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宁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8月17日文章,原题:乌克兰战争还不是中欧关系的分水岭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京一直不愿使用“入侵”一词,更不用说谴责甚至制裁俄罗斯了。毫无疑问,布鲁塞尔对北京的中立态度不满。那么,它与北京的战略关系是否正步向一个不可逆转的分水岭时刻?
总的来说,中欧关系是在美中欧这一战略大三角框架内发展演变的,并受到这个框架的影响。
目前阶段,北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面临着来自华盛顿的巨大压力。自2021年以来,拜登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加强了对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围堵。在经济方面,这两个全球大国陷入一场代价高昂的贸易战已超过5年。
面对与美国不可避免的对抗,中国政府认为欧盟拥有特殊的影响力,是中国不能失去的重要伙伴。最明显的是,欧盟是中国能够获得与美国类似技术的唯一替代市场,从而维持其实现下一代技术领导地位的雄心。此外,与中美关系不同,中欧关系一直被定义为“不存在直接的地缘冲突”。最重要的是,欧盟希望成为全球事务更加自主的参与者。这为北京提供了宝贵的机动性,可以利用跨大西洋的不和,打破美国在印太地区策划的政治包围圈。
对于欧盟来说,中国也不是无足轻重的伙伴。作为欧盟2020年以来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中国在维持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欧盟的增长前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美国政客所鼓吹的与中国经济“脱钩”违背了欧盟自身的生存本能。对布鲁塞尔来说,华盛顿的中国战略的一个关键方面是传统的“权力至上的大战略”,这未必是布鲁塞尔赞同的。
美国对华战略中的自由规范和现实政治的交织,使布鲁塞尔怀疑华盛顿可能以捍卫自由民主为名推进霸权主义议程。最坏的情况是,欧盟沦为美国实现对华战术优势的有用工具。出于这种考虑,欧盟仍然认为与中国建立建设性的关系是有价值的,特别是为了抵消一个任性的霸权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毫无疑问,俄乌冲突使中欧关系远非“一切如常”。但是,美中竞争也使欧盟处于一个结构性位置,可以游走于两方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中美谈判桌没有被完全掀翻,只要欧盟还能在市场准入等方面从中国获得实质性让步,布鲁塞尔就会继续与北京接触。▲(作者张亚宁[音],陈俊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