且主要集中于少数中青年学者和少数院校,如香港教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无法全面而系统地呈现我国各具地域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教师与教学实践。结合本研究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中国教师与教学研究可以从研究、制度与组织等方面进一步着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充分认识教师与教学的复杂性与情境性,在本土经验与国际关切之间架设桥梁

教师是多维度的综合体,包括动机、情感、身份认同等多个维度,教师的成长发生在多层次的情境中。因此,教师研究者需要深刻意识到教师及其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并透过自己的研究厘清这种复杂性。[23]在现有国际发表的中国教师研究中,教师的知识、身份、动机、信念、情绪、效能等均为高频词。2012年前后,尤其是2016年以来,情境、文化、学习共同体、情绪等主题成为研究的中心。中国教师所处的多层次的情境,包括教师所处的学科组、学校共同体、校际间乃至跨国学习情境均受到关注;教师的类型也呈现多样性,包括在职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实习教师等。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教师工作所处的历史、文化、政策背景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别。要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教师的故事,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和方法,以此在本土经验与国际关切之间架设桥梁。

首先,透过现象把握本土问题的本质,找到国际通用的学术概念和话语体系。参与对话的各方需要有对话的“共通基础”。[24]很多看似本土独特的做法却是在回应全球共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如教育的优质均衡、教师队伍的补充、教师质量的提升等问题。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先定位好研究问题背后所对应的现实共通问题,有助于吸引国际读者;与此同时,为了便于国际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国实践,可以借助相关学术概念来框定基于本土的研究问题。比如,当国际社会还不了解我国的教研体系时,借助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可以增进他们对中国特色教研体系的了解。

其次,应充分尊重国际学术研究规范,加强研究的科学性。要想充分揭示和理解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探寻相应的教育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科学多元的研究方法不可或缺。在如何开展教师相关的实证研究上,国际社会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于2006年第一次发布了《AERA出版物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报告的标准》,对实证研究的问题表述、研究设计、证据来源、测量和分类、数据分析及解释、归纳、伦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说明。[25]

最后,在对本土教师与教学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透过“讨论”回应已有理论进展,分析中西方教师与教学实践的异同。此时,研究者应该有文化自觉、政治意识和社会学想象力,充分考虑本土教师工作所处的历史、文化、经济与政策背景。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所揭示出的中国教师与教学实践的独特性就是有理有据的,也更容易被国际读者所接受;透过这样的讨论,结合本土实践建构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也成为可能。如此,我们才真正参与到国际学术对话中,并为丰富国际学术话语与理论框架贡献中国经验与智慧。

(二)通过相关制度与组织建设,提升中国教师教育学科国际影响力

上述建议是从如何做好教师研究及如何规范写作的角度提出的。但要提升整个中国教师教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还可以有一些组织策略。

首先,鼓励合作研究与国际发表。目前中国教师研究的国际发表多集中在少数机构和学者,合作多是师生合作,主体及其合作形式都比较单一。从中文出版物来看,已有不少内地青年学者的研究是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开展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具有国际启示。可以建立相关平台机制进一步鼓励国内青年学者的国际合作与高水平期刊发表,透过合作,持续提升中国学者和中国教师研究的可见度。还可以鼓励青年学者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研究与发表,让国际知名学者多了解中国实践,透过合作对话深化对中国实践的理解。此外,时机成熟时也可以继续在国际期刊组织中国教师研究相关专刊,提升国际影响力。

再者,为教师与教学教育研究者提供参与政策制定与实践的平台。教师教育是学术、政策、实践三位一体的学科。教师教育学者往往既要开展学术研究,又要开展行动实践,还要承担服务咨询,三者是相互紧密联系的。这种多维、多重性,需要教师教育研究者具备多种能力。应该从国家和大学层面积极创造机会让研究者了解甚至加入到中国教师政策制定与实践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研究者能够对本土教师的实践如何嵌套在中国政策情境中有更深刻的体认,从而能够在其研究中更为准确全面地发出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期刊研究教育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期刊问答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