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志
(霍邱县应急管理局)
露天矿山一般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山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采场工作人员分布宽泛,各类机械装备设施交叉作业较多,传统的矿山安全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缺少科学的隐患风险辨识、预防与治理方法[1],常态化安全管理效率较低,存在随机性与滞后性,即隐患事故后处理,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随着露天矿山的智能化发展,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生产本质安全保障是矿山企业最为重要的工作,通过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减少隐患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需求,提升隐患辨识与治理知识,借助一个便捷高效的管理工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露天矿山隐患致因涉及多个客观因素[2-3],需要通过大量事故案例报告,用系统的方法归纳分析、识别与论证,建立风险辨识模型与治理策略,并应用到系统建设过程中。同时,针对不同矿山的环境特点设计最优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软硬件与网络传输的稳定可靠,以系统推进矿山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执行,以制度执行结果不断完善软件流程,从而实现对露天矿山隐患可持续健康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对安全管理网记录的100 起露天矿山隐患事故案例进行梳理,风险源主要分为2 类,一种是已知风险源,即已发类似事故或者较易引发事故的隐患问题,往往是违反相关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或事件;另一种是潜在风险源,即可能不会直接引发事故,但会扩大事故影响范围。此外,隐患具有显著的动态演变的特性,即原本安全的事件受到外界干扰后,转变为隐患事件。通过对事故档案报告归纳统计以及从业人员调研访问,可以确定露天矿山隐患主要由自然环境、交叉设备、主要干系人及管理体系等因素互相作用形成,构成隐患源致因立体动态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中,4 个主要因素维持安全体系的平衡,任意元素失衡都会导致矿山隐患事故的发生,多元素发生破化则会更大程度上叠加事故影响范围,直接反映在矿山的安全运行状况上。其中自然环境对隐患体系的影响体现在地质、气象等方面,如岩层坍塌、落石、山体滑坡等,往往不受人力控制,对矿山安全具有很大威胁。交叉设备主要是指进行生产相关的设施设备,如炸药混装车、铲运车、破碎机等。主要干系人是指从事生产与管理相关人员。管理体系指现行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规章制度、风险预案、执行力度等因素。露天矿山隐患成因复杂,在进行隐患源分析辨识时,可归类于模型中的4 种隐患源,通过其对隐患事故的关联影响程度进行评分,从而确定隐患源属性。
露天矿山隐患风险类型多样,根据其特点,设定治理模型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隐患输入、隐患输出、隐患闭环处理,其中,隐患输入与输出经过采场大范围的筛查,一方面对隐患点形成前进行过滤,建立已有隐患点档案,方便后续的隐患点跟踪;另一方面保证了隐患闭环处理的科学性,减少后续隐患治理工作量。
在隐患输入阶段,通过隐患评价多个维度指标对隐患点综合评价,并借助适当的评价工具,实现隐患点批量赋值与定义。继而进入输出阶段,实现隐患点风险定级与信息标记,依据评价结果对隐患点注册与归档,形成采场隐患风险源清单,从而有利于风险预案的制定。在隐患闭环处理阶段,需要调用隐患点风险评价等级、分类与应对预案,通过安全管理人员实现风险把控,控制隐患管理闭环过程。隐患治理需要科学化、流程化、可追溯化,建立隐患治理模型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针对露天矿山隐患治理特点,建立隐患治理模型,如图2所示。
露天矿山地面辽阔,自然环境恶劣,对系统的实施具有以下2点显著的限制条件:
(1)隐患发生具有动态性与随机性,户外或者井下环境复杂,需要人为安全排查.
(2)采场位置偏僻,网络信号不稳定或者无信号。
隐患排查系统结构宜简洁可靠,对矿山具有广泛适用性与灵活操作性,并且需要加强隐患巡查管理人员的作用,基于无线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底层架构[4]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PDA 作为手持终端智能设备,主要满足隐患排查移动端APP 的运行环境,不仅能赋予巡查管理人员权限标识,方便快捷拍照与记录隐患信息,适用不同通信环境,而且可作为应急专机,连线救援人员,实时上传事故发生与处理进展。本系统采用UROVO 全触屏手柄机型,搭载高通八核2.2 Ghz 高频CPU,前置200 万与后置1600 万像素,4 G+64 G 内存,配置安卓9.0 系统,支持全网通网卡,可满足隐患排查手机APP 软件的存储与使用要求。
通过综合考虑露天矿山的特点,隐患排查系统架构采用分布式结构,划分为三部分:信息层、传输层、应用层。信息层主要作用是搜集采场隐患相关信息,包括已注册备案的固定隐患点、新增发现的隐患点、信息管理人员等,信息层主要通过实地查验、风险辨识、软件流程等方式输出,保证了隐患排查的信息来源的准确可靠;传输层主要实现信息层向应用层传输与存储,包括PDA 无线信道、4 G 基站与云服务器等,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采场隐患信息上传的通道,满足离线输入、联网上传的功能。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APP 设置、4GVPN 传输网络与端云服务器接口实现输入与输出,将采场隐患信息与治理过程数据在端与云服务器数据存储。应用层主要实现隐患排查应用人机交互,满足隐患排查治理相关人员与信息联动,防治结合,包括PDA 移动APP、PC 端软件系统与综合管理平台应用服务,应用层主要通过系统流程、指挥联动与统计图表和报表等实现输入与输出。系统组成架构如图3所示。
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功能主要包括隐患辨识体系、隐患处理体系与隐患分析体系三大板块,由系统基础信息支撑,形成适用于露天矿山隐患排查的功能架构,如图4所示。
(1)隐患辨识体系。对于常规与专项检查表、偶发事件上报等新增隐患点,通过隐患评价子系统,使用评分机制对隐患点多维度评价,辅助专家知识判断等手段,确定隐患点风险定级,为隐患处理时效与力度提供依据。对采场范围短期内不能有效改善的隐患点,需在系统注册、登记与入库,形成隐患一览表,并将主要信息在采场地图标识,形成隐患地图,方便定期定点巡查与评估。风险一览表逐一巡查后,可根据风险状态计算生成风险等级标识二维码,以评估采场风险状态。
(2)隐患处理体系。采用分权授权方式贯穿,依次是巡查人、审批人、处理人、复核人,流程化处理方式。巡查人职责是定期巡查,检查隐患点风险状态与发现隐患点,并通过PDA 拍照与录入系统上报;审批人对巡查人上报的隐患信息进行分类与定级,授权并分发至处理人;处理人通过结合巡查人与审批人的信息,结合风险处理预案,对隐患点处理;复核员是检查隐患点处理结果,当符合安全要求时,通过验收,形成处理报告,收录隐患档案,否则重新递交处理流程,直到隐患点适当处理。
(3)隐患分析体系。通过隐患类型、等级、发生频率等进行统计,生成报表与统计图,并对隐患事件多维度分析,可以生成采场隐患画像[5-6]。通过发掘隐患多发频发事件机理,建立隐患事件档案,便于事故溯源,为隐患预防与治理提供思路。并根据隐患关联因素信息,定期新增智能应急预案。
(4)系统基础信息。主要涉及隐患排查账号、人员、地图等基本信息的增删与修改管理,提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服务。
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符合当前智慧发展趋势,符合矿山企业的实际需求,受到矿山企业的欢迎。系统开发阶段中,在某露天矿山组织隐患排查小组开展全面隐患排查工作,记录常规隐患点20处,通过风险源系统辨识,新增36 处。现有隐患应急预案仅10余例,通过对56处隐患风险致因整理归类,邀请行业专家与现场管理人员,采用3 轮菲德尔法进行评估,针对性地新增40 例应急预案,并完善了隐患分层排查治理过程的流程化程序、隐患辨识子系统。系统软件架构成型后,将开发阶段成果应用到软件系统中,很好地体现了隐患排查治理过程的应用支撑。系统试运行3 个月后,根据使用人员评价反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秀表现。
(1)有效促进了露天矿山隐患点全范围排查与登记,对隐患点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地梳理,客观上减少了采场范围内隐患死角。
(2)提高了企业安管人员隐患辨识与处理专业知识,完善隐患预案的制定,增加隐患处理工具的配置,建立了专门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与班组,形成了隐患排查治理的有效力量。
(3)提高了矿山人员安全隐患意识,通过奖励制度,提倡全员参与,促进了安管与工作人员隐患上报与治理的积极性,加大了系统运转活性,对于隐患防治具有很好的作用。
通过实地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调研与梳理工作,对露天矿山隐患排查治理理论与技术进行系统研究,设计出适合露天矿山系统实施架构与软件架构,开发了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并成功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为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取得了以下成果。
(1)建立了有效的露天矿山隐患源致因动态模型与隐患排查治理模型,得出自然环境、交叉设备、主要干系人及管理体系对隐患发生的动态机理,并通过治理策略实现隐患等级评估与划分,应用到治理流程,为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2)设计了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露天矿山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实施架构,基于无线物联网移动PDA 智能终端信息采集,满足不同通讯环境要求,引入端云服务存储应用技术,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便捷性。
(3)搭建了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功能板块,实现了隐患辨识系统化,隐患处理流程化,数据分析多样化,应用了矿山的隐患源信息与应急预案策略,为露天矿山隐患的发现、治理、预防以及溯源分析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