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真理伟力 总结实践经验 明确方向目标 踔厉奋发前行
——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生动实践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摘登(上)

2022-08-16 08:29:42
党的生活·青海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青海总书记

编者按:为推动全省上下持续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6月17日,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生动实践理论研讨会在西宁召开。现将优秀论文摘要刊登,以期深化交流研讨、相互启发提高,有力推动全省不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感受真理伟力、总结实践经验、明确方向目标、踔厉奋发前行,全力落实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两山”转化新路径

●蒲晓波 董鹏

省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统筹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拓展“两山”理论在青海的实现转化路径,努力使有颜值的绿水青山变成有价值的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知行合一,“两山”转化路径探索迈出坚实一步。我们深刻领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大逻辑,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明确“两山”转化思想路径。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强化“两山”转化空间路径。稳步推进产业“四地”建设,构建“两山”转化产业路径。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夯实“两山”转化价值路径。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机制,巩固“两山”转化制度路径。

躬身力行,总结提炼践行“两山”理论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深刻领会“两山”理论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核的精髓要义,坚持把贯彻落实领袖嘱托作为首要任务,始终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这一总书记对青海的政治嘱托,始终从方法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更加重要”这一总书记对青海的战略定位,始终从实践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最大”这一总书记对青海的省情定位。坚持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树牢系统观念,把握科学内涵,认识并发挥好新发展理念的“指挥棒”和“红绿灯”作用,自觉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作为必由之路,将建设产业“四地”作为生态保护优先的主抓手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科学有序促进特色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

久久为功,不断开创“两山”转化路径新局面。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夯实绿色发展的环境根基,强化“两山”转化的制度保障,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作者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生态文明建设处)

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在前列的实践与思考

●扎西达娃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自古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努力抓紧抓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构建大创建工作格局。经过全省上下一致努力,8 个市州、70%县市区建成全国示范,创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打造了“青海样板”、积累了“青海经验”。

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路径”:一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民族地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意识的共同性需要治理体系作保障,着力构建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二是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发展上的同步就没有思想上的共同,把加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为“聚心工程”,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在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法治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着力健全民族宗教事务的法治体系,不断增强以法治理念、思维和方式协调民族宗教关系的自觉;四是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教育立德树人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编纂集各民族优秀文化于一体的通识教育教材,加强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观教育,创新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建设“石榴籽”家园社区,构筑共居共享共事共学的精神家园;五是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体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需要载体。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实践创新、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和支撑保障等工作体系,坚持在大众化、实体化、普惠化的创建道路。

(作者单位:省委统战部)

习近平“三个最大”判断对青海发展的启示

●王秀芳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做出了“三个最大”的重要论断,指明了青海对于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坚定了青海生态立省战略实施的决心和信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是习近平从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思考青海发展前景所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给长期挣扎于经济落后困境的青海提供了转换社会发展思路的动力,另一方面也给缺乏常规发展优势的青海指明了新的发展契机,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正视、重视、直视青海发展问题上的科学判断。五年来,玉树牦牛和柴达木枸杞进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名单”,培育出了“昆仑”系列优良青稞品种。油菜花海与青海湖共同所交织出的旅游效应、经济价值使青海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增添了动力。

习近平对于青海的“最大的责任在生态”定位体现了中国在维护世界生态平衡方面的担当意识,也是青海在未摆脱欠发达省份的背景下主动放弃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转而追求长效利益、全局利益的大义行为。五年来,青海省在如何探索承担责任、把生态理念贯穿到青海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培育生态责任意识,提升履行生态责任能力,实化生态责任行为,细化生态责任制度、强化生态责任成果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青海“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从生态资源挖掘青海发展的潜力是青海发展的时代定位和重要目标。近年来,青海在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上不断发力。用部省共建、对口支援等机制,争取国家部委、援青省市构建科技引领的能源创新体系,构建开放共赢的能源合作体系。通过这些借“风”举动,青海生态产业潜力不断被发掘。

五年来青海发展实践证明,习近平“三个最大”思想为青海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坚持边探索边研究、边实践边规范,“三个最大”判断必将成为青海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支撑。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崔志云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时对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殷殷嘱托,同时强调“要加快创新性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大要求,为我们以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引领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指明了实践路径。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打造“高地”、建设“四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紧人才工作之“责”。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高质量召开省委人才工作会议,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政治责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夯实人才工作之“基”。进一步解放思想、简政放权,研究提出突破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措施办法,推动人才政策系统集成、迭代升级,持续放权松绑,不断增强政策供给,切实让人才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保障人才工作之“需”。以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为目标,通过举办人才项目洽谈会、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深化跨区域人才合作交流等,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大力集聚科研项目攻关人才。注重引育选用并举,提升人才工作之“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引才方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开展校园引才活动,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联动融合,大力发掘培养本土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汇聚人才工作之“势”。针对青海自然条件艰苦、物质待遇有限的实际,坚持靠好的人才环境来留人用人,加强人才联系服务,落实关心关爱措施,着力强化诚信管理,最大限度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突出政治引领吸纳,铸牢人才工作之“魂”。在广大人才中大力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政治领“航”,强化教育筑“魂”,注重实践增“智”,引导广大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激励人才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

(作者单位:省委组织部研究室)

建生态文明高地 促青南地区发展

●李玥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青海的重大使命,也是青海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省委政研室课题组在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视角,对青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加快创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最大程度挖掘固碳增汇能力,探索更多碳汇消纳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水资源生态补偿模式,建立完善黄河流域横向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做大高原特色农畜产业。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支持青南地区联合打造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基地。强化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延伸特色农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打造青南地区地理标志高端品牌。用好对口援青机制,让特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卖上好价钱。三是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放大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等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挖掘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四是做精民族手工艺产业。创建集展示、销售、作坊为一体的青南地区民族工业园,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唐卡、黑陶、雕刻、藏毯等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增收致富产业。加强政府投资扶持,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示范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五是做实藏医藏药产业。加快建设标准化藏医药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中藏药材专业化市场,建设青南地区藏医药仓储中转基地。加强中藏医药文化建设和交流合作,加快中藏医药“走出去”步伐。创新藏药材生产和生物提纯技术,提升生物医药产品附加值。六是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强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工作,加快玛沁、囊谦等撤县建市步伐,打造全省功能性城镇和高原特色小城镇。持续开展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谋划实施青南地区兴边富民工程,提升边界城镇守边安界作用。

(作者单位:省委政策研究室)

生态文明 青海样板

●陈文烈 郭云冬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以来,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国家战略实践巩固生态地位,以产业“四地”建设拓展生态优势发挥,以国家公园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实践,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为青海乃至全国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形成了一条在生态环境悖论“大禹式改进”过程中,型塑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青藏高原发展超越和区域自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一,随着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青海生态地位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要素的参与式功能逐步向全国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实践地过渡,实现了从区域发展参与到国家战略实践的转变,生态地位进一步巩固,生态自信逐步彰显。

第二,青海深化省情认识,深刻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深化推进产业“四地”建设,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优势、生态和服务关键点,阐明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链创新范式、产业结构特色范式和现代服务国际范式,构建了青海生态文明产业框架,生态文明优势进一步增强,生态驱动势能强劲。

第三,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生态产品风险缓释提供了支撑,有利于生态产品收益长效性机制的形成,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最优路径,同时,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实践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优解,生态文明实践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典范正在形成。

青海生态地位特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青海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担当青海责任,持续创新生态文明实践路径,打造生态文明青海样板。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海北州三次理念升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质增效

●吉龙

2013年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经历了3 次理念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一个过程。

2013年至2015年期间,确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建州”战略,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成功创建为青海首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探索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海北模式”。2016年5月,海北州全面启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五年再提升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从“创建活动”提升到了“事业”高度,从而实现了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2016年至2020年期间,明确了更高标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6 大类26 项具体工作任务,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率巩固保持在98%以上,重新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高标准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全国首家成功实现重新申报的地区。2021年6月,海北州全面启动“在新起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从而在工作理念上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再次飞跃。

2021年至2025年期间,工作理念体现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五项战略任务。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海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务。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海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出台了《在新起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融入自治州243新发展格局。这是海北州科学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北篇章的生动实践,是工作理念上的再一次升华。

(作者单位:海北州委统战部)

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不断推进青海高质量发展

●张小霖

总书记视察青海发表重要讲话,是推进我省开局“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总目标、总要求和根本遵循,对建设现代化青海具有重大意义。

深刻领会“三个安全地位”更加重要这一科学定位。总书记提出“三个安全地位”更加重要的战略定位,从全国发展大局定位青海,把我们对省情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我们牢记嘱托,奋勇前行,全省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我们将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

深刻领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要求。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青海篇章。扎实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我们将继续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深刻领会牢记“国之大者”,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重大使命。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资源价值极其巨大,生态安全地位无可替代。我们牢记“国之大者”,编制了四大专项行动方案,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开局良好。我们将坚定地扛起历史责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深刻领会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宗旨目标。

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统一,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我们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的方针,推动民生工作再上台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

深刻领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国家安全这一根本要求。总书记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推动各项事业取胜的基本保证。“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我们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不断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单位:省委讲师团)

持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

●文斌兴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青海省以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省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服务对象。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作为最根本、最核心的服务对象,真正做到从决策到实施到落实全过程都是为了人民。二是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体现在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之中,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三是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检验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的最终成效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体现出来。

二、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核心要义

一是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有效扩大城镇和农牧区就业,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薄弱县振兴行动,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覆盖,社保待遇、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二是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实施各类衔接项目,开展乡村振兴试点,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三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农牧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有序推进高原美丽城镇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建设的坚实保障

一是持续加强平安青海建设。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责任,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二是深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建立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为全省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全面巩固提升青海生态安全地位

●胡西武

一、青海生态安全地位十分特殊,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是五大绿色模块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块,而青海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多样独特生态系统、涵养大江大河水源和调节气候作用的生态功能,生态地位十分特殊。祁连山黑河和疏勒河源头、三江源是全国水源涵养“最重要”区域,祁连山南部、长江源地区处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极重要”区域,青海湖部分地区处于全国土壤保持的“极重要”区域。青海生态安全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青海生态安全面临着诸多重大挑战,生态安全压力较大

近30年来青海生态安全水平整体稳中向好,生态安全指数由0.4625 上升到0.4743,但区域生态安全差异较大,面临诸多重大挑战和较大生态安全压力。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以每年0.035℃的速率上升,远高于全球每年0.0074℃的速率;近30年来冰川年均减少131km2,相当于过去200年的退缩幅度。全省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零碳能源生产能力较弱,能耗总量呈逐年攀升趋势。全省生态资源丰富但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不畅,生态保护与农牧民可持续脱贫存在一定冲突。

三、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责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要稳定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强化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功能。通过“两屏三区”生态格局优化和国家公园群建设,提升植被覆盖率,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二是要统筹江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夯实生态安全经济基础。加快推进“四地”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稳步提升碳脱钩水平和清洁能源占比,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三是要创新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形成维护生态安全强大合力。以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抓手,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构建政府推动、企业行动、社会联动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牢牢守住国家生态安全边界,保护好中华民族生态根基。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牢记总书记嘱托 答好新青海答卷

●李贇

嘱托犹在耳、感恩勇奋进。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考察青海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青海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紧跟党的领导,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在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奋勇前进,全力答好新青海答卷。

答好新青海答卷,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有特色。我省围绕“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清洁能源、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2021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98 项,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1.9%,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0.8%。以青洽会、环湖赛等重要活动为媒介,深挖资源,联动周边省区,积极探索一条突出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答好新青海答卷,要牢记“国之大者”,生态经济两兼顾。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我省积极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建区域生命共同体,引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加快有机畜牧业发展,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及流域生态交通运输建设,推进流域产业优化升级,算清经济和生态环境两笔账。

答好新青海答卷,要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齐发展。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人民情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省率先将所有市州建成全国示范,全国示范县市区数量在全省范围内过半。我省大力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努力让拉面经济扩规模、青绣品牌更驰名,民族地区发展更可持续,让各族人民同发展、共富裕。

答好新青海答卷,要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担使命。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在党的领导下,青海大地上孕育出了“两弹一星”精神、慕生忠开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小高陵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及新青海精神。总书记的嘱托不敢忘,红色基因永传承,我们要站稳立场,心怀人民,守初心、负使命,把爱国之情、奋斗精神融入到青海发展的各项事业中。

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青海人民必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 奋力书写不负时代、不负总书记嘱托的高质量新青海答卷。

(作者单位:省委讲师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青海担当

●陈旭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青海在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精准立足省情优势,深刻把握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红色基因等优势因素,充分向党和国家交出了属于青海的答卷。

一、建设大美青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主动作为

2016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参加青海省代表团审议、两次亲临青海指导工作,明确指出青海“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和肩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使命。在生态保护上,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筑牢生态文明观;深入打造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全面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构建生态绿色政绩观,打造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样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青海的生动实践向世人展现了新青海的生态自信、自觉。

二、凝聚民族共识,强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责任担当

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是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强化示范功能,谱写青海篇章要不断优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思路理念,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青海民族团结工作,为民族地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青海经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青海贡献;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贡献了青海力量。

三、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青海篇章

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指出,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运用好高原红色资源,塑造青海精神谱系,诠释青海精神内涵,更好传承九个青海精神谱系。青海精神谱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英雄模范人物的不断奋斗,离不开全省各族群众的伟大实践。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出发点,大力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以典型事迹为切入点,弘扬青海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成为了传承伟大建党精神青海篇章的路径选择。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锚定走在前 坚持高质量 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效显著

●岳焕宽

青海先后完成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2019年启动建设全国唯一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三江源国家公园2021年10月正式设园,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2022年4月正式启动创建,青海又成为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青海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提供了“青海方案”、贡献了“青海智慧”。

一、构建形成生态安全新格局。2019年3月在全国率先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全省8类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为79处,形成以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为主体,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一揽子解决自然保护地与城镇建成区、线性基础设施等161个矛盾冲突问题,最大限度协调、兼顾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青海湖和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建成后,青海自然保护地体系将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系统。

二、开创生态保护建设新局面。实施一系列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全省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提高到7.5%、57.8%,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双缩减,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保护率高于全国平均12 个百分点,全省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藏羚羊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三、迈上统一规范管理新台阶。整合各部门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能由林草部门统一行使,设立国家公园警察总队、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等机构,建立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大部门制改革,破解了“九龙治水”藩篱,祁连山国家公园探索建立“村两委+”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新机制。颁布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划,制定出台18项制度办法和4 项技术标准,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

四、焕发绿色共享发展新气象。科学利用自然保护地及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2021年全省林草产业带动79 万名农牧民人均增收2530 元。设置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4.51 万个,年均直补群众森林、湿地、退耕还林还草等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0 亿元以上,为群众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生态饭”。

[作者单位:省林草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处)]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青海总书记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大美青海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青海行七首(录二)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6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4
总书记的告诚
青海“闯关”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18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