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晗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艺术产业获得了良性发展,国家、政府也开始不断提高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作为随着艺术设计学科产业化、经济化发展以及媒体行业发展而诞生的全新艺术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同市场经济环境、社会艺术文化、商业营销等多个方面存在密切关联。然而,由于专业性质和教学方面的制约,当下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离校进入企业后,往往与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由此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在高度匹配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一种前瞻性的发展眼光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然成为我国高校在开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度研究的问题。
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初步成型期在20世纪90 年代。当时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工艺美术专业,尽管当时各学校并未围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制定较为健全的教育方案以及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但一些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已经同社会上的出版单位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并且设计专业教师会经常带领学生开展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研究。综合来看,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仍处于萌芽阶段,仍有待完善与发展,但也为现代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21 世纪后,社会的进步为文化创意、广告设计、书籍装帧等多个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使我国各大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教师开始带领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完成学习目标,相比纯理论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艺术思维、艺术体验方式融入个人生活,使学生开始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艺术生产。
目前,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经历了萌芽期和持续发展期之后,进入了探索与完善阶段。在校企合作机制逐渐成熟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一些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以及职业认知的重要性,且已经同大量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从过去的冷门专业变成热门专业[1]。
目前,我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视觉传达设计流程、内容,使其掌握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不同设计项目的表现技法、设计规律,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平面设计相关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具备胜任文化创意、广告设计、书籍装帧、LOGO 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相关工作的技术能力。
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涵盖广告设计、印刷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展示设计、企业形象VI 设计、数码影像设计等内容,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包括素描、色彩、图案、构成技法、专业设计、POP 广告手绘技法、广告图形创意、平面广告形象设计、插画设计、印刷工艺等。
在专业教学方法方面,目前高校视觉传达专业普遍采用理论教学方式,在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基于教材内容,安排学生开展作品设计训练,并通过阶段性作品设计考核,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下,我国已呈现出显著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资源荒”的局面。高校所培养出的理论型人才,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与产业之间已经形成了“供不足需”的矛盾,故进行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理念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2]。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阶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技能、设计原理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应同社会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以有效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使其积累大量项目经验。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先进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度分析市场需求、专业需求以及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二者之间契合度的提升。
1.基础课程的设置
基础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根基,对其进行有效构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基础课程的设置要求高校必须遵循适应性原则、本土化原则,改变以往模仿国外先进教学模式、教学经验的习惯。同时,须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使基础课程高度符合我国国情与文化,积极进行本土化课程的挖掘与梳理,将传统的以理论讲授、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课程,转变成能够丰富学生综合知识、开拓学生艺术思维、提升学生创意能力的素质型基础课程。其次,基础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在课程设计阶段,应将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充分融合,使课程的内容充分体现出高校综合性教育的特点,包含艺术类课程、设计理论类课程等。此外,还应将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融入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课程的设置
首先,在设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融入时代感更强的教学内容,将过去相对独立发展的,且已经成熟的各类设计课程进行组合,形成全新的综合性课程。比如网页设计课程,在十多年以前就已经被纳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新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给网页设计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课程的内容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高校可将多媒体设计类课程与网页设计课程加以组合,形成数码多媒体设计课程。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部分课程中融入新颖的内容,从而实现课程的更新迭代。
其次,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相关产业的不断进步以及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许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陈旧性,比如目前设计项目大多需要采用设计团队协同工作的形式来完成,“单打独斗”的工作形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应在设置专业课程期间,通过教学形式、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对教学体系实现升级换代,在充分掌握近年来社会全新设计动向的基础上,推进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融合。比如,中国传媒大学融合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与文学课程,让学生在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使学生走出校园后相比其他竞争者有着更大的优势,可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市场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要求。
1.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发挥课程教学功效的决定性因素。在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期间,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以书本为依据的理论教学,已经不适用于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方法革新阶段,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角度与观察角度进行问题分析、问题讲解,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因为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2.加强实践教学设计
开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丰富学生的项目经验为目标,合理地将课题设计工作引入教学课堂。与此同时,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课堂中融入企业项目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沟通、协调,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
(1) 实践课程教学设计
在实践课程教学设计阶段,对于包装设计课程,首先,教师应通过调研,了解市场上网页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主流设计思想。其次,让学生在网页设计项目中,参与色彩搭配及其效果的检验工作,参与版面补给设计、交互设计以及行为表达设计工作。最后,让学生参与摄影、图像处理技术的实际操作。对于书籍装帧设计实践课程,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下市场中的纸张封面、材料种类,并掌握书籍装帧设计市场的现状。与此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参与书籍的印刷、制版、装订工艺的操作。对于CIS 设计实践课程,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合作对象的企业文化、商业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与客户沟通的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并引导学生去了解、分析设计作品的市场反馈效果。
(2) 课时比例设计
在将应用型人才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时,应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课时,具体分配形式如表1 所示。
表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课时分配
在分配教学课时的过程中,应侧重于项目实践、课程实践、创作实践,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设计技能及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随后通过创作实践,拓展课程内容,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不可过度放大“应用型”这一特征,避免仅仅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忽略高等教育的本质,而应当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具备“素质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为辅”的思维,明确学科正确的发展方向,最终通过正确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相关设计理念、实践能力的同时,具备高尚的人格情操、积极拼搏的精神以及优良的职业素养,避免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陷入“技术”的误区[3]。
文化发展水平影响着诸多产业的良性发展,而视觉传达设计具有文化传播功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文化、设计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从而助力我国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我国设计领域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