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

2022-08-16 08:24杨娟丽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8期
关键词:青海现代化文明

●杨娟丽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为青海在新发展阶段指明了方向,要更加认识到青海在全国生态发展战略大局中的地位与作用,要更加认真履行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要更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论的引领,要更加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守护好大美青海的绿水青山和万水千山,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青海贡献。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也是“省之要务”。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新进展新成效,其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科学指引和强大推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创新实践。看到成就,但却不傲于成就,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车轮不止,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步伐不停,青海在新发展阶段的生态建设中应实现螺旋式上升,继续坚持“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思想,打造生态文明的新高地,在全局上实现顶层设计更加优化、在要素上实现细致协调、在机制上实现有效激励、在目标上实现高质量的生态建设,打造人与生态系统协调共存的和谐状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经济与生态等各种关系的和谐共生。因此,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是青海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新使命,是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价值体现,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涵,更是青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具有如下重大意义: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现代化的时代价值。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应当遵循的永恒主题,青海人民在过去十多年生态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中深刻领悟了这一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也是生态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实现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它是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所作出的科学决策,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更高一阶,是在已有生态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科学的生态目标,是青海生态建设量变所衍生出的质变,是青海实现生态现代化的时代强音。需要青海坚定不移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友好的高度来制定青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看做是青海人民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现代化就要求青海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加关注生态文明理念的全员化与深入化,更加关注生态文明制度的体系化与完善化,更加关注生态安全维护的严谨性与高效化,更加关注生态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在不同的生态空间以有效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美丽新青海。

二是“以人为本”高质量生态现代化的内涵创新。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是青海更加积极投身生态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筑牢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也为青海的生态建设增加了许多创新的时代内涵。生态友好的生态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是人文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一定要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享受美丽、和谐、宁静的自然环境,但以人为本不是让生态给人让路,生态给经济让路,而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强调人类活动需要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人为本还体现在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科技革新推动生态现代化的步伐,以技术革新引领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让生态环境能感受到人的尊重与善意,生态因人而更加美好。

三是战略性发展生态现代化的高瞻远瞩。从2007年“生态立省”战略确定与实施到“一优两高”战略的提出,到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七个新高地”战略部署,再到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可以看出青海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第一位,并且坚持生态蓝图永续发展的不变理念,始终把“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安排、顶层架构与路径设计的总纲。如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生态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实践路径。

四是可持续性现代化生态的社会体系。生态友好所形成的和谐社会是需要长期艰苦努力不断付出的,是一个逐渐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生态保护、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是一个不能结束的话题,而应成为社会发展自然而然的意识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青海已经成为现实取得成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生态问题,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满意感与安全感,让“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成为青海“两山”转化的重要成果,也为青海未来建设生态友好省份打下坚实基础。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是在历史长河里书写青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系,集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以系统发展观来实现青海的良性发展。

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是青海生态建设道路中的一个新阶段,要有生态的高度、行动的速度、建设思路的创新和建设策略的精准,从而不断推动青海的生态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发展,实现青海的生态责任使命。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力:

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的生态友好现代化新青海。通过“数字化+生态化”来实现青海生态环境建设的“智慧+绿色美丽”特色。数字技术通过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化与智慧化本身就具有生态的特征,将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度融合,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数字化赋能生态环境治理,是符合规律且顺应形势的。可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使生态环境走向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积极构建生态数据——信息技术——产业的生态信息链,完善建设生态资源的信息数据库,继续建设并优化依托大数据、数字化技术的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平台,一方面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动态实时监测与数据评估,另一方面实现“天地人”一体化的动态监测与调控。在此基础上,将数据延伸到产业领域,为生态旅游、生态农牧业以及其他新型产业提供数据信息服务。

打造生态文化浓厚的生态友好现代化新青海。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唤醒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成就和智慧写进生态文化,增强青海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对未来发展的动力。将生态文化的宣传延伸到社会底层,发起自上而下的生态文化运动,在各个基层开展生态主题文化,宣传和践行生态文化价值观,在群众中大力宣传绿色理念。拓宽生态教育的渠道,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线下建立生态文化科普场所和实践教育基地,增加生态文化的科学教育与体验场景;线上要抓住数字时代机遇,传播青海生态文化之美,以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创作,让精品内容多元化衍生,推广数字虚拟技术在生态文化中的应用。将“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融入到生态文化中,使绿色生态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导向、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把握青海的政策优势、发挥自然生态地理环境优势、借力历史文物优势、抓住青海的地方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四力齐发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打造多元共治主体协同的生态友好现代化新青海。多元共治为日益复杂化和动态化的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是青海生态建设与绿色增长的内部基础性驱动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等,应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通过宣传教育、提升生态意识、制度建设等途径来促进绿色消费。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主体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各种社会力量。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治模式中,也需要厘清多元主体职责、提升政府环境监管效能、创新生态服务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以确保多元主体参与的效果。

打造“两化融合”的生态友好现代化新青海。通过“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丰收,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产业生态化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调整,结构升级能耗减低、用绿色化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制(智)造和绿色低碳实现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生态产业化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加快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选择与生态保护相向而行的产业,推进现有产业向高质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通过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式发展来实现,在独特而又宝贵的生态资源与产业经济发展中搭建一座桥梁,以科技创新为助推力,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协同发展。不断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主动性和内生动力,逐步增大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智力支撑的生态友好现代化新青海。在建设新青海的过程中重视人才所产生的智力资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通过智力支撑为生态建设助力。创新人才培育的机制,通过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借力人才的借脑留智,以三种途径来建设生态。可以邀请东部省市的专家“传经送宝”,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乡村振兴、自然保护区管理、草场沙化等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针对本地人才紧缺现状,可以采取跨省引进科研力量的方法,利用“地缘”“业缘”“学缘”关系,通过聘用、兼职、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等借用“外脑”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引才。强化外联合作。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使“高校科研”嫁接“地方需求”,积极与其他保护区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其基础设施建设管护、科研监测、科研宣教工作,加强人才交流,汇聚才智为保护区发展献计献策。

未来的青海应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去积淀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长度、宽度和深度三个维度更稳更扎实更高质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青海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大美青海
对不文明说“不”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青海“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