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二动四融通”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08-20 04:01张文涛袁思禹万雯思
高教学刊 2022年24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能力

张文涛,袁思禹,万雯思,罗 林

(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遵循体育教育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而做出的战略抉择,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和重要突破口。

一、“一主二动四融通”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思路

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坚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做精做强为主题,以教学资源配置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内涵建设及强化教学管理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手段,以技能养成为特色,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本省、加强区域合作、辐射全国为宗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才保障的总体专业办学思路。

(二)模式内容

随着卓越教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等一系列课题的强力支撑,并依托省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历经体育教育专业评估、省级专业综合评价、全国一流专业申报和建设、入围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师范类专业认证等的实践和考验;并结合学校、学院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师资配备,体育教育专业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和发展,逐渐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向融通”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形成了“以能力导向构建培养体系、以项目驱动搭建培养平台、以基地建设推动协同育人、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四有好教师”的专业实践育人特色,如图1 所示。

图1 “一主二动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二、“一主二动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以能力导向构建培养体系

1.确立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德育提升为先,以能力培养为重,以素质提高为本,以知识传授为基,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

2.建立实践创新师范能力训练的管理制度和平台

把创新实践师范能力训练项目分为师范技能、运动竞赛、科研创新、创业演练等4 个模块,每个模块有具体的考核项目和考核要求。其中,师范技能模块的考核项目主要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教学技能,以及“三字一话”技能水平等。运动竞赛模块一方面是各级各类专项竞技比赛,如奥运会、世界单项锦标赛、亚运会、亚洲单项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全国单项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单项竞赛、省级主管部门所举办的全省性体育竞赛、校运会等,还包括国家、省级、校级师范类教学技能大赛等等;另一方面包括各级各类非专业性的比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演讲比赛、体育赛事策划比赛、辩论大赛、才艺展示等。科研创新模块包括本专业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发表相关论文或报道、甚至出版著作、发表专利、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创业演练模块包括在体育学院大学生创意创业实践基地上开展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参加各种培训、各种体育赛事及裁判工作等。每名学生必须参加实践创新和师范能力训练并获得10 个学分。

此外,在充分参考和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有关体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院已有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和条件,建立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由培养体系、教学“软件”环境和教学“硬件”环境组成,如图2 所示。

图2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平台

3.构建以能力为导向、多向融通的“四元五化六制”培养体系

围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软件”“硬件”环境,构建了“四元”教学体系及互动式教学模式,即课内教学活动、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实施了促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五化”教学实施方法与策略,即教学设计情境化、情境创设主题化、主题学习项目化、项目实施团队化、团队评价多样化;制定了创新实践师范能力培养的“六制”,即学生导师制、假期社会实践制、创新创业制、运动竞赛制、集中实习制、毕业设计德育双答辩制。

(二)以项目驱动搭建培养平台

1.课程项目——构建“抓核心放选修”的立体课程体系

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学校《关于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要求,设置了体育学原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基础、球类基础、体操基础、武术基础等8 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课时学分、师资配备、教学条件和教材选用等方面优先保证,专业学位课程教学率先践行“主动学习,知行合一”理念,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大力开展教学范式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评价上积极倡导过程性评价,以此保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同时,根据“多能一专”的培养目标,开设定向越野、游泳与救生指导、气排球、舞龙舞狮、高尔夫、攀岩等体育教育专业新课;设置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史、体育教学设计、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等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包括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学、户外运动与新兴体育项目等适应就业形势的选修课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证明,这种“抓核心放选修”的立体课程体系,深受学生欢迎。由教务处选课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可知,各种选修课选课人数逐年上升,具备高尔夫、攀岩、体育市场营销技能与知识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见习期就深受企业青睐,很多学生在大三见习期期间就与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甚至是就业意向和合同。

2.科研项目——夯实师生合作的互动式科研平台

科研项目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除了参加教师主持的各种教学科研项目或开发项目,还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学术课题。值得一提的是,本专业所在的体育学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5%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并于每年10 月进行一次学生科研项目申报。这些科研项目均由学业导师负责全程指导,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逐步夯实了以“教师-学生科研共同体”为主要特色的科研机制。

3.竞赛项目——利用专业技能竞赛平台

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教训学建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学院要求各项目代表队每年参加一次国家级竞赛和一次省级竞赛。通过准备和参加专项竞技赛事,督促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与训练,经过日常训练、学院比赛、学校比赛、全省比赛、全国比赛、世界比赛等,层层选拔,检验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的技能水平,丰富教学训练比赛相结合的内容。近年来参加了奥运会、健美操世界杯赛、世界大学生单项竞赛、亚运会、全运会、全国大运会等国内外重要赛事,均取得较好成绩。近几届省运会均获高校组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第一名。

围绕师范技能培养,以参加全国、全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五月红花”教学技能大赛,师范生运动技能展示大赛、师范生“三字一话”展示大赛等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改革,完善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水平,形成“以赛促训、训赛结合”的常态机制和良好氛围,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展示师范生教学风采和教师教育改革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非专业类比赛。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省赛区并荣获三等奖、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获得一等奖等。通过参加非专业类赛事,拓展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培训项目——搭建从业资质学习平台

本专业拥有多个国家级与省级培训平台,如国家健美操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江西省教练员学院、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基地、体育师资国培计划承办单位等。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培训平台的各项业务,让学生获得实践锻炼机会,获得能力提升。在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学生通过培训学习,考核合格者能获得相应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江西省体育局及各单项协会组织开展相关运动项目裁判员等级培训,学生通过培训学习,考核合格者能获得相应等级的裁判员等级证书。依托江西省教练员学院,学生有机会参加相关运动项目教练员培训,考核合格者能获得相应等级的教练员等级证书。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基本均能获得相关项目的从业资质证书。

(三)以基地建设推动协同育人

1.夯实教育实习基地实现人才培养情景化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教育实习可以为学生营造“教师体验-教师认同-教师养成”的工作情境,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能力-教师核心能力-教师职业能力”,使学生逐步完成从“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的转变。在协同培养中融入教师技能、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的内容,形成职业素养,磨练职业意志,培养职业精神,从而培育更符合基础教育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体育教师人才。

目前,本专业与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豫章中学、信丰中学、靖安县职业中学、南昌十七中、南昌大学附中等学校签订了教育实习基地协议,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实习平台和教师能力培养资源,使学生的培养更加符合基础教育学校的需要。

与此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拓宽学生教育实习的方式,“HONG 计划”足球支教、江西省高校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教育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实习形式多样,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效果明显。

2.拓展社会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培养多元化

拓展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社会组织、政府机构作为社会实训单位,借助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获取不同实践经验,实现多元主体培养多元面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从事多元工作岗位提供社会实训锻炼。

本专业先后与上海刚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江西省凯菲特健身体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南昌市友友体育投资有限公司、江西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等俱乐部以及华东文武学校、新余市艺舞舞蹈学校、进贤县长安武术培训学校、上饶市舞乐天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签订了社会训练基地协议,通过选派学生到地方政府体育局、教育局以及行业协会、体育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训,锻炼学生多元能力。

(四)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四有好教师

体育教育专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德为人才之魂,树人必先立德”理念,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1.发挥学院党委坚强领导作用,落实主体责任

学院党委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形成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学工部门、教学部门、学生会、班委等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院要求每位领导干部每年至少给学生上一次党课。学院与全院教职工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并每年开展师德师风调查,建立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对师德师风实行“一票否决”制。

2.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充分发挥“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思政课教学团队优势,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坚持“红色文化育人”教学理念,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挖掘专业核心课程体育学原理、学校体育学等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着重培养学生爱国、敬业、平等、公正等观念。

3.发挥全体教师作用,实现全员育人

全体教师均需担任新生导师,为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进行全方面的指导,特别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开展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工作,党员教师定期到学生寝室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意识。

4.注重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利用国庆节、建军节、教师节、青年节等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与道德教育课。通过征文、演讲、院报等形式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期末考试前组织诚信教育,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以及用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组织学生开展毕业德育答辩,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认清自身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法纪观念、社会责任、团结协作、人文修养、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分析成长过程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5.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实现实践育人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来实现“做中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院长期坚持开展的乡村校园足球专业支教活动已形成品牌,每年均有数十名同学参加。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城运会、南昌国际马拉松、全国青年U20 田径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让所有同学均有机会体验志愿服务工作。

三、结束语

1.根据地方师范院校具有的区域优势,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向融通”的指导思想下,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以能力导向构建培养体系、以项目驱动搭建培养平台、以基地建设推动协同育人、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四有好教师”的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培养模式是在有效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结合国家“双一流”目标,以能力为主线、多向融通,努力培养卓越体育教育人才。

2.“一主二动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了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1)学生创新实践师范能力不足,学生入学后整体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卓越师范能力需要着力提升;(2)课程项目驱动能力欠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可依托的学习平台较少;(3)多元化人才培养融通能力缺乏,专业缺少协同育人联动机制,课内外一体化综合育人有待加强。

3.“一主二动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实践,使得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创新师范能力逐渐增强;多元化人才培养融通能力流畅,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课内外一体化协同育人联动效果好,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