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红军王扶之的“两个生日”

2022-08-18 01:41
新传奇 2022年29期
关键词:老刘红军

最近一段时间,虚岁100岁的老红军王扶之隐约感到女儿女婿们在背着自己“搞小动作”。

原来,全家人计划为王扶之庆贺百岁寿辰。大女婿张晓胜花了近1 个月的时间,为王扶之创作了一首《百岁辞》。家人早已将全诗分享传阅,唯独王扶之还蒙在鼓里。

这是一首长诗,共120 句,600 字。然而,与王扶之的革命人生相比,这首诗又显得很短。从“崖畔苦伶仃”的陕北放羊娃到“昂然佩金星”的开国少将,历经近百年沧桑,王扶之一如当年那个“子洲红小鬼”,在信仰的征途中,初心如磐唱大风。

王扶之

“从此随镰斧,一生南北征”

王扶之原名叫王福治,小名叫拴牢。1923 年出生在陕西省绥德县(今子洲县)的他幼年丧母,刚学会走路就被爷爷领着吃“百家饭”,稍大一点儿就跟随父亲离开家乡,给人放羊为生。

偶然间,王扶之听到乡亲们讲“老刘”的故事。“老刘”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刘志丹。乡亲们告诉王扶之,“老刘”带领的红军队伍专门劫富济贫,给穷人分田地。

1935 年7 月 的 一 天,“老刘”的队伍真的来到王扶之所在的村庄。王扶之看到,队伍里有一群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娃娃兵。他们肩扛红缨枪,小脸憋得通红,齐声歌唱:“红军共产党天心顺,全中国的老百姓都随红军。一杆犁耙一杆枪,咱们的红军势力壮……”

王扶之被这支队伍深深吸引,产生了参军的念头。他向一位“官长”模样的红军提出请求,最终如愿加入红26 军42 师少共青年营。时隔80 多年,王扶之至今记得那位红军特意纠正他说:“我们不叫‘官长’,叫同志。”

登记花名册时,一位姓张的文书听到王福治的读音,不由念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厦倾危,国人扶之”的句子。他对王扶之说:“我看你不如叫王扶之吧!”

从此,王福治有了新的名字——王扶之。

王扶之回忆,那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什么叫“革命”。真正使他树立“永远跟党走”信念的,是一次差点儿当“逃兵”的经历。

1937 年8 月,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头顶的“红五星”要换成“青天白日”,王扶之怎么也想不通。他和几名战友商量:“回家去,找别的革命队伍。”

谁知这事让组织科长知道了。他把几名战士叫到面前严肃批评:“现在国难当头,我们党是团结全民族力量一致对外,当抗日救国的先锋军!改编又不改心,红旗还在我们心里!”

“我那时刚刚成为一名候补党员,他在关键时刻给我指明了方向。”步入晚年,王扶之仍难以忘怀那堂“特殊的党课”。从那以后,他紧紧跟随那面红旗,志向终生不改。

“戎伍七裹创,百战勇弥增”

1949 年1 月,时任39 军115 师343 团团长的王扶之主动请缨,带全团受领解放天津城的主攻任务。在敌人的凶猛火力下,冲上城墙的尖刀排战士一个个牺牲,插上城头的红旗一次次倒下。

见此情景,王扶之顾不上横飞的子弹,他一跃而起向城墙突破口冲去。一发子弹袭来,将他的左腿打了个对穿。

“我心里清楚,此时不能下火线。只要我这个团长还在,就是对全团官兵的鼓舞。”斜靠在护城河边的城墙根下,王扶之带伤指挥官兵作战。那面鲜艳的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天津城头。

“指挥员靠前,是打胜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是王扶之百战沙场、无数次冲锋、七负战伤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王扶之有两个“生日”。

四女儿王小秋说,除农历九月为父亲庆祝生日外,每年8月2 日,全家也会聚在一起,庆祝王扶之的“重生日”——1952年8 月2 日。这一天,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经历生死考验。

当时,志愿军39 军115 师师部所在的防空洞内,时任代理师长的王扶之正在进行作战经验总结。突然,一颗炸弹落在洞顶,防空洞瞬间坍塌,王扶之等7 人被埋在约20 米厚的土层下。

地面上,官兵们立刻组织救援,洞口边挖边塌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生还的希望渺茫——花名册“王扶之”的名字后面,已用铅笔标注“牺牲”。

此时两只苍蝇从土石缝隙中飞出,让众人重燃希望。“洞里有空气,他们可能还活着!”营救官兵大喜过望。直到38 小时后,他们终于打开生命通道。

“命大。”王扶之淡淡地总结这次经历。从扛着红缨枪的小战士到运筹帷幄的指挥员,他身上那股不惧生死、冲锋在前的劲儿,没有丝毫改变。

“耄耋何所忆,袍泽竟夜萦”

王扶之的书桌上,一直摆放着笔墨、砚台,他常常坐在书桌前写上几行毛笔字。笔下,不是诗词名句,而是一个个战友的名字。

“他们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担任什么职务,在哪个战场上牺牲……这些我不知道写了多少。”王扶之说。

每天写书法修身养性,讲起话来慢条斯理、言简意赅,就连当年指挥打仗时也很少对官兵发脾气……正如许多人对他的印象:“虎将”王扶之,也是一位满怀袍泽之情的“儒将”。

张晓胜曾问岳父:“战场形势紧张,战局瞬息万变,您就没有着急生气想骂人的时候?”老人操着陕北乡音答:“我骂个甚耶?”

也许,只有一次例外。1951年2 月,王扶之奉命带领343 团坚守马山阵地。在敌人猛烈炮火攻击下,2 营伤亡惨重。营长给王扶之打电话时带着哭腔:“团长,下命令撤吧,再不撤,我们2营就打光了……”

话音未落,只听王扶之在电话里骂道:“要是把马山丢了,非杀你的头!”

非常之时,非常之言。最终,官兵们打退敌人16 次进攻,阵地寸土未失。多年后,王扶之回忆这场战斗时说:“大白天敌机在空中扫射,这个时候往下撤,不是白白送死吗?”

王扶之书桌的一角,有一尊小小的雕塑——深色底座上,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这是王扶之90 岁生日时,老战友们赠送给他的纪念品。

一幅字写完,王扶之目光定格在这尊雕塑上。从指缝间追忆流逝的时光,他仿佛又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

猜你喜欢
老刘红军
半条红军被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拼图
红军坳
十送红军
亲切
老刘和老秦
这回累不着
这回累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