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镇江市镇江新区平昌幼儿园 戴小露
我园拥有一万多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场地,借助场地优势,户外活动一直是我园研究的重点,旨在通过两小时户外活动丰富幼儿的体验与经验,强健幼儿的体魄。
原先的晨间户外安排表是园级领导根据场地、器械划分,推磨式以班为单位,由教师带着全班幼儿每天到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由于是教师主导,问题也随之而来:幼儿是跟随式,随着教师安排被动选择,没有主动性。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安排到固定场地,每天要指导不同的区域,观察指导流于形式,专业成长难以体现。户外活动结束后,场地材料整理不到位,每天都有教师向管理层反馈材料没有了,又换了地方了,每学期都要不定期重新整理材料和分配,园级管理得不到提升。
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直面园所的“顶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聚焦儿童,体现教师,推动管理。我园面向幼儿开展了户外活动质量调研,共抽取495 名中大班幼儿参与话题调研,即“户外活动你是想每天跟着老师去不同的地方玩?还是根据自己选择去想玩的地方?你想去哪里?为什么?”我们对调研信息进行整理后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特别想自己选择场地。为了支持幼儿的想法,我们通过教研决定,中大班所有教师参与的户外区域定人定点,依据幼儿意愿大胆放手,开展幼儿完全自主选择的户外混玩活动。
户外混玩让我们聚焦“幼儿自主选择”,包括自主选择场地、玩伴、材料和玩法,同时幼儿在户外混玩中的精彩表现也推动了一系列的改变。
首先,教研组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依据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确定了户外定点区域,每个区域用实物图片对应不同颜色手环表示。其次,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经教师自我报名及年级组、业务部门协调认定,综合调整定点区域教师的安排进度,最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专业性,满足不同类型的户外游戏需要。最后,根据各区域场地大小、材料多少弹性设定幼儿人数,所有区域人数加起来不可少于幼儿总人数。待区域、教师、人数确定后就可制定户外区域选区板,幼儿自主入园后可先到班主任所在定点区域报到,然后在混玩选区板自主选区,最后拿上对应颜色的手环到达游戏区进行活动。
幼儿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要玩的户外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入园的主动性,还锻炼了幼儿同伴互助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幼儿户外活动的积极性。
定点教师每天观察同样的户外区域,能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幼儿提供引导支持,对于目标领域能够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题。与此同时,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也获得了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能主动与园级领导就材料提供、活动创新等方面提出要求及当下存在的问题,希望幼儿园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师幼能及时整理责任区的材料,减少了管理层不定期整理材料的次数,责任意识增强;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需要并积极取得园级层面的支持,进一步提高了户外活动的质量。
通过户外区域的全开放,幼儿主观能动性彰显突出,教师在园级的教研主导性也得以发展。但由于我园场地大,分布广,区域多,混玩过程中给教师和幼儿都带来了许多挑战,随之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幼儿自主选择后时常找不到地方,满操场跑或逗留徘徊;户外活动结束后,由于定点教师并不认识所有幼儿,可是幼儿一听到结束音乐就急着往本班跑,收拾整理器械成为了定点教师的难题;滚筒区、平衡区、单杠区等区域场地局限,出现幼儿人数多、观察指导不到位等问题。这就需要园级层面引领,确立教研话题,全体教师参与,将“所看”与“所思”相联结,从而更好地解决当下实际问题。
为解决幼儿找不到场地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混玩游戏开始前,可利用散步、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导幼儿熟悉各个区域及名称,帮助幼儿进行认知准备。
由于幼儿不认识定点教师,所以听到音乐提示后不清楚是该收拾整理还是去找本班教师。通过教研,教师们最终决定将音乐分成两部分,第一遍提示音需要幼儿到定点教师处进行分享活动,第二遍音乐结束后幼儿要将器械整理完成后再回自己班级。班级教师可通过集体谈话帮助幼儿了解两次音乐的作用,与定点教师相互配合提升幼儿参与整理的主动性。分享活动环节还可以提供纸笔,供幼儿及时进行记录表征、交流经验,推动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经验水平。
我们通过计算人数、场地、人均面积以及现场调研,发现由于晨锻时全园幼儿都在同一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场地略显拥挤。于是,我们通过调整小班幼儿的户外作息时间,采用“歇人不歇场”的策略方式,根据教师反馈及实地观摩每个区域活动人数增减优化户外区域定点,多方协调后确定了32个户外定点区域活动,实现了户外区域环境利用最大化。
我园的户外混玩游戏还在持续进行中,我们参考教师的意见,倾听幼儿的声音,又将杂乱不堪的西边小树林活动场地整理出来,创设了户外表演区、篮球场等,努力做到教研以“教师为本”,游戏中教师以“儿童为本”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