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华
纵观历史,文化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运河之滨,洪泽湖畔,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淮安。淮安,即淮水安澜之意。它,既古老厚重,又英姿勃发。运河文化二千二百年薪火相传,维系淮安根脉,历经历史兴替,见证沧海横流。
淮安因大运河而生,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今淮安的杨庄,是泗水入淮处古泗口遗址所在,又称清口,《禹贡》称“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指的就是以泗口为转轴的古运道。末口,则是邗沟北入淮河的交汇处。到南北朝时期,淮安成为“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重要之地。明清时期,淮安有全国理漕的最高长官漕运总督驻节,有治理运河的最高长官河道总督驻节,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以及淮安漕粮中转仓,盐运方面还设有淮北盐运公司、淮安榷关等衙署,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
“夫水之行地也,涣然而成文。故水利之废兴,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水是生命的源泉,因为有水,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自远古时代起,人类就逐水而居,中西方古代文明无一不是在大江大河流域孕育而生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的通州,南至杭州,流经京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淮安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与水密不可分,水是淮安历史文化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先秦时期的淮安,地处“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南北水运干线枢纽,曾“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亦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素有“淮上江南”之盛誉。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淮安境内河源众多,水网密布,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国第三大河流淮河等穿越其境,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镶嵌其中,淮安被称赞为“漂浮在水上面的乐土”。水造就了淮安历史的繁华与兴盛,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更是成就了淮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荣耀,明清鼎盛时期,淮安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全国漕船制造中心,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很发达,京杭大运河淮安段对促进淮安水上运输业的繁荣,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运河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首气势恢宏的史诗。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水光潋滟,碧波荡漾。大运河淮安段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南起广陵城的长江边,北至淮安城古末口,全长约一百九十千米。东晋永和年间陈敏开凿邗沟西道,及至隋炀帝开通通济渠时,又续开邗沟,从淮安至扬子入江。宋雍熙年间,转运史乔维岳开沙河,为今淮安至淮阴段古运河的最早河段。宋皇祐年间开洪泽新河,宋元丰六年,洪泽河之上的龟山运河告成。黄河夺淮以后,洪泽河、龟山运河融入洪泽湖中,沙河在宋元以后也逐渐湮废。明永乐十三年沿北宋沙河开清江浦,即今市区的古运河。明万历十年开永济新河以备清江浦河被黄河冲击。自此后,清口以下运道全线畅通,然清口以上仍用为黄河所夺的泗水为运道,时称“借黄行运”。清康熙二十七年,开成今淮阴区西仲家庄至宿迁骆马湖张庄支河口,沿黄河左岸遥堤和缕堤之间开运河,命名为“中河”。清康熙四十二年,又将仲庄运口移至杨庄,形成中运河。中河上接张庄运口,清河县仲家庄开下中河,至今涟水入平旺河以达于海。至此黄运完全分离而漕运大畅。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治淮工程,实施运河梯级整治。一九五八年新开城区河道,为避免两淮城区大量拆迁,自淮阴城南,至淮安城西开绕城段,称大运河,老运河仍保留通航。经一九八二年京杭运河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及二〇〇〇年后京杭运河续建时期的整治,形成了如今的大运河淮安段崭新的面貌。
今古江淮佳丽地,吾心安处是淮安。京杭运河和万里长城一样,是享誉世界文明的人文景观,如果说长城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教科书,那么古运河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画卷。京杭运河两淮段上起淮阴船闸,下至淮安船闸,全长二万四千五百米。二〇〇六年,京杭运河两淮段航道整治工程被交通部列入内河水运示范工程,二〇〇七年四月通过交工验收。在建设过程中,合理选用了以芦苇为主体的绿色植物,作为航道岸坡防护材料,在芦苇缺损段和个别特殊地段,采用广场、亭台、亲水平台、雕塑等构筑物造景,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沿岸环境得到很大改观,规划整齐的岸线、清洁的水质、造型别致的广场、生长旺盛的芦苇带以及错落有致的植物,构成了沿岸春夏秋冬四季风光旖旎的市民休闲场所,创造了一个融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滨水景观。
古运河水利风景区文化景观极具特色。大运河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与淮安发展紧密相关,大运河影响了淮安的地形地貌,奠定了淮安的城镇格局,孕育了淮安的文化特质。生生不息的大运河和伟大的“运河精神”,塑造了淮安“水韵”“书香”的人文特色。古运河沿线自然景观众多,包括小桥流水、千帆竞发、长河落日、湿地野趣等,还有盐河、二河、淮沭河、大运河、古黄河“五河交汇”的水利奇景,以及亚洲最大的立交地涵——淮河入海水道水上立交,真是巧夺天工。已经开发的人文景观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运河漕运历史游,“状元之乡”河下古镇游,周恩来纪念馆、少年读书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名将韩信、关天培、梁红玉等历史名居。今天,古老的运河已经崭露新姿,河水变清了,河面变宽了,河上的古桥、新桥千姿百态,沿河两岸绿草茵茵、杨柳依依,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卷。泛舟古运河,两千余年前的舟桨声恍若仍在耳边飘荡,大运河成为名闻遐迩的国家水利风景区。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有灵气,水文化是魂。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淮阴舟中晚坐写怀二十四韵》其诗曰:“清浦轻风渡,赤日微云遮。”看山是看气势,看水是看灵性。鸟瞰京杭大运河,它就像一条巨龙镶嵌在淮安大地,此情此景让人感到无限惬意,难以忘怀。城市的喧闹,心中的杂念,荡然无存。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淮安成为历史上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便得益于此。淮安认真涵养水源生态,精心做好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文章”。京杭大运河苏北段是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它在淮安的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新淮安工农业的发展,运输量飞速增加,淮安、淮阴船闸成为苏北段运河最繁忙的船闸,货物周转量占全省内河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上海、浙江、江苏及其沿线地区煤炭、建材等大宗货运的水上生命线。古老的大运河必将让水乡淮安大放异彩,为全世界更多的人所熟悉和关注。
运河之都、千秋淮扬是历史古城淮安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运河文化已成为淮安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〇一四年六月,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淮安定位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这既是对淮安“运河之都”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对淮安保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工作担当作为的殷殷期许。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以来,淮安紧抓机遇,依托运河文化资源及运河水系承载的各类旅游文化空间,坚持创新,突出惠民,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三篇文章。淮安按照“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的原则,将运河沿线文化亮点有机连接起来,将千年运河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出来,从根本上留住运河文化的“根”和“魂”,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段建设,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真正将大运河淮安段建设成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运河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夺目的光彩。
且长凌飞翮,乘春自有期。京杭大运河,在桨声船影里流淌了两千多个春秋。它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历史文化名城淮安的一张重要名片。如今的淮安,正沐浴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东风里,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五百六十万淮安人民必将为淮安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进程保驾护航,众志成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努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淮安早日实现。
勠力同心,奋楫扬帆。大运河,是一个不会老去的故事,运河文化魅力必将历久弥新。它“阅尽”历史,在当下又用自己的“身躯”继续为沿线地区带来繁荣。一艘艘货船满载着各种货物穿梭于京杭大运河上,波光粼粼,汽笛声声,一片繁忙盛景。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正向着美好未来勇毅前行,充分释放大运河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充分展现运河船舶穿梭之美、活水清流灵动之美、堤岸绿影婆娑之美、流域田园的风光之美,重塑运河沿岸的宁静、洁净、美丽,奋力谱写新时代大运河更加绚丽的篇章。
壮哉,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