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评价与对策

2022-08-18 14:51叶蓓蓓冯淑慧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省域中等职业耦合

叶蓓蓓 冯淑慧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既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的一环,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1]2019 年1 月国务院发布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确切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2]。在2021 年4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3]2021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农村,深化产教融合,培养乡村振兴人才。[4]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二者在理论上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首先,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经济上,为乡村地区提供人才、技术等资源,并根据区域特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5]在教育上,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侧重操作技能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面向地方就业,使乡村人口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拥有 “造血式” 的安身立命本领,更有助于贫困家庭根本脱贫;在文化上,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艺术类中等职业教育借助自身的教育平台,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繁荣乡土文化,营造优良的乡村文化氛围,促进村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从而培育乡风文明,推动乡村内涵发展。其次,乡村振兴可驱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能够有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会促进地方政府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赋能;[6]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政策上倡导、支撑,内容上涵盖广泛,形式上聚集多种要素资源,能够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资助、技术指导、实践平台、就业岗位等多种有利条件,从而促进其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师资、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7]此外,服务乡村振兴可以使中等职业教育汲取乡村文化营养,挖掘和打造文化特色教育品牌和形象,让中等职业教育在拥有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拥有人文情怀。

总的来看,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应然呈现耦合共生、相融相长的关系,但实然状态中,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是否耦合协调,耦合协调度有多大,不同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何种特征,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揭示。我国当前关于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更鲜有实证研究来探讨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平测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相关性分析,基于2010—2020 年我国31 个省域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两个方面的指标数据,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旨在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联动提供借鉴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综合评价模型

将标准化后的各指标数据与对应指标权重相乘再求和可以计算出子系统的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公式为:

(1)式中:U1和U2分别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指数,wi和wj分别为基于熵权法计算的各子系统中指标的权重值,和分别为标准化后的各子系统的指标值,n、m 为各子系统指标的个数。

2.耦合协调度模型

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8]计算公式为:

(2)—(4)式中:U1和U2分别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C 和D分别表示二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T 为两个系统发展水平的加权值,α、β 为待定系数,且α+β=1。考虑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同等重要,本研究选定α=0.5,β=0.5。根据查阅相关文献[9],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如下(见表1)。

表1 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标准

3.空间相关性分析

空间相关性分析是地理学中研究某一现象存在与周围其他现象存在联系的方法,学界普遍采用Moran’s I 指数来检验全局空间相关性,Moran’s I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 [-1,1],[-1,0)表示负的空间自相关,(0,1] 表示正的空间自相关,值为0 表示无空间自相关,然后采用局部Getis-OrdGi*指数来识别高值或低值的空间集聚模式[10]。

(二)指标确立

科学测度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首先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目前,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测评方面,岳金凤等人从办学规模、师资、条件及经费等观测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11],周凤华等人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布局结构、师资队伍、产教融合、保障条件等方面考察其高质量发展现状[12]。在乡村振兴方面,已有研究大都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 字方针” 来测度当前乡村振兴的现状[13]。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平测评指标体系(见表2),并借助熵值法来计算不同指标权重。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尽量采用政府部门或权威机构按照统一标准统计的省域数据,另一方面尽量采用强度值、人均值和比率等指标,避免使用总量值等受规模影响较大的指标,极大地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三)数据采集

鉴于研究对象涉及中国31 个省域,如果时间跨度较大,部分统计年鉴会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所以,综合考虑研究目的和数据的可获取性,本研究最终将面板数据的时间序列设定在2010—2020 年。表2 中的原始数据来源于 《中国教育统计数据(2010—2020)》 《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0—202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2021)》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2020)》 《中国统计年鉴(2011—2021)》 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与公报等,个别缺失数据通过使用推算与插值法进行补充。

表2 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平测评指标体系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

2010—2020 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增长幅度不大,从2010年的0.327 增长到2020 年的0.415,平均发展水平为0.372。从区域层面看,在观测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存在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特征,东部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最低,区域发展不均衡。

进一步对我国31 个省域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按照(0,0.3]、(0.3,0.45]、(0.45,0.55]、(0.55,0.7]、(0.7,1] 依次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水平五个级别。由表3 可知,2010 年五个级别的省域数量占比依次为48.38%、45.16%、3.23%、3.23%、0%,而2020年五个级别的省域数量占比依次9.68%、61.29%、19.35%、3.23%、6.45%。与2010 年相比,2020 年有21 个省域等级有所上升,其中,天津由较低升为较高,上海由中等升为较高,均上升了2 个级别;北京、江苏、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辽宁、广东、河北、湖南、黑龙江、重庆、甘肃、福建、广西、云南、宁夏、青海、海南均上升了1 个级别,表明这些省域提升了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但是,贵州、西藏、新疆等省域级别没变,一直处于低水平级别。

表3 我国31 个省域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等级划分结果

(二)乡村振兴水平的测度分析

2010—2020 年我国乡村振兴水平有了小幅上升,但增速缓慢,从2010 年的0.452 增长到2020 年的0.536。该结论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多年来难啃的 “硬骨头” 这一普遍看法相符合,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5]从区域层面看,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在地区间存在不均衡现象。2010 年,乡村振兴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到2020 年,虽然中部和西部的乡村振兴水平仍远落后于东部,但是西部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东部最慢。这表明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发展潜力较大。

对我国31 个省域的乡村振兴水平按照(0,0.3]、(0.3,0.45]、(0.45,0.55]、(0.55,0.7]、(0.7,1] 依次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水平五个级别。结果显示,2010 年五个级别的省域数量占比依次为3.23%、51.61%、32.26%、12.90%、0%,而2020 年五个级别的省域数量占比依次为0%、3.23%、70.97%、22.57%、3.23%。与2010 年相比,2020 年有21 个省域等级有所上升,但上升级别均只有1 级,其中,西藏由低升为较低,宁夏、青海、新疆、重庆、云南、内蒙古、广西、河南、湖北、甘肃、黑龙江、吉林、贵州、广东、山东、湖南由较低升为中等,河北、福建、江苏、陕西由中等升为较高,北京由较高升为高。此外,辽宁、安徽、海南、江西、山西、四川等省域级别没变,仍为中等级别;天津、浙江、上海等省域级别也没变,仍为较高级别。

(三)耦合协调度的测度分析

1.耦合协调度的测度分析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计算得到2010—2020 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如图1 所示,2010—2020 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各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变化较缓慢,二者耦合协调发展还处于 “量” 的有效积累阶段。平均来看,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西部地区最低,耦合协调度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均衡现象。

图1 2010—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时间变化特征

根据表1 对我国31 个省域的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进行等级划分。由表4 可知,2010 年的耦合协调度有3 个等级,其中勉强协调占38.71%、初级协调占48.39%、中级协调占12.90%;而2020 年的耦合协调度有4 个等级,其中勉强协调占6.45%、初级协调占67.75%、中级协调占19.35%、良好协调占6.45%。与2010年相比,2020 年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江苏和辽宁耦合协调等级均提高一个档次,其中,北京和上海由中级协调上调为良好协调,江苏和辽宁由初级协调上调为中级协调;中部地区的吉林由初级协调上调为中级协调,湖南、湖北、河南和江西由勉强协调上调为初级协调;西部地区的四川由初级协调上调为中级协调,青海、宁夏、广西、重庆、云南和贵州耦合协调等级也提高了一个档次,由勉强协调上调为初级协调,而西藏和新疆的耦合协调等级保持不变,一直是勉强协调等级。

表4 我国31 个省域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结果

2.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首先,借助GeoDa 软件计算2010—2020 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Moran’s I 指数可知,在观测期间,Moran’s I 指数的值落在0.451—0.545 范围,且在1%水平上均显著,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度的过程中应重视其地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

然后,采用局部Getis-OrdGi*指数来识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高值或低值空间集聚模式。由表5 可知,2010 年,高-高集聚范围分布在以天津、河北、上海、江苏为主的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分布在以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南为主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到2020 年,高-高型集聚范围进一步扩大,由2010 年的天津、河北、上海、江苏4 个区域变成了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东、江苏、浙江7 个区域,均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型集聚有所减少,由2010 年的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湖南6 个区域变成了新疆、青海、西藏、云南4个区域,均分布在西部地区,四川由2010 年的低-低型集聚区转变为2020 年的高-低型集聚区,表明四川的协调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次,具有正向相关关系的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且东部地区的北京、山东、江苏均由不显著转变为高-高集聚。高-高型集聚的进一步扩张,体现了东部高-高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表5 我国31 个省域空间集聚类型划分结果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同频提升

整体来看,2010—2020 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乡村振兴水平均呈现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同频发展。这与东部地区统筹中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力度大,乡村振兴基础好有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发展规模越大,尤其是第二、三产业,市场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东部地区巨大的经济体量、较为充沛的人才和劳动力、丰富的技术资源、较快的农村城镇化进程等一系列的优势又为其乡村振兴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保障。与之相反,西部地区在乡村振兴中存在农业生产方式较落后、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土地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既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然而,从乡村振兴水平的增速来看,整体增速缓慢,但西部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东部最慢,表明国家对中西部乡村振兴的重视与扶持初见成效,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潜力较大。

2.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耦合程度不断深化

2010—2020 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不断上升,且耦合协调度由2010 年的处于勉强协调至中级协调的等级范围转变为2020 年的处于勉强协调至良好协调的等级范围,表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在不断改善,耦合协调成效显著。国家提出的政策和措施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 年发布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 “职教20条”)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以及2018 年发布的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中提出支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承担职业教育培训[16]。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高质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

但是,截至2020 年,绝大部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仅为初级协调,没有达到良好和优质协调发展型。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未能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二者的协调状态以及最终转化出的互惠共生效益未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耦合协调性达到良好、优质发展型的条件是在特定的时间点上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程度较高。由此可见,在具体的持续发展上,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仍有较漫长的路要走,由此才能达成两系统各要素之间良好的耦合协调度状态。

3.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存在区域差异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距仍然存在。从空间上看,呈现“东部>中部>西部” 梯度递减的格局,具体表现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东部地区构筑的耦合协调度 “高地” 和新疆、西藏、青海、云南等西部地区形成的耦合协调度 “洼地” 对比鲜明。此外,从省域协调类型的数量分布上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呈现 “橄榄球” 分布特征,即中间大而两头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 “橄榄球” 当前不对称,向 “初级协调” 倾斜。当然,耦合协调度的这种 “橄榄球” 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基本上符合类似正态分布的情形,即使存在差异与非均衡特征,整体上也符合各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水平。这体现了耦合协调度非均衡配置的合理性,表明 “初级协调” 是在合理可控范围内阶段性必然存在的,对于耦合协调度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4.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存在空间集聚现象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集聚特征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东部地区的高-高集聚与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的低-低集聚,且2010—2020 年高-高集聚区有所增加,低-低集聚区有所减少,高-高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现象,体现了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邻近效应。集聚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多元性。耦合协调度高的地区和邻近耦合协调度高的地区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族群,如同 “富人俱乐部” 一般。[17]对这个族群特征及其分布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耦合协调度在地理空间上的“富裕地区”,以及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的联系。因此,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适当培育这种群聚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但是在规模和地理分布上要引导和规范,以避免出现耦合协调度优化过程中差距过度悬殊的现象,同时发挥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提升耦合协调度,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良好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耦合协调度低的地区周边围绕的也是耦合协调度低的地区,这种集聚效应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地区聚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低-低集聚区并没有产生扩散,而是有所减少。这表明部分耦合协调度地的地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干预并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充分发挥后发潜能,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发展的态势,促进了自身耦合协调度水平的提升。因此,应结合地理空间规律来改善和提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协调度,注重运用空间集聚效应,促动二者耦合功能的发挥,实现两大系统的整体提升。

(二)对策

1.明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耦合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充分发挥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呈现耦合发展的作用,探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耦合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基本理论、内涵、本质与特征,强化二者耦合机理。

首先,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乡村的多方合作,积极探索 “地方政府+职业学校+企业+乡村” 发展模式,强化多元主体合作,充分调动各种要素资源,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国家也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加大力度扶持乡村经济发展,从而驱动与重构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中等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间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产教协同。发挥职业院校根植地方的突出优势,结合地方性打造技能培训的服务品牌,在课程类型、教育服务、教育对象等多方面增强教育多样性,在入学模式、教学形式、学制等方面增强实施灵活性,切实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

最后,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响应关于 “建设技能型社会” 的号召,不但要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还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主体优势,立足乡村振兴大局,坚持以村民需求导向,紧跟当地经济发展的前行步伐,为村民们量身打造 “乡村人才振兴技能提升项目”,加强短期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仅要为村民带去最急需、最实用的农村电商、水产养殖等知识技能,还要着重培养一批主力军,为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文化传承等注入新的活力。

2.创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方式

研究结果显示: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水平均逐年提升但发展水平仍较低,后续发展不仅要保持发展速度也要保证发展质量,其中,创新发展方式是重中之重。就中等职业教育来说,深化产教融合,助推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产业对接,寻找助推乡村振兴的主要契合点。一方面,创新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构建新发展格局,鼓励支持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支持校企共建 “双师型”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企业实践基地,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等,真正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从而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以职业教育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实现产业兴旺,可利用金融、互联网、大数据、大健康等新理念新工具去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农业发展模式,如建设数字农业、生物种业、特色产业等 “王牌产业”,形成现代化的农业农产品体系。同时,不断开拓智能科技与现代农业日渐融合的新兴职业,如无人机操控手、智慧农业管理人、农村电商从业者等。

3.强化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乡村教育的体系建设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不高,以初级协调型为主,没有达到良好和优质协调发展型,所以两个系统的协调性如果要转型升级并保持高水平协调发展,就需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体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依托政府来出台政策措施,持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通过充分发挥宣传展示及服务活动,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导向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其次,不同地域的差别较大,结合乡村教育振兴需求,依据学校类型与特征,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分类治理体系。最后,通过探索包括专业认证在内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职业教育过程与结果的监控,以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能够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此外,要坚决落实“职教20 条”关于 “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 的任务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性质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逐步提高中职生均拨款标准;要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才能培养出更多专业技术性人才,保障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持续提升。

4.挖掘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特色化区域关联

研究表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区域差异,受到地理空间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因此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与空间特点。

对于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而言,在巩固其已取得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该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耦合协调度水平的提升;对于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应打破区域壁垒,探寻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推进差异化开发,打造特色化品牌,避免同质化现象。可引进东部地区乡村资本、乡村企业,通过合资、入股、共建等形式开发本地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二者可融合的资源,打造本土化融合品牌。新疆、西藏、宁夏等省份可基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旅游、文化、餐饮、农牧业等融合发展,形成区域融合特色,避免与东部地区某些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融合产业直接竞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带动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省域中等职业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