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风,尚姝贝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朝代,其服饰在传承唐宋服制的基础之上发展得更为完善、精良,当为汉族服饰文化发展的巅峰。明代服饰中衣领的变化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密切联系。衣领作为服装中最为醒目的结构部件之一,最初为了满足“出首”这一功能而产生,随着服饰的不断发展,衣领的形制也随之逐渐成熟、丰富起来,通过其发展变化可以反映古代服饰审美特征具有时代性、阶段性、民族性的演变。
1368 年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全面整改衣冠制度,“禁胡服,废元服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明朝强调复兴汉族的传统文化,在服饰意识形态领域提倡传承汉文化传统,在服饰上承袭了唐宋的圆领袍衫、幞头、玉带、皂靴等内容。由于此前在元朝统治时期,汉族原有的政策与信念几乎泯灭,因此在明朝时期,对汉族传统的“礼制”观念进行了加强与稳固。明朝用最短的时间将汉族的传统服饰文化恢复起来,整理了先秦及汉唐以来的传统衣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展[1]。从服饰发展的脉络来看,明代服饰是汉族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延续了中国汉族服饰形制的基础之上,又接续发展出独具明朝时代特色的服饰文化。
明代服饰中的衣领以交领、直领、方领、圆领、立领为主要形制。受中国古代“以右为尊”这一思想的影响,交领右衽一直是中国传统汉族服饰的典型特征,明代传统服饰的衣领形制也保留了这一传统。方领是明代服饰中应用较多的一种领型,多用于对襟的服饰之中。圆领的形制在商代时期就已经在服饰中应用,在唐宋时期接续发展,明代圆领形制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立领领型出现于明朝中期,并且在明代服饰中被广泛使用。衣领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其形制从商周时期开始发展并逐渐多样化,受唐代更具包容性、开放性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想等方面影响,发展出更多元的领型,如唐代所流行的翻领、袒领等领型。宋朝时期,由于受理学等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而发生转变,衣领形制逐渐走向封闭、内敛的风格,到了明朝礼仪制度越加严明,衣领的风格也表现得越来越具有封闭性、保守性。
交领是最早被称之为“有领”的一种形制,其表现形式是门襟交掩呈“又”字形的衣领(图1)。直领可以分为广义上的直纱矩形领缘的交领和方盘领,以及狭义上的对襟直领。在明代服饰的帝王服装中,交领与直领作为其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体现了服饰中礼教、礼仪的文化内涵。在平民百姓穿用的服装中,直领和交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交领和直领作为传统服装中最为常见的衣领形式,其影响范围广泛、应用时间最久,是中国服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方领式的衣领形制,在明代服饰中较多用于对襟式的服装。方领的领口呈方形,衣襟的样式有平行和交叠两种。方领这种衣领形制最早发现于商周时期,隋唐、元时期的服饰中也有方领领型的应用,其主要出现在比甲和夹衣等服饰当中。明朝女性服饰中的比甲、方领半袖,以及明朝男性服饰中的罩甲等都有见方领的形制。例如孝靖皇后的夹衣,为方领、对襟、束腰、广袖、斜摆,衣面为绣几何纹红罗,纹样图案丰富多彩[2]。
明朝的圆领衣是由唐代圆领袍衫发展而来,官员和平民百姓都可以穿着。圆领又称团领、盘领,领呈圆形,在领口设有沿边,宽袖,右衽,领子的外襟开端处有纽扣,在衣襟处由系带固定。官员圆领衣的衣裙两侧有插摆,而平民百姓没有,并且官员衣袖多宽大,平民衣袖则为窄袖[3]。明代圆领形制基本延续了唐宋圆领的形制,衣襟可分为对襟、大襟、斜襟,这样的穿着方式可以使领部包裹性更强,衣服前襟处更为平整,能够使服装整体更显整洁。
立领(图2),也称为竖领,是明代中期所出现的前代未见的衣领形制。明代立领是由交领发展而来,明代交领领缘较宽,多在领缘附加护领,由于装饰大多集中在衣身,致使交领领缘比较素雅,为金属扣饰的发展提供了装饰空间。明代初期产生立领的萌芽[4]。明代立领的领角呈现自然流畅的直线型,其通常装饰较少,体现了清新淡雅的风格,较多应用与女装之中,与其他领型相比,明代服饰中的立领独具特色。
护领,顾名思义,就是保护服装衣领部位所用的部件。明代衣领普遍较高,包裹住脖子,衣领处易造成污损,并且服装的衣领、袖子部位通常缀有装饰、镶边等,其制作工艺烦琐,清洗起来也较为不便,所以在明代男女服饰的衣领处加上护领。护领可随时拆卸,便于更换,可以只清洗护领而不用频繁清洗整件服装。因此,佩戴护领的作用就是保护衣领免遭污损,减少服装的磨损,使服装干净整洁。同时,白色的护领还有“良家清白”的象征意义。
云肩,也叫做披肩,是中国古代围绕脖颈一周、置于肩部的装饰物。自隋朝以后,云肩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衣饰,在明代以前,云肩的使用人群尚算广泛,如外族男女、佛教人物、乐伎、舞伎等,但是在汉族女性的日常服饰之中,还较少有云肩的应用。而明代除了上述使用人群以外,还扩展到了汉族女性服饰当中,成为命妇、平民妇女礼服上的装饰物,或者作为日常休闲服饰的装饰[5]。云肩起初是用来保护领口和肩部的干净整洁,后来造型工艺、色彩纹样逐渐丰富,演变为一种装饰物。云肩有四方云肩、对开云肩、串珠云肩、有领和无领云肩等造型,其典型的形制是“四方柳叶式”和“四合如意式”。
霞帔是命妇、贵妇礼服中的专用配饰。它形似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其长度基本与衣服等长,穿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从大衫后摆处固定,上面绣有花和禽纹样各七个,在霞帔下端缀有金、银或玉石制成的坠子。起初,霞帔主要是作为一种装饰物,在明朝时期发展成为女性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标志,霞帔的使用也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命妇们根据各自丈夫品级的分别,穿着的霞帔在颜色和纹饰上也有所不同。
交领形制在古代帝王服制中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由于领上即首,对于臣子、臣民来说,目不能过帝王的领,表示对于统治者的尊重。根据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礼记》,表示天子为天下至尊,臣子目视不能超过衣领,以此表达对帝王的尊重。除此之外,交领形制也被认为具有为人中正、为人正直的文化寓意,这种形制被历代文人雅士所推崇,并得到了大众群体的喜爱。交领在造型和裁剪方面都被赋予了礼仪、礼制精神,其自身的文化特异性十分明显[6]。明朝皇帝所穿的玄衣、中单、道袍、降纱袍等均为交领。衣领作为服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制严明的传统服制文化中,体现了社会、政治、思想等文化内涵。
明代立领广泛流行于明朝后期,当时明朝正经历极端寒冷的特殊气候,被称为“小冰河时期”,相较于其他领型,立领对于人体的贴合度更好,具有更强的包裹性,更能起到防风、保暖、御寒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立领在明代服饰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明朝朱元璋执政后,按制度要求宫女所穿的服饰要干净整洁,所以宫女服饰一律用纸作为护领附于衣领处,方便每日更换,保护衣物不受污损。后来,护领由宫中传到民间,并从以纸制作发展为用布制作。
为符合明朝时期的审美经验,贵族女性服饰通常会在领口缀以金银子母扣作为装饰,纽扣可分为正负或雌雄两个部分,即雄为扣,雌为纽,雌雄相合组成一对纽扣。发展到明后期,金属扣上的装饰增多,镶嵌有珍珠或宝石[7]。立领是明代出现的独具特点的衣领形制,发展到清代时期的立领基本承袭明代立领,并且大量使用镶滚工艺进行装饰,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具有其自身时代特色的立领形制。
衣领在服装中最靠近面部,属于最醒目的部位,集实用性、装饰性为一体,形式多样、造型灵活多变,所以衣领设计的优良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衣领形制应用在现代的服装设计当中,不仅可以表达服饰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还可以丰富服装整体的视觉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服饰之中,交领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领型,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交领元素,能够充分展现传统服饰的古典韵味,在传承服饰文化的同时,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设计形式。Elie Saab(艾莉·萨博)2019 秋冬巴黎高级定制时装秀中的服装,运用了明代传统服饰元素,款式采用明代女子服饰“上襦下裙”的经典形制,交领、右衽、大袖的设计,领部呈现自然流畅的造型,表现了明代服饰的典型特征,赋予服装独特的历史文化,尽显东方服饰之美。
受中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影响,传统服装上通常采用区别于西方立体形式的平面裁剪,弱化人体的曲线与自然共融共生。区别于其他传统的衣领形制,立领的出现则让服装开始向适应人体的立体裁剪转变。“立领”这一经典中式元素也受到了中外共同认可,在世界目光中一直居于显著地位,成为汉族女性着装当中显著的流行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8]。谭燕玉(Vivienne Tam)2021 春夏时装设计中,把立领元素运用到卫衣设计当中,将卫衣的西式剪裁与中式传统元素巧妙结合,并且在衣领处点缀中国传统的纽襻扣设计,使休闲风格的卫衣,增添了独特的东方韵味(图3)。现代服装设计中,在保留传统衣领形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既增添了服装的美观性和时尚感,又赋予了服饰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中国传统服饰历史的研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宏大的历史脉络,探讨其深层次的历史内涵。明代服饰是中国汉族服饰的典范,并且是距离现代时间较为接近的一个朝代,其服装形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衣领造型在服装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明代服饰中的衣领形制可以为设计师提供设计灵感素材,使服装设计更具时代特色,更能体现其文化价值。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大众的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对于服装的需求不仅仅是考虑其功能性、实用性,服装所展现的个性、风格及文化内涵也成为被考量的标准。中国传统服饰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使其具有无限的潜力,引领赋予文化内涵、时代特色的时尚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